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姜菁玲
面對急速爆發的AI應用需求,商湯科技計劃將業務從提供算法繼續拓展到提供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通過提供一系列基于云的AI開發環境,幫助客戶自己更加高效、低成本地生產所需要的AI算法。
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商湯科技首次公開了這一系列產品的具體內容。根據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大裝置事業群副總裁陳宇恒的介紹,這套產品被命名為SenseCore 商湯大裝置AI云,主要包括AI原生基礎設施層(AI IaaS)、深度學習平臺層(AI PaaS)以及算法模型層。
在AI IaaS層,商湯提供AI算力池、AI存儲池、AI智能網絡以及AI安全等產品;在AI PaaS層,提供全套的AI數據管理、數據標注的服務以及AI Studio的人工智能開發平臺,涵蓋可視化建模和編碼建模、模型管理、模型訓練、模型部署等全棧的AI工具;在算法模型層,提供OpenMMLab人工智能算法開源體系、 OpenGVLab通用視覺開源平臺以及OpenDILab開源決策智能平臺三個核心模塊和組件。
陳宇恒在采訪時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下一個階段,商湯還有計劃對外提供AI專家服務,推動商湯內部大量的AI專家與各行業的專家進行合作。
整套的AI云產品是一個開箱即用的基礎設施和工具鏈。根據陳宇恒所述,企業使用這套產品后,開發AI算法就不再需要購置大量的前置AI設備,如GPU、服務器、交換機等,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在維護系統上。用戶只需要在商湯的網站申請賬號,充值后即可開箱即用,使用網站上的AI相關工具鏈產品,實現整個AI的生產流程閉環。
商湯AI云產品希望解決的是AI生產成本過高與AI算法需求爆發之間的矛盾。在當下市場上,由于智能化進程的推進,許多行業開始對AI算法產生需求。知名調查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5年,各行業的AI/ML(機器學習)滲透率將會達到70%以上。
但是自建AI部門自研AI算法的成本十分高昂。“假設一個公司在A輪拿到了1000萬融資,傳統方式先采購幾臺GPU服務器,再雇算法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運維,可能幾百萬就花出去了。”陳宇恒稱。
根據商湯的測算,基于AI原生云基礎設施,可以實現AI研發人效提高60倍,總體擁有成本降低70%以上,而AI基礎設施管理性能提高二十倍。
從整個市場格局看,商湯是國內為數不多從垂直領域切入云計算市場的公司。相較于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通用型的云產品,商湯強調自己在AI領域的優勢,將自己定義為垂直云。陳宇恒認為,在異構計算、高性能的調度、以及AI任務的調度等方面,商湯的AI云會有較大優化與差異。
一位云服務行業從業者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企業上云代表的是數字化需求,而引入AI通常是后一個智能化階段的需求,對于公司而言,將AI與云結合起來,優點在于可以ARPU值天花板拉高,不斷挖掘客戶的需求,而缺點在于市場認知不一定能夠匹配,適用并接受的客戶相對來說有一定限制。
陳宇恒認為,未來的云計算市場或許會是T型分布,在橫向擁有數家頭部云廠商,縱向許多不同賽道會有垂直云玩家。而在企業當中,未來可能使用分布式云的形式,普通業務可以在通用云上,而AI相關的業務則使用AI云繼續降低整體成本,兩者之間跨云連接。
陳宇恒在采訪中透露,過去一年中,該系列產品已經在部分KA客戶中內測,KA客戶的部分業務已經在AI云上運行。商湯希望在現階段通過KA客戶將產品打磨好,隨后大規模鋪開,形成規模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