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
近期,在直播等工具加持下,部分產業資本涌入文玩市場。因假貨較多,某文玩平臺曾被曝光,暴露了文玩行業魚目混珠、假貨泛濫等固有頑疾。
但更多的亂象卻不止于此。
有媒體報道如今不少文玩電商平臺的約7成交易量來自直播,且直播間的 “競拍”功能還能進一步提升文玩產品交易活躍度,促進用戶對交易環節的投入。
直播間里有文玩可玩嗎?
或許文不在,玩具倒是真的。
曾在一年之內完成5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4000萬美元的頭部文玩電商天天鑒寶近日被傳“跑路”。
日前,多位天天鑒寶的“網紅”鑒定師公開發表聲明,稱已經離開天天鑒寶,被拖欠工資,自己并非演員,而是從業多年的專業人員,將繼續為大家鑒寶。
不止是鑒定師,多位員工和商家均爆料稱,天天鑒寶拖欠工資和貨款,金額高達數千萬。
今年5月,天天鑒寶APP、小程序及相關機構全部停止運行,員工和商家透露天天鑒寶北京辦公室已“人去樓空”。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整個文玩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預計將超過5000億元,用戶規模將破億。
當文玩逐漸破圈,人們不禁思考:
文玩電商該如何規范發展?
天天鑒寶“暴雷”事件,只是敲響了警鐘嗎?
對此,《中國新聞周刊》的孟倩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壓根沒有什么文玩電商,這不過是一次例行割韭菜。
文玩電商,其文玩二字,在傳統市場是文房四寶及其衍生出來的各種文房器玩,帶有一種文化和古董的雙層價值。
而在電商世界里,文玩二字的解讀則是文化創意器玩,且創意較少,仿古較多,更偏重于工藝品概念。
至于文玩電商能夠破圈,恰恰是通過混淆概念,達成“降維”,將傳統數十萬起步的精品文玩變成了幾百塊幾千塊能夠消費起的“藏品”。
與此同時,文玩電商還在進一步降維,例如通過短視頻和直播來帶貨。
從去年9月開始,天天鑒寶的鑒定的職責不再只是鑒定,還包括帶貨。那時候開始在全網開設賬號,尤其是抖音和快手,也無須引流,直接直播間里就能消費。
而在許多文玩電商的官方宣傳里,總喜歡如是描述文玩電商的利好:
傳統的文玩交易主要在線下進行。對于文玩消費者來說,傳統的交易方式在交易細節及產品正品保證方面缺乏透明度,消費者往往難以信任商家,消費體驗也往往未盡人意。
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鑒定和直播等方式更好地了解產品背后的歷史及文化背景,文玩電商平臺提供了比以往更優質的消費者體驗,交易的透明度提高了。
于是乎,這一片近萬億的市場催生出了天天鑒寶、微拍堂、玩物得志等文玩電商平臺,也吸引到了資本市場的矚目
玩物得志單月交易額突破10億元,甚至在2020年11月,玩物得志完成了8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天天鑒寶完成了5輪融資,融資金額達4 000萬美元;珠寶文玩直播電商平臺“至尊寶物”完成1 2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和IDG資本。
如此風風火火,形式真的一片大好嗎?
然而,真的如此嗎?
文創產品需要鑒定嗎?真帶有古味的文玩又會在線叫賣嗎?
此前,《中國消費者報》就曝光了微拍堂直播盲拍的問題,發現到手商品實際價值遠不及拍賣價格,要求退貨卻被拒。
事實上,一個瓶頸就在眼前,只是大家往往選擇性忽視:真正的古玩產品,數量有限,價值較高,關鍵是流通量上不來,論件滴。
目前這種線上文玩產品大家并不知道成本到底有多少,價值有多少,溢價空間極大,因此風險也比較大。
問題來了,風險大為何還能活呢?是因為賺錢嗎?
答案是否定的,真相竟然是不怎么賠錢,加上撿漏的心態驅使,助推了韭菜的生長。
尤其是在短視頻平臺上,依靠的是鑒定師等專業人士的眼力,這個東西實際上不能夠說完全可靠,價格變動性很大,吸引來的大多也是小白。
從某種程度來看,這是平臺利用用戶急功近利找回報的表現,假如真把幾百塊砸了,也沒那么心痛。
畢竟,作為非標品,這個行業缺乏一定的標準,因此公信力也不夠服眾。
未來應當建立類似行業聯盟進行定價,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制定更細的規范來促使行業良性發展。
而作為消費者,入局需謹慎。
但這只是一般性建議,真正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其實文玩根本不存在電商。
真正的文玩,哪有幾十上百就入手的,通過拍賣的溢價會獲得更多。
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干嘛聲嘶力竭的在抖音上叫賣。
可見文玩電商的批發模式下,哪有真正帶有文物性質的器玩質感,也就失去了文玩本來的文化意味,變成徹底的銅臭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