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林子人
《借勢:武術之秘》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2-8
你或許讀過不少武俠小說,其中浪漫有余而科學性不足,問題就在于很多武俠小說的作者自己并非習武之人,不少招數都是靠想象寫出的。《借勢》作者沈誠是“拳星時代”格斗賽聯合創始人兼賽事總監、《泰拳功夫述真》作者,有著在多種格斗方式上的經驗,沈誠寫作本書的想法是:“如果在《倚天屠龍記》后真的附上《九陰真經》,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
于是在《借勢》的“望山篇”,我們看到了一部武俠小說——20世紀30年代,在魚龍混雜的上海,主人公和多位異國武士進行比拼,不僅追求武藝的精進,也有一種濃烈的家國情懷。其中的特點是看似神秘莫測,其實在技術上每招每式都有來處。而在“窺月篇”,作者通過十二課,對“望山篇”中的重點技法加以分析,講述了拳術背后的科學原理。
《噓!格林童話,門后的秘密:寫給大人看的書》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2-8
孩子被殘忍的繼母傷害、被送到樹林里、被賦予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女孩子還要被迫嫁給青蛙或熊……聽起來熟悉嗎?這就是《格林童話》。本書是哈佛大學教授瑪麗亞·塔塔爾對《格林童話》博學的閱讀,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讀者也能看懂。作者通過手稿和各種版本描繪了故事的演變,展示了格林兄弟如何在故事中清除性和亂倫欲望但加重了暴力的,她警告我們,故事可能會給兒童灌輸恐懼。
說到童話,幾乎每個人都有話要說。民俗學家、文化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文學評論家、心理學家甚至犯罪學家都聲稱可以對這些故事進行解讀。作者也運用了精神分析和民間傳說的學科工具來探討這些故事,并讓我們思考,故事中所謂的幸福結局究竟幸福在哪里。
《鮑德里亞訪談錄:1968-2008》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二十歲時是啪嗒學家,四十歲時是烏托邦主義者,五十歲時跨界,六十歲時成為病毒的與轉義的。這就是我的整個故事。”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出生于農民家庭,成長為“知識的恐怖主義者、后現代主義牧師、后現代大祭司”。他經由昂希·列斐伏爾指導撰寫的博士論文在1968年成為了備受贊賞的《物體系》。他真正聲名遠揚的時期還是上世紀90年代,當時鮑德里亞開始到美國及其它國家講學。美國導演沃卓斯基兄弟自稱受鮑德里亞的著作《仿象與擬真》的影響,在1999年拍出了《黑客帝國》。
本書收錄的是鮑德里亞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的25篇訪談,時間跨度在1968年到2008年這40年,訪談主題涉及了他的學術生涯、主要作品,也涉及了他的美國之旅、攝影愛好等閱歷。在本書前言中,洛朗·德·敘泰寫道,本書并沒有按照研究鮑德里亞作品的博學專家的想法來構思,而是按照一切將其思想視作依然鮮活生動的人的想法來構思的。
《社會達爾文主義 : 美國思想潛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與集體是否注定要被淘汰?社會是不是只有強者才能生存的優勝劣汰的戰場?達爾文主義本來是價值中立的科學學說,但是當它變成了一種社會思想,就會變成為不同觀點服務的工具。本書源于美國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博士論文,探討了達爾文主義對美國社會理論的整體影響,以及思想家之間就進化論對社會思想和政治行動的影響展開的斗爭。
作者看到,赫伯特·斯賓塞和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等理論家將適者生存的理念作為自由放任的現代工業社會的正當理由。威廉·詹姆斯和約翰·杜威等人則認為,需要人類規劃來指導社會發展和改善自然秩序。作者認為,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超過一代人的時間內,無疑是美國保守主義思想的主導力量之一。不過,社會達爾文主義缺乏保守主義身上常見的諸多顯著特征:它幾乎沒有什么宗教信仰,對世俗主義者比對虔敬的信徒更有吸引力。再則,作為一套信仰體系,社會達爾文主義差不多是無政府主義,其主要結論就是國家的積極功能必須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與眾多保守主義體系不同,在社會達爾文主義這里,政權也不是敬畏的焦點和權威的中心。甚至社會達爾文主義還是一種試圖摒棄情感關系或感情聯系的保守主義。因此作者將之稱為“十足進步的保守主義”。
《破解 : 納粹帝國的海軍密碼戰》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2-8
在《攔截密碼戰》《模仿游戲》等電影中我們已經見識過了英國的密碼破譯專家如何協助盟軍破解代號為“謎”的密碼。但破解“謎”只是故事的一半。在海峽對岸,德國情報機構也在努力破解英國和盟軍的密碼。
本書作者克里斯汀安·詹寧斯是英國調查記者、戰地記者,歷史作家。書中講述的就是從1935年到1945年德國密碼破譯和信號情報行動的成功和失敗,但他不僅解決了技術問題,還寫出了背后的故事,使得全書讀起來就像一部間諜小說。讀者可以看到,雖然第三帝國的監聽工作很優秀,但是對于情報的使用存在不小的問題,除了第三帝國內部存在矛盾,還有情報工作被過度管理等問題。作者不僅描繪了密碼分析員是如何工作的,而且還描繪了在雙方手中,情報是如何發揮作用、影響戰局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在決策時忽略了情報,那么情報組織對敵人的了解程度并不重要。希特勒等納粹領導人在自己的許多決定中似乎完全忽略了情報,而盟軍比德國領導層更好地利用了他們獲得的消息。
《發明人類:平等與文化差異的全球觀念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8
在很多時候,我們把陌生人稱為野蠻人和低等人,很少稱之為人類同胞。共同人類(Common Humanity)的概念是違反直覺的,因此,荷蘭政治學家西佩·斯圖爾曼認為它必須被發明出來。
移民和文化融合很早開始就在塑造人類的經驗。當旅行者越過邊境,接觸到陌生的民族和風俗習慣時,邊境經歷不僅產生了敵意,也產生了同理心和理解。斯圖爾曼借鑒了包括荷馬、孔子、司馬遷、希羅多德、中世紀穆斯林學者伊本·赫勒敦、海地作家安特諾·菲爾明、菲律賓國父何塞·黎剎等人的思想,追溯有關共同人類、平等和文化差異的概念、語言和話語。在兩千多年的思想的背景下,斯圖爾曼最后討論了當今關于人權和“文明沖突”的辯論。他認為,如果有足夠多的人相信,所有人都是同胞甚至彼此平等,那么這種信念就可以成為社會事實。
《商品帝國》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2-8
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消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倫敦大學歷史學教授和曼徹斯特大學歷史與社會科學教授弗蘭克·特倫特曼也列舉了支持和反對消費主義的理由。馬克思認為消費主義在某些方面是有罪的,他譴責全球貿易繁榮中的“商品拜物教”。自由貿易擁護者把消費視為個人“消費選擇”權利的體現。在這種新自由主義觀點中,花在商品上的錢支持著民主和繁榮的價值觀。宗教和民族主義也影響著消費選擇:在伊朗,在阿亞圖拉·霍梅尼的領導下,人們對代表美國的可口可樂進行了攻擊,然而,伊斯蘭的復興并沒有破壞與消費的關系,雖然可口可樂不受歡迎,但其他碳酸飲料卻占據了市場……
與許多傳統社會經濟歷史作品相比,特倫特曼的時空跨度更大,主題也更為廣泛。他將讀者從晚明的中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帶到17-18世紀的英國和荷蘭,再到納粹德國和斯大林主義的俄國等地。他揭示了構成人類消費內容和方式的主要力量:國家和帝國、戰爭和意識形態、市場和金錢。與此同時,特倫特曼還揭示出了各種傳統觀點的不足之處。他沒有站定一個角度去進行批判,甚至回避了道德判斷,而是想要為大眾消費的興起提供歷史視角。
《沒有我們的世界》

新經典·琥珀 | 上海三聯書店 2022-9
“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美國科學記者艾倫·韋斯曼(Alan Weisman)在本書的開頭即引用了李白的《悲歌行》,確實,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那么如果人類全部消失,世界又會是什么樣呢?
本書是作者自己一篇2005年的文章《沒有人的地球》的擴充。文中描述自然在廢棄的朝韓非軍事區如何演化;在紐約高樓的夾縫中,生態怎樣生存;并預測在沒有人的地球,巨型動物群將會重新出現,而歐洲和美國東部則會覆蓋原始森林……《沒有我們的世界》的思想實驗有兩個主題:一是自然如何應對人類的突然消失,二是人類會留下什么遺產。作者運用對生物學家、森林植物學家、古生物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等多個相關領域學者的訪談,描述了人類突然銷聲匿跡之后,城市和建筑會怎樣變化并最終土崩瓦解,人類制造的物品還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杰出的藝術和文明是否還能存留,余下的生命又會如何演變進化。本書是一部科幻風格的寫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