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億邦動力網 李夢琪
編輯|石航千 史婉嘉
“時尚會變遷,不過風格會永恒。”
可可·香奈兒說這句話時,或許無法想象今天女孩穿著塑身包裹的瑜伽褲自信地走在大街時的樣子。就像亨利·福特也曾經說過:“如果當初讓我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么,他們只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然而100年后,何止是馬,連燃油汽車還會不會在未來公路上奔馳,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事物永遠奔跑在一條單向街道上,消費品的日新月異尤甚。誰在主導當今服裝界的風潮?市值接近400億美金的lululemon或許最有話語權。
這家注重“觸感科技”的后起之秀,今年連續兩個季度實現近30%的營收增長,以240億的銷售額成為了全球市值第二的運動服飾品牌。
自此,距離耐克“鐵王座”最近的品牌,已經不再是阿迪達斯,而變成了眼前的這位新對手lululemon。
lululemon的“成癮者”們都有一種蜜汁自信:“我有時間運動,且看看我的身材。”瑜伽屆的“愛馬仕”,以及微型的歐米伽商標,似乎都在流露著這個年輕品牌的帝王氣象。
圖源:lululemon官網
但有些潛在的變化總是容易被風潮所掩蓋。
如果你仔細查看lululemon的產品說明,就能看到其面料中所蘊含的那個叫“萊卡(LYCRA)”的纖維。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在服裝吊牌上看到的那個紅色三角標志。這是它之所以能夠把包裹性、彈性和舒適性做到如此極致的秘密。
這種人造彈力氨綸纖維是由美國杜邦公司獨家發明生產的,而這家世界500強最長壽的公司,也是全球第二大的化工企業,從尼龍襪到防彈衣,從發動機罩到航天服,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穿著的進程,也極大的改善著人們的生活體驗。
而今,不只是萊卡,眾多新材料并編織滲透到各大服裝品牌。人造纖維或明或暗地在向天然纖維發起一場挑戰,并順帶引發一場更大的時尚風暴。
01、人造纖維,又一次工業革命
兩個世紀以前,英國蘭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無意中一腳踢出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其以女兒名字命名的珍妮紡紗機不僅僅讓紡織效率得到了飛躍,也讓棉紗工藝在服裝的應用得以爆發。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你的衣柜中越來越多的衣服開始變得更加耐洗、彈性十足,且色澤艷麗。真正全棉的衣服越來越少,但你也并不介意。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球場上的耐克足球、籃球運動鞋,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聚氨酯薄膜,而不是厚重的皮革。“人造纖維更加輕盈,可以減少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奔跑阻力。”
在這場只見霓裳、不聞硝煙的戰場上,以棉麻絲皮為主要成分天然纖維正在失去市場份額。
根據美國棉花公司的統計,1960年,棉服裝和家紡織物占全部紡織品零售額的78%,但由于人造纖維的出現,至1975年該比例下降至34%。
是的,自人造纖維的出現,更為低廉的成本、更多的功能性,乃至不斷革新的工藝,服裝界正在被它“吞噬”。
“面料革新,不亞于一次產業革命。”身在廈門、從事17年服裝經營的趙振已經意識到了水溫的變化。
安踏,作為國內唯一一個市值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零售服飾集團,今年直接躋身全球第三大的運動品牌集團。最新財報顯示,在主品牌安踏和FILA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旗下主打高端功能性運動服飾品牌DESCENTE迪桑特和KOLON SPORTS科隆體育今年上半年累計收益同比增加近30%,成為新增長引擎。
備受追捧的不止大牌的功能性運動服飾,國內新興服飾玩家也在逐年增加,且尤其受到資本青睞。
2022年,國內獲得融資的主打功能性科技面料的服飾品牌多達20家。其中,蕉下、白小T、MAIA ACTIVE、Particle Fever 粒子狂熱、MOLY VIVI等品牌均獲得了過億元融資。
一組有關國內紡織服飾業的數據表示,國內服裝行業的消費正在放緩,小于整體GDP的增速。而在大盤趨于冷靜的情況下,主打科技面料、運動休閑的功能性服飾卻自2015年開始逐年穩步增長。
lululemon和安踏們的出現不只改變著運動服飾的格局,甚至連快時尚都在被取代。
市值一度達到120億元、擁有近萬家實體店的拉夏貝爾在2020年相繼傳出被起訴、不動產被查封、一年換掉五位總裁等消息,幾度被傳瀕臨破產;美邦服飾今年3月被爆出拖欠員工工資,3年共虧損21億,市值蒸發9成;曾在A股上市貴人鳥前幾日傳出創始人被強制執行9207萬的消息……
這些落寞的景象跟前述中lululemon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也印證著,如今,服飾所謂的內核已經從時尚休閑、多元款式,變成了運動休閑、舒適健康。
誠如科技智造輕運動服飾品牌cocofit創始人袁煒所說,消費者對舒適性、功能性較為突出的運動服飾的追求,本質上是消費場景和消費者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的表現。
部分敏銳的傳統品牌已經感知到了變化并做出了行動。
傳統男裝品牌雅戈爾在去年發布了兩大“黑科技”:“漢麻紡織材料技術”和“DP免熨”技術,并應用在集團旗下相對年輕化的品牌產品線上。同樣推出彈力科技面料產品線的還有老牌男裝柒牌和九牧王,前者推出了運動系列通勤西服,后者的四倍高彈易打理“小黑褲”已經是其天貓旗艦店的銷量榜首。
不僅是親膚、透氣、速干、保暖、防水、防曬這些功能性和體感,更重要的是這是商業博弈的最新成果。
去年,優衣庫的母公司訊銷集團就憑借其強悍的“設計工作室”和“戰略面料組”,在市值上完成了對老對手Zara母公司Inditex的超越,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時裝品牌。
“你必須正視這場變革。就如同耐克創始人說過的生活是一場比賽。懦夫從未啟程,弱者死于途中,只剩下我們繼續前行。”趙振說道。
02、人造纖維們的隱形帝國
憑借國潮運動重返巔峰的老品牌波司登在它的登峰2.0系列羽絨服中,應用了“中國航空智能調溫材料”。
但實際上,無論是讓lululemon大火的萊卡,還是宇航服面料、乃至今天女性還在穿的尼龍襪,都源自那家舉世聞名的美國化工巨頭——杜邦。
這家建立于1802年、僅僅比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晚20年的隱形帝國,歷經200年風雨,既能造絲襪,又能造核武器。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誕生了,并將其命名為尼龍(Nylon)。
尼龍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另紡織品格局煥然一新。第二年,杜邦開始公開銷售尼龍絲長襪,引起搶購轟動。很多美國女性因買不到尼龍襪,只好用筆在腿上繪出紋路,以滿足虛榮心。
“象蛛絲一樣細,象鋼絲一樣強,象絹絲一樣美”是對尼龍這種合成纖維最高的贊譽。
萊卡( LYCRA)同樣誕生于杜邦的子公司(英威達)。這是一種完全取代了彈力面料的新型材質,可以拉伸到其初始長度的四至七倍,但一旦張力解除,便會恢復到其初始長度。
1959年,萊卡開始量產,最初被應用在體操服、游泳衣這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裝中。由于超強的強力,曲線畢露,肢體伸展自如而毫無壓迫感,隨后則配合毛麻棉等天然纖維,在各種功能性服飾中拋頭露面。而運用萊卡纖維的服裝上都會掛有一個熟悉的三角標識吊牌。
功能性服飾的需求爆發帶動了各種人造纖維的增長。氨綸纖維(既萊卡)無疑是諸多面料革新中最受益的那個。
發明萊卡的英威達也因此躋身世界500強行里。而放眼中國,氨綸市場上行,多家企業的利潤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泰和新材發布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稱,實現營業收入約44.04億元,同比增加80.4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9.66億元,同比增加270.45%。
化纖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國內氨綸總產能約97萬噸,同比增長約11%。國內氨綸需求量約74.5萬噸,同比增長約11%,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同年,氨綸行業常規品種價格出現50%~70%左右的增長,行業負荷均值達到94%,處于2015年以來的高點。
氨綸行業火爆的行情也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同為氨綸板塊的華峰化學、新鄉化纖等多家上市公司2021年利潤均出現較大漲幅。其中,漲幅最大的為新鄉化纖,其在2021年實現扣非凈利潤14.13億元,同比增長2366.64%。
“2021年氨綸產品價格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其產能增長速度低于終端突然上漲的需求速度,導致氨綸貨源緊缺,拉低工廠庫存,進一步驅動其價格上漲。”中研普華研究員王文丹指出。
來自有調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其抽調的33份瑜伽類內衣中,幾乎全線涵蓋氨綸成分。
圖片來源:有調
“萊卡和lululemon相輔相成。”一位廣州的服裝代工廠老板告訴億邦,盡管非常注重體感科技,但這些面料專利并非全部掌握在lululemon,而更多是來自于其核心面料供應商——儒鴻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lululemon截至2021年的財報顯示,其65家核心布料供應商,48%的面料來自中國臺灣,19%來自中國大陸,11%來自斯里蘭卡。
據爆料,在lululemon Leggings系列的生產中,儒鴻供應布料占比高達50%-70%;對運動內衣的布料供應也超50%。
儒鴻成立于1977年,主要提供垂直整合生產供應鏈,包括織布、染整、定型和成衣制造,除lululemon外,還向Nike、Under Armour、Adidas等品牌提供針織面料和成衣。
由于鴻儒可以提供獨一無二的面料、染色工藝,甚至可以迫使lululemon必須向其采購,哪怕鴻儒還在不斷抬高價格。這也是儒鴻可以維持其足夠穩定的毛利率(常年在26%-28%)和凈利率(14%-15%)的重要砝碼。
同樣將手伸向lululemon錢袋的還有申洲國際。成立于 1990 年的申洲國際以為優衣庫代工起家,同時也是耐克和阿迪達斯重要的供應商。
據華創證券報告,申洲國際計劃與lululemon開展合作,預計今年開始放量,在柬埔寨、越南工廠制造訂單。此外還將同美國潮牌 Champion、Polo Ralph Lauren 以及 ODM 電商網易嚴選等進行合作。
lululemon也在向尼龍 66 等高品質人造纖維伸出橄欖枝。這樣,即可避免被萊卡彈性面料所綁架,也能在其延續 Luon、Luxtreme等系列產品保持消費者的體感舒適。
03、平替,能否尋找到中國版杜邦和lululemon?
目前,杜邦市值2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01億),申洲國際市值1086億港元(約合960億人民幣),儒鴻市值1231.91億新臺幣(約合 283.3 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中國絕大多數服裝品牌。
而lululemon市值386.49億美元(約合2665億人民幣),則讓品牌商們看到了服裝突圍的另一種可能。即新材料+功能性帶來的全新體驗。
而消費者的對服飾功能的新需求,不僅影響著品牌,也在向上改變著產業端,促使紡織業供應鏈端不斷變革。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紡織行業企業“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515.4億元,比上年增加45.8億元,增長近10%。其中最高即為化學纖維制造業,R&D經費為169.3億元。
除了研發力度不斷提高,上游紡織企業與品牌的合作也在不斷加深。
袁煒表示,服飾面料上游供應鏈端的研發機制本質上和研發芯片相似,需要投入較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因此,對于上游企業來說,準確洞察消費市場尤為重要,而洞察消費正是品牌端所體現的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前述獲得融資的國內新興運動科技服飾品牌中,超過80%企業會和供應商合作或自建實驗室進行品牌自有面料的開發。
不過有新銳服飾品牌創始人坦言,新品牌與供應鏈端的綁定相對有限,只有品牌需求量足夠大,供應商才會考慮合作開發新面料,而且供應商與品牌合作研發的面料并不能歸品牌所有。
主打通勤+輕運動場景的男褲品牌Unagi創始人向億邦動力表示,大部分品牌都會自主研發面料并申請專利,即便實際上大部分不同名稱、專利的面料本質上成分差異并不大。“擁有品牌專屬的面料專利和科技本身也是一種很強的背書,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容易形成很強的記憶點。”
今年沖刺上市的蕉下,甚至憑借“防曬”功能服飾直接開辟了城市戶外這一全新賽道。其防曬帽產品采取了自主研發的AirLoop、COOLKNIT、Tech-Knit和HEAT LOCK等面料,在輕薄透氣的同時,還能具備涼感、防曬、彈力塑形或者保暖等功能性效果。也是在幾款核心面料基礎上,蕉下才逐漸衍生出防曬衣、瑜伽服、西褲、棉服、棒球帽等,從防曬品牌走向了戶外、通勤等更多場景。
蕉下2021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品牌共擁有123項專利,且 72項專利正在申請。2021年蕉下年營收24億元,毛利率高達59.1%,超過了同期lululemon 58.1%的毛利率。
而隨著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深入, 品牌依靠大數據洞察需求也變得更快、更精準,并可以直接反饋到面料和產品研發端。例如,cocofit正在自主建立的人體數據模型,根據更多消費者數據不斷優化迭代,創造適配更多消費者身材的版型。
中國市場的潛力自然會激發激烈的競爭,但巨頭并沒搶占所有的市場空間。功能性運動服飾應用場景的多樣性,在新品牌們看來,就是最大的機會。
“現在恰恰是新品牌最有可能重新分得一塊蛋糕的時候。”有新銳服飾品牌創始人坦言,如果跟傳統大牌去爭原有的市場,勝算極低,但新材料、核心面料的開發和應用方向,是當下必須抓住的機會。
他表示,人造纖維產品能夠實現的功能方向其實非常多,而不同的方向是需要跟著不同人群場景來決定。“最好的應用創新就是品牌創造的東西剛好是消費者最需要和最愿意為之買單的。”
創業者們深知,好的產品永遠不只是功能性的堆砌,“這些功能如何和消費者的應用場景相結合,如何讓消費者最終甚至感知不到用了特殊面料,只是覺得太好穿了,才是最終狀態。”
然而, 誠如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所說,“所謂服飾業、零售業和紡織業的分界線正在消失,而誕生一個超越原有框架的‘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