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刻商業
互聯網大廠集體迎來App下架潮。
在剛過去的8月份,一度擁有2.8億月活用戶的騰訊看點App下架,產品停止運營;頗具人氣的游戲產品“QQ花藤”下架;《冒險島2》停止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運營......
這還只是今年下架潮中的一小片縮影,據Tech星球綜合七麥數據和公開信息梳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到8月,各互聯網大廠總共有60多款App密集下架。
其中,尤以騰訊最甚,在今年已經宣布下架的產品(含游戲類)已接近40款,占比超六成,平均每月下架5款產品。
互聯網行業經歷了多年的高歌猛進,在賽馬機制的催化下,出現了一款又一款的爆款,為大廠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如今,潮水褪去,“去肥增瘦”“降本增效”成為互聯網大廠們錨定的新方向。
8月31日字節跳動董事長、CEO 梁汝波在全員會現場稱,“業務立新項目時要提高標準”,愿景不明確、價值不突出的項目都要被砍掉。他認為項目過多會擠占現有資源,因此要求團隊高度關注業務本身,并強調“業務的高度優于寬度。”并將“去肥增瘦”寫進了自己今年的 OKR 中。
在這背后,是整個互聯網行業面臨紅利消退、政策收緊等大環境下,收益下降,增長失速度,倒逼大廠們放慢腳步,回歸冷靜,重新審視過往的戰略。
過往,大廠們引入賽馬機制,讓其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充當先鋒,但也導致項目過多,造成資源浪費,投資與收益不成正比,拖累收益。
如今,互聯網大廠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輕裝上陣,停止賽馬,關掉不賺錢的App、砍掉不賺錢的業務,才不至于在泥沼中越陷越深。
1、關停App、裁撤事業部,互聯網大廠不再鼓勵賽馬
在今年被密集下架的60多款產品里,游戲類產品是被下架的重災區。
據游戲新知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騰訊下架了多達28款游戲,其中不乏元老級產品,比如總注冊用戶數量超3億、讓騰訊成功進軍游戲市場的《QQ堂》,曾登陸過iOS免費榜第3名的《捕魚來了》以及上線運營超過十年之久的《QQ連連看》和《QQ美女找茬》等。
無獨有偶,國內游戲市場TOP2的網易游戲,今年也下架了多款上線多年的游戲產品,包括《黑潮之上》《獵手之王》《月神的迷宮》等7款產品,其中,《迷你西游》已經運營了8年之久。
在60多款被下架的產品中,非游戲類產品也有20多款。騰訊首當其中,今年騰訊下架了小鵝拼拼、玩家派、騰訊翻譯、鵝掌TV、看點快報等10多款產品,百度緊隨其后,同樣下架Wonder、看多多、音磁、一局等10多款產品,阿里下架采源寶、友啥、禮發發等3款產品,字節跳動下架了派對島、識區和內部重視的種草產品“可頌”,京東則下架了京東金融App青春版……
如今的互聯網大廠們,一改往日作風,不再激進擴張,而是謹慎收縮自己的戰線,不僅在密集關停App,巨頭們對于推出新App的熱情與往年相比也大大下降。
據七麥數據顯示,最近半年內,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推出的新App非常少,目前仍然在架的有:網易云音樂推出的社交App MUS,百度推出的筆記類App有醫筆記,360推出的記錄打開類App CUE,抖音旗下的音樂類App汽水音樂,印象筆記推出的收藏類App收藏家,美圖秀秀推出的拍照類App蛋啵。
從被下架的產品來看,大廠收緊的主要的原因在兩方面。
一方面,產品本身并未產生多大的收益,甚至很多業務還處于燒錢的階段,只會拖累現金流。
從騰訊下架游戲產品這一舉動中便能很明顯的看出這一原因,根據光生傳媒統計,之前騰訊每年發行、代理的游戲超過1000款,但受版號影響,騰訊近幾年每年只有約200款游戲上線,而且一直沒有新的爆款游戲,如今能真正為其帶來收益的產品還是《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這類現象級手游,產品眾多但不能帶來收入,被下架也是無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產品上線時間太久,已經被時代拋棄。
今年7月,騰訊旗下“看點快報”APP宣布停止運營,從各大應用商店下架。2015年,看點快報的前身 “天天快報”上線,是當時騰訊為狙擊今日頭條而生,被寄予厚望,是當年“頭騰大戰”的先鋒,也曾一度取得不錯的成績,在2016年初,天天快報的日活量達到了8700萬,在當時僅次于騰訊新聞、今日頭條。
但奈何時代變化太快,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當初意氣風發爭奪市場的信息流產品,如今也已經疲態盡顯,頭部玩家今日頭條在今年6月的MAU為2.92億,而這一數字在2021年及2020年同期分別為3億和3.05億,出現倒退的局面。看點快報作為其中的一枚玩家也受到沖擊,被時代拋棄,被下架也是遲早的事情。
除了下架產品,大廠們在裁撤事業部上也“毫不手軟”。
今年5月,騰訊發布了一則《關于OVBU體育業務部組織架構調整的通知》,宣布裁撤籃球運營組、足球運營組、綜合大項目運營組、市場營銷中心、產品中心/增值產品組、平臺研發中心/推薦平臺組&平臺研發中心/畫像與算法組共六大業務組。
針對這次大規模的裁撤,騰訊在內部信中稱此次變動是基于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公司業務的調整需要,結合騰訊對整體組織優化工作的決策。今年以來,不時有大廠內部整個事業部被裁撤、某個部門大面積裁員的傳聞。
回過頭來看,乘著互聯網這股春風,在賽馬機制的誘發下,大廠們這么多年的擴張之路十分迅猛,賽馬機制也一度是大廠們屢試不爽的靈丹妙藥。
但當行業春風不再、寒冬到來,曾經的靈丹妙藥已然變成前進路上的叢生的荊棘,及早斷臂成了當下的選擇。
2、曾經的賽馬機制,跑出多少爆款?
賽馬機制一直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深度綁定,以這種方式跑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爆款產品。
時間撥回到2003年,那一年QQ秀上線,這也是國內賽馬機制的起源。
2002年,剛畢業的新人許良,得知韓國某社區網站開發了一個叫“Avatar”的功能,鼓勵用戶在社區里創造自己的虛擬形象,深受韓國用戶追捧,許良認為在QQ軟件上也應該推出一個類似的功能。于是他就寫好策劃書,向管理層推薦這一產品。這一想法得到了高層的支持,并給許良抽調了幾名人員組成小分隊來開發這個產品。
QQ秀,圖/騰訊QQ秀官網
事實證明,QQ秀是成功的。在推出QQ秀之前,騰訊的多次業務探索均不順利,可以說QQ秀在危難時刻拯救了騰訊,不僅成為騰訊增值業務的發源地,也是騰訊在進入游戲領域之前的兩大營收支柱之一。
從這以后,據20社報道,騰訊逐漸形成了慣例:“誰提出、誰執行”,一旦做大,獨立成軍。同時,騰訊也高度強調產品經理文化,鼓勵員工主動思考、設計產品,為之后的多個小團隊儲備了充足的領導人才。
馬化騰也贊同賽馬機制的有效性,他曾這樣解釋騰訊的“賽馬機制”:“內部一些良性的競爭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會更努力。在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
隨后的這些年里,騰訊內部一直沿用賽馬機制,在這一機制下誕生了很多經典、成功的案例。
微信便是騰訊賽馬機制下的產物。2010年,國外出現了一款名為Kik的應用,僅僅上線15天就收獲了百萬級用戶。多家公司都意識到這樣一款產品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當時雷軍搶先發力,在當年年底便推出米聊。騰訊則啟動了賽馬機制,內部三支團隊同時布局類似產品,看誰能先跑出來,最終,張小龍帶領的團隊用時一個多星期推出了微信,并以產品優勢勝出,成就了今天的月活用戶近13億的現象級產品。
近幾年,騰訊的賽馬機制體現的最明顯的業務當屬短視頻。
隨著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的迅速崛起,成為新的流量入口,騰訊在2017年又開始加碼短視頻產品,2018年里上線了yoo視頻在內的14款短視頻APP,足以可見騰訊有多希望通過賽馬機制跑出一個與抖音、快手相抗衡的產品,但可惜的是,這些產品都沒有太大水花,直到視頻號的誕生,基于微信生態10億+的流量起飛,終于為這場短視頻領域的賽馬劃上了句號。
騰訊內部賽馬機制的成功也吸引了眾多互聯網公司紛紛效仿,例如字節跳動、拼多多等都相繼引入賽馬機制。
如果說,騰訊是國內賽馬機制的鼻祖,那么字節跳動便是將賽馬機制傳承并發揚光大,成為了新晉的APP工廠。
在今日頭條時期,只要一個子頻道表現足夠好,馬上就會被升級為獨立APP,比如懂車帝、悟空問答就是從今日頭條汽車頻道、問答社區跑出來的。在同一賽道上的錯位競爭也是其賽馬的主要方式,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都是以這種方式勝出的典型代表。
拼多多也酷愛賽馬。一位拼多多老員工曾向鈦媒體評價黃崢的管理風格稱,“酷愛賽馬,所有項目都有三四撥人打架。”2020年初,為推動拼多多品牌升級,拉大品牌進駐,拼多多設立了30人的全行業品牌招商團,分成兩組進行內部賽馬。
但賽馬機制并非永遠生效,大廠在某賽道上投入多個產品,但跑不出來爆款的現象也存在。比如,字節跳動一直想涉足社交領域,推出了多閃、飛聊等多款產品,但一直未有突破。
不可否認,在資本驅動和市場發展的早期,賽馬機制下誕生了不少爆款產品,催化了一家家互聯網大廠的崛起。
而賽馬機制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內部多個部門之間互相搶資源、搶人、搶投入,打得“死去活來”,真正跑出來的爆款產品鳳毛麟角,這背后是資源浪費和大量的同類型產品被淘汰。
如今,面對現實的經營壓力,賽馬機制成為大廠無法承受之重,互聯網大廠們踩下了急剎車,密集下架大量App,賽馬機制種下的果,不管成不成熟,都到了必須收割的時候了。巨頭大搞App工廠的時代過去了。
3、大廠也沒錢試錯了,但這幾塊蛋糕他們還沒放棄
確實,互聯網大廠已經玩不動賽馬機制了。
伴隨著國內移動互聯網流量的紅利見頂、政策收緊與資本退潮成為大趨勢,互聯網大廠紛紛選擇降本增效,節衣縮食度過寒冬期,大廠也沒有余糧,沒錢再試錯了。
這一現象在巨頭騰訊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據騰訊最新業績顯示,2022年第二季其收入同比下降 3%,至人民幣1340億元,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下降17%,至人民幣281億元。
營收、凈利潤雙雙下降,這一現象實屬罕見,最關鍵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業績失利,騰訊已連續四個季度凈利潤下滑,游戲、To B、廣告幾架馬車均表現欠佳,觸底的業績讓騰訊不得不緊張起來了。
阿里的業績表現也不盡如人意,2023財年Q1,阿里營業收入達2055.55億元,同比下降0.09%,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凈利潤為226.59億元,同比下降49.72%,幾乎腰斬。
但即便如此,大廠們探索的腳步還在進行,仍在嘗試推出新的App,其中,社交、電商、短視頻等賽道是大廠們一直未放棄的幾塊蛋糕。
在電商領域,阿里與京東兩大巨頭繼續在主業的基礎上進行外延。阿里更加聚焦垂直類電商,推出潮流電商App“態棒”以及融合了“種草+電商”的運營模式的精選家居APP“屋顏”。
京東則在App上線“京東新百貨”頻道,據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此項目在內部被定為“S級”,是今年京東主推的項目之一。
短視頻作為新晉流量密碼,也是各家爭搶的必爭之地。騰訊推出了新版音兔,這款音樂短視頻產品,不僅能一鍵制作音樂短片,還增加了K歌功能。
此外,大廠們一直不愿放棄做社交產品的野心。今年,百度上線語音社交App“嗨圈圈”,主打陌生人社交;字節跳動上線了元宇宙社交產品“派對島”。不過或許因為產品不成熟等原因,這兩款上線沒多久的時間便均被下架了。
除此之外,字節跳動重點布局的還包括搜索和小說業務。
今年字節跳動再次推出一款全新搜索引擎——悟空搜索”,直指綜合搜索賽道,這款產品主打“無廣告”模式,和阿里旗下的夸克App類似。
在今年4月,字節跳動推出了 “典閱小說”“牽龍小說”“飛卷小說”“冷檸小說”四款小說產品,至此,加上此前曝光8款小說產品,字節跳動的小說產品矩陣已經擴充至14款,足以可見字節跳動打開付費小說市場的決心有多迫切。
大廠們已經放緩了前進的腳步,但仍在暗暗較勁,盡管有些業務的布局十分艱辛、屢戰屢敗,但大廠們并不愿意放棄。對它們而言,哪怕能搶到熱門賽道的一小塊蛋糕,也是極大的誘惑。
這也決定了今年大廠的研發趨勢:停止賽馬,避免資源浪費,更為聚焦,把精力和資源用在重點想攻克的領域。
活下去和搏未來,二者是互聯網大廠們今年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