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總有理
在反壟斷的大旗下,小米很難不心驚。
今年“雷軍系”企業的發展,似乎普遍不太好。有著“掃地茅”稱號的石頭科技自去年6月登頂之后,其股價在一年多暴跌約70%,最新市值不足300億;同為小米生態鏈上的“優等生”,九號公司的股價自從去年1月達到高點112.70元/股之后,一路下跌,現在還不如最高點的一半。
小米生態鏈企業,正在加速離開小米,小米也在不斷減持股份,而“雷軍系”會走向名存實亡嗎?
翅膀硬了,可以飛了
2013年,雷軍、劉徳和張峰在一間辦公室里深聊了一夜,紫米誕生,成為了小米生態鏈的第一家公司。而當年年底,小米組建了一支隊伍,找項目、做投資,希望在手機之外尋求更多的智能產品。
其實最初小米想找的合作方是實力強勁的傳統廠商,可與美的、飛利浦、奧克斯等企業的合作大多停滯不前。是以,雷軍轉變思路,篩選出一批符合小米產品調性、具備制造能力的中小公司,投資入股,然后傾斜小米公司的資源,扶持其發展。華米、云米、石頭科技等公司,正是通過小米“投資+孵化”的模式獲得發展機遇的。
在小米投資的龐大生態鏈版圖中,已上市的有美股的華米(已改名為ZEPP HEALTH)、云米還有科創板的石頭科技和九號公司。然而,這四大代表都在急于脫離小米生態鏈。
以九號公司為例,2017-2019年,九號公司對于小米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0.19億元、24.34億元與24.00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 73.76%、57.31%和 52.12%。與往年對小米的銷售情況相比,銷售額占比明顯在持續下降。
石頭科技也是如此。2016-2019年6月,石頭科技通過米家定制產品(不含配件)實現的收入分別為1.8億、9.88億、14.38億和 8.62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8.58%、88.36%、47.16%、 40.59%。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的招股書中,九號公司還把與小米集團之間的關聯交易披露為一項可能帶來不利影響的風險。
風險自然在于過度依賴單一客戶,一旦小米這顆大樹有什么風吹草動,生態鏈上的企業必然跟著遭殃。不過,更現實的原因是做自有品牌的利潤遠比給小米代工高,在借助小米完成了產品的市場教育之后,他們也更有能力“單飛”。
早期,小米生態鏈企業為了拿到小米的現金和資源,一般是以成本價采購/利潤分成模式為主,以供貨價直接采購的模式為輔。他們以成本價將定制產品賣給小米,產品通過小米的各種渠道實現對外銷售后,小米再將產生的凈利潤按約定比例進行分成。因此,這里面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而且因為小米的定制產品占公司收入的大頭,導致他們根本沒有議價權。
小米生態鏈企業與小米的分道揚鑣,是遲早的事,而對于小米而言,當一個個生態鏈上的品牌離開小米,小米的生態鏈方案還能支撐公司的IOT“商業帝國”嗎?
“帝國”猶在,卻陷于低谷
根據最新財報顯示,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207億元減少4.5%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198億元,但毛利率由去年第二季度的13.2%升至14.3%,主要是因為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
小米IoT業務的下滑與華米、石頭科技等企業的“去小米化”有直接關系嗎?

實際上,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部分收入的增長早已經開始放緩。2019 年,小米 IoT 相關業務營收實現621億元及41.7%的增幅,2020年該業務收入為674億元, 同比增長僅為8.6%,到了2021年,該業務營收達850億元,同比增長恢復到26%,但這一數字仍低于原來平均的40%。
從2020年至今,小米的IoT業務明顯進入了低谷期,但根本緣由似乎不在于生態鏈企業的“去小米化”,更多的是整個IoT領域的需求疲軟和創新停滯。

以可穿戴設備為例,根據 IDC 公布的最新數據,2022 年第1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出現首次下滑,總出貨量為 1.053 億部,同比下降 3%。其中,小米以9.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同比下滑23.8%,華為以7.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同比下滑10.8%。庫克曾解釋,經濟狀況正在影響可穿戴設備和廣告等產品、服務的銷售。
再比如掃地機器人,2021年掃地機器人賽道的增長明顯放緩。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2021年掃地機行業線上銷售額同比增28%,但銷量同比下降了11%。
自2019年起,小米的IoT業務逐漸不再依賴筆記本和智能電視的營收,來自于掃地機器人、路由器、TWS耳機等若干IoT產品的營收占比得到提升。可是,近兩年可穿戴設備、掃地機器人等細分品類的增長不如預期,這使得小米也達不到華盛證券等券商對小米的IOT業績預期。
去小米化,固然讓小米失去了一批相對成熟且在業內已經領先的合作者,可他們并非不可替代。如掃地機器人,在石頭科技逐漸脫離小米后,小米引入了追覓、云米兩家生態鏈企業頂替石頭科技的接力棒,自己也另找了一家叫做深圳銀星智能的公司來代工小米品牌的掃地機器人,目前有品商城共有25款掃地機器人。
還有可穿戴設備,早在2019年小米智能手表發布后,媒體就挖出了這款手表背后的代工廠商是一家名叫龍旗的新廠商,而非此前小米手環的代工廠商華米。
由此可見,不止是生態鏈企業試圖擺脫對小米的依賴,小米也在尋求更多的代工廠,豐富自己的的產品布局。只是,當前不管是生態鏈企業還是小米,都陷入了一種增長乏力或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尤其是前者,沒了小米這顆大樹,也就沒了資金、渠道、營銷等各方面的助力,業績增長停滯,或許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手機廠商“夢斷”物聯網?
財報顯示,截止 2022 年 6 月 30 日,小米 AIoT 平臺已連接 IoT 設備數達 5.27 億,同比增長 40.7%;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 AIoT 平臺設備的用戶數首次突破 1000 萬,同比增長 37%。
相比放緩的營收和利潤,小米IoT生態所囊括的智能設備無疑還在高速增長,越來越多的用戶擁有更多可連接的智能設備,似乎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華為也是如此,雖然涵蓋 IoT 業務在內的終端業務(原消費者業務)較去年出現下滑,可實際上搭載HarmonyOS 2的華為設備數一直在增長,截至目前,突破了3億。
在實現物聯網的步驟中,首先需要豐富的IoT硬件設備,其次,通過搭建平臺去推動終端互聯,但為什么可連接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IoT業務的財務表現反而增長放緩或下滑了呢?
本質上,消費者購買的智能設備增多,可越來越多的硬件設備互聯,其實并沒有給用戶帶來智能化體驗的飛躍和升級,驅動他們繼續買單。無論是小米、華為的物聯網生態還是家電廠商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所謂智能化的程度都停留在初級水平,沒有用戶的手動輔助,這些智能設備與普通的硬件無異。
與其說是智能,更準確的是控制,用戶通過手機APP控制連接的硬件設備。
因此,大多數消費者對智能硬件及智能化服務還只是淺嘗輒止,很少有人會為了獲得智能化體驗而為整套設備買單。小米生態鏈提供的產品,之所以能吸引消費者,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價格低罷了。
但是低價也成了小米IoT業務發展的一個桎梏。一方面,低價也就意味著利潤低,小米生態鏈上的企業“逃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另一方面,在整個智能手機行業萎縮的背景下,利潤較低的IoT業務對于企業業績的提振作用有限,這從小米最近的財報已經可以看出。
小米一直想要改變這種狀態,從2019年就開始涉足利潤更高、市場更廣闊的白色家電市場,如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等。而且布局家電市場,還有一個長遠的戰略價值,即物聯網想要真正實現,傳統大家電是重中之重,其使用頻率比其他智能硬件高得多。
財報顯示,小米空調產品第二季度出貨量超過120萬臺,同比增長超35%,截至2022年7月,今年空調產品出貨量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的200萬臺。
增長雖快,但是大家電依舊卡在小米發展物聯網的面前。從產品銷量來看,小米IOT小家電表現良好,可電視之后,小米再無大家電爆品,表現優異的空調,與格力、美的等傳統家電巨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從產品結構來看,小米的IoT業務依舊是以智能電視及筆記本和小家電為主,大家電的比重還未明顯提升。
缺少大家電業態,其實是所有手機廠商布局物聯網的一個共同阻礙,華為、OPPO、Vivo等品牌,甚至連電視這一關鍵入口都沒有掌握。
物聯網,又或者說AIoT、IoT,實際上都只是一個概念,這一行業、這一領域的增長不能僅以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等某類具體消費電子產品的增速作為參照。不過,反過來講,連智能硬件的增長當前都停滯了,又何談物聯網向前發展呢?
這個問題,小米可能也解答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