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高佳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9月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華社消息稱,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共七章50條,包括總則、電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聯網治理、綜合措施、法律責任、附則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各環節、全鏈條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精準發力,為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曾在2016年12月聯合發布《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標準。2021年6月22日,“兩高一部”在《意見一》的基礎上,發布《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對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以及涉手機卡、信用卡犯罪等關聯犯罪,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適用法律依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曾在記者會上介紹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的主要內容,他稱,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形勢嚴峻,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據很大比重,已經成為當前發案最高、損失最大、群眾反響最強烈的突出犯罪,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涉信息網絡犯罪特點和趨勢(2017.1-2021.12)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近四成涉信息網絡犯罪案件涉及詐騙罪。2017年至2021年,全國各級法院一審審結的涉信息網絡犯罪案件共計28.20萬余件,案件量逐年上升;全國涉信息網絡犯罪案件共涉及282個罪名,其中詐騙罪案件量占比最高,為36.53%;2017年至2021年,全國網絡詐騙案件共涉及被告人22.34萬名。
另據公安部數據,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4.1萬余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69萬余名,打掉涉“兩卡”違法犯罪團伙3.9萬個,追繳返還人民群眾被騙資金120億元。國家反詐中心2021年共緊急止付涉案資金3200余億元,攔截詐騙電話15.5億次、詐騙短信17.6億條,避免2800余萬名群眾受騙。
2021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進行初次審議,此后在2022年6月,草案進行了二審。2022年8月30日,草案三次審議稿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
據人民法院報消息,草案在二次審議稿“國務院統籌協調打擊治理、地方政府開展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增加規定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發揮審判、檢察職能作用,依法防范、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公安機關建立完善打擊治理工作機制,加強能力建設,有效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依法及時立案。
為有效預防犯罪,草案規定了多項防范性制度措施,如:加強對老年人、青少年等群體的宣傳教育;有關行業企業對本領域新出現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應及時提醒用戶;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對提供有效信息的舉報人應給予獎勵;新聞媒體、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單位應面向社會開展反詐宣傳教育。除此之外,還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建立預警勸阻系統,對預警發現的潛在受害人,根據情況及時采取相應勸阻措施。對因電信網絡詐騙遭受重大生活困難的受害人,有關方面應當依照規定給予救助。
草案加大了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人員的懲戒力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買賣、出租、出借電話卡、物聯網卡、電信線路、銀行賬戶、支付賬戶等,對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有關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記入信用記錄,并采取限制卡、賬戶、賬號功能和限制入網等懲戒措施;明確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人員除依法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外,造成他人損害的,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此外,草案增加了檢察公益訴訟的相關規定。明確人民檢察院在履行反電信網絡詐騙職責中,對于侵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同時,為加強互聯網企業和有關部門對涉詐違法犯罪線索、風險信息的共享,完善移送處置機制,提升企業監測防范水平,草案三審稿增加了相應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楊合慶8月26日在記者會上介紹,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是一部“小切口”的專門法律,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急用先行,目的就是要適應當前實踐迫切需要,為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
楊合慶稱,這一法律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的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人員鏈等各個環節,加強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設,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變重“打擊”為“打防管控” 并重。對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政法部門的懲治責任、企業的防范責任、公民提高防范意識等作出了全面規定,組合出拳,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