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等人近期指出,政策糾偏是讓中國經濟重新回到上行軌道的關鍵之一。
8月30日,徐高在騰訊財經舉辦的一場直播活動中稱,一些收縮性政策,包括針對地產行業融資的行政性管控,也包括對作為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投融資主體“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打壓,導致了整個經濟內需的收縮。
“這些政策割裂開來看好像都有道理……(但)宏觀分析需要宏觀思維,要把不同的因素合并起來看到背后真正運行的機制。”徐高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也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總需求不足,微觀主體對未來缺乏信心,究其原因,除了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外生性因素外,就是過去兩三年不同部門出臺了很多具有宏觀收縮性的政策。
“每一項政策單個來看都是合理的,但問題就在于,每個部門都認為是極其合理的政策,在短期內集中投放到市場上,就會產生合成謬誤。大量收縮性的政策集中投放,容易讓居民與企業部門感到無所適從。”他說。
張明進一步指出,考慮到民營企業吸納了中國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投資的收縮就會帶來居民部門預期收入的減少和就業環境的惡化,消費、投資都會隨之受到影響。因此,要幫助中國經濟擺脫當前的困境,很重要的就是要給民營企業發展的空間和信心,這就意味著要對某些具有宏觀收縮性的政策進行調整。
徐高表示,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普遍呈現出需求過剩帶來的通脹上升的態勢,只有在中國是需求萎縮、生產過剩。這也反映了國內抑制需求的政策力度較為嚴厲。所以,當前經濟困局的消除有賴于政策的糾偏。
丁安華也表示,政策得糾偏,得適當調整。“糾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實上,我們已經在邊際上調整了。”他指出,就短期來講,要盡快推進已經形成共識的幾個工具落地,比如專項債、基建項目等,保證下半年經濟能夠有明顯力度的恢復,這是當下比較容易做到的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疫情,另一方面則是房地產。對于房地產,徐高表示,到目前為止,地產放松政策雖然在逐漸推出,但似乎還不足以使得地產行業跳出惡性循環。今年下半年,恐怕還需要出臺更多放松的舉措,尤其是對房地產開發商融資,以保證地產行業、乃至整體經濟平穩運行。
“要在認識上糾偏,要認識到房地產和基建對于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成功增長的重要意義,要看到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商業模式,采取相應的政策調整,采取呵護的政策態度,才有可能讓中國經濟擺脫目前的困境。”徐高說。
張明認為,在當前的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要認識到兩個現實:第一,家庭收入的高速增長期可能已經結束了,未來可能會進入低速或中速增長期;第二,國內外金融市場充滿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對此,他對普通家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盡量保住本金安全。“保住本金意味著要多元化自己的資產組合,意味著要遠離低流動性的產品,比如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房子的流動性下降得非常快,還意味著要遠離中小金融機構的高收益產品。”
二是要認識到前二十年高速增長的房地產市場可能很難再回來了,未來財富增值的引擎可能大概率會變成金融市場。“但是金融市場是普通老百姓很難把握的。這個時候,轉換思路是非常重要的。用一個炒股的心態或一個長期投資者的心態去買股票和買基金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有一個觀點,可以用做債券的方式去做股票投資,例如選定一些好股票,在價格低迷的時候買一些長期持有,看中的更多是分紅而不是價格波動。”
三是不要太過于擔心通貨膨脹對家庭資產造成的潛在損失,不要太著急把手上的錢投出去追逐所謂的高收益率。“最近二十年里,中國幾乎沒有發生嚴重的高通脹,房價的高速增長時期也快結束了。現在,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持幣觀望,等待資產價格進一步調整,或許是上策。”張明說。
丁安華也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可能將逐漸放緩,在這樣的趨勢下,需要提高資產組合的流動性,也就是降低流動性較低資產的配置比例,提高流動性較高資產的配置比例,以補充收入增長下滑可能帶來的一些流動性問題。“這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