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頻道
誰能想到,2022年最先通脹的竟是自行車。
騎行熱的爆火,讓自行車品牌打了個翻身仗。
捷安特的碳纖維公路車賣到1.2萬,還被搶斷了貨,光訂貨就排到了明年。
自行車甚至被炒成最有潛力的理財產品,最熱門的禧瑪諾套件在市面上已經炒到3.5萬-3.7萬元。
騎行潮讓自行車品牌賺得盆滿缽滿。2021年捷安特的稅前凈利潤13.4億元;美利達稅前凈利潤達14億元。
相較之下,上海鳳凰、永久等昔日民族驕傲顯得格外落寞,鳳凰和永久的營收加起來,趕不上捷安特母公司的一個零頭。
在上海鳳凰半年報中,旗下的19家主要子公司中,有9家虧損,其中扛起營收大旗的鳳凰自行車賣了1.5億,卻賺了不到10萬元。
如今風頭正盛的愛馬仕自行車,一輛16.5萬,上線沒幾天就售罄了。也就是說,鳳凰自行車忙活了半年,連一輛愛馬仕自行車都買不起。
不止如此,上海鳳凰早已淪為共享單車的代工廠,甚至被網友吐槽為“自行車界南極人”。
昔日中國自行車頂流還能翻身嗎?
01 一年賣出12億,有錢也買不到的國民團寵
在大眾印象中,上海鳳凰很古早,與自行車、縫紉機一起,被列為父輩時代的結婚“三大件”。
其實,幾年前的北京、上海等地區,滿大街的ofo小黃車都是上海鳳凰代工的。
2017年,ofo和摩拜針尖對麥芒,為了搶占市場,ofo找鳳凰定制500萬輛自行車。
這一年,正值上海鳳凰120周年慶,快要從記憶中湮滅的“老字號”,終于重新闖入大眾視野。
鳳凰拿出看家本領,專門為ofo定制了一款公主車型,車筐上的圓頭螺絲,能防止刮傷皮包,鏈條用了半封閉鏈罩,穿裙子也能放心騎,不可謂不用心。
ofo小黃車要出海,上海鳳凰造了2萬輛車投放在硅谷和倫敦,還造出了全球首款變速系統的共享單車。
令人唏噓的是,在上海鳳凰為ofo代工之前,飛鴿就已經為樂視自行車打工了。傳統自行車品牌集體失守淪為了代工廠。
但在老一輩眼中,上海鳳凰自行車曾是頂流奢侈品。
上世紀80年代,一名普通工人的工資大約是四五十塊,而一輛鳳凰自行車就賣到120元。也就是說,普通人要4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到。
有錢還不行,想買一輛鳳凰還要憑票、找關系。騎鳳凰牌自行車是一種排面,在街上溜達一圈,回頭率比今天開寶馬還要高。
有美國記者曾報道,“在中國擁有一輛鳳凰車,猶如在主要以汽車代步的國家里,擁有一輛奔馳車。”
上海鳳凰一度成為商家爭相模仿的對象,以至于有人專門出了個教程,分辨真假鳳凰。企查查顯示,上海鳳凰涉及的訴訟糾紛中,大多數都與商標有關。
上海鳳凰只花了十多年時間,就把自己送上了中國自行車“車王”的位置。
1958年,上海267個小廠合并,組成上海自行車三廠,這就是上海鳳凰的前身。
當國內需求旺盛,自行車產量提不上去時,上海鳳凰聯合江蘇、浙江等43個單位,共同組成“鳳凰自行車公司”。
各地小廠房有生產能力,鳳凰有名氣,二者一拍即合,這種經營模式相當于如今的“特許經營”。
至此之后,上海鳳凰的產能迎來大爆發,1992年,上海鳳凰營業收入12.79億元,占上海市GDP的1.1%。
僅1年后,上海鳳凰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一年賺了1.18億。
02 連續虧損13年,老字號被風口坑慘了
上海鳳凰熱衷于追風口,但從來沒有踩中過風口。
它的沒落,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當時自行車市場趨近飽合,幾乎人手一輛。公開資料顯示,農村地區每100戶擁有118.3輛。
單一的自行車業務,難以撐起一家上市公司。
恰逢上海市國企改革,上海鳳凰的控股股東將其持有36.92%的股份,無償劃給了上海市金山區國資委。
為了活得更好,上海鳳凰改名“金山開發”,做起了當時最賺錢的房地產,砸下1個億,聯合開發風情商業街。
相較于房地產生意的大手筆,上海鳳凰對“老本行”就相當吝嗇了,僅投資1000萬,把自行車業務打包進一家新公司,就是如今買不起愛馬仕的鳳凰自行車。
上海鳳凰離自行車生意越來越遠。
不聚焦主業,金山開發嘗盡了苦頭。2014年,金山開發最后一份年報顯示,在扣非凈利潤方面,已經連續虧損13年,其房產生意只剩下簡單的租賃,為了自救,他連物流公司都賣了。
而“邊緣”的自行車年銷量只剩242萬輛,不及巔峰期的1/3。即便如此,自行車依然是金山開發的吸金來源。
死磕房地產,上海鳳凰不僅沒有踩中風口,反而陷入“失去的十年”。
十年間,捷安特、美利達等臺企相繼進入大陸,他們放棄了低端產品,轉而搶奪中高端市場。
捷安特的創始人劉金標,敏銳地注意到美國騎行文化潮流的到來,于是,他將重心轉向公路車和山地車。
對自行車潮流文化的慢了半拍,上海鳳凰錯失了自行車最好的黃金時代。
但他等到了第二次翻身機會,為共享單車做代工。
共享車企不生產自行車,而這正是上海鳳凰的主場。
上海鳳凰作為傳統制造業,不熟悉互聯網思維和運營,融資能力也不強,生產共享單車無異于飲鴆止渴,但對于業績連年下滑的上海鳳凰來說,是個致命誘惑。
有媒體算了一筆賬,500萬輛自行車能帶來約4000萬元的收益。這意味著,每輛鳳凰只賺8塊錢。
這筆賬單曾一度引發“鳳凰值不值”的全民大討論。
但是,按照上海鳳凰2016年的凈利潤來說,這筆4000萬元的“代工”費,可以算是一筆橫財。
不曾想,上海鳳凰被ofo小黃車坑了,車財兩失。ofo暴雷后,鳳凰的6800多萬欠款始終沒能拿回來。
共享單車非但沒有成為救命稻草,反倒拖累上海鳳凰深陷泥潭。
ofo過后,地攤經濟掀起全民熱潮,上海鳳凰又一次站在風口,生產三輪車還沒到攤販手中時,便被媒體貼上“地攤經濟股”的標簽,股價的漲幅像極了剛上市的輝煌樣子。
事后,上海鳳凰發布公告聲稱,三輪車輛相關收入占比極小,對公司營收影響不大。
十多年間,上海鳳凰追過房地產、開過酒店、為共享單車代工。無論炒的有多熱,上海鳳凰在風口上飛一次,就會栽一次。
03 “浪子回頭”的上海鳳凰,丟了自己的本命
鳳凰在老一輩的眼中是大牌,但是年輕人眼中的“自行車屆南極人”,有很多貼牌產品。
綜合網友的評論來,鳳凰車架斷裂、剎車不靈等問題層出不窮,上海鳳凰曾因一款童車剎車抽檢不合格,被罰款1.2萬元。在知乎上,吐槽鳳凰永久自行車成為了政治正確。
質量還沒搞好,上海鳳凰就往高端化走。
2020年,他一口氣豪擲了9.5億,收購3家自行車生產企業,其中天津愛賽克是自行車界有名的整車供應商。
另外,上海鳳凰還將日本中高端自行車品牌“丸石”收入囊中。
上海鳳凰為了走高端化下了血本,但技術是致命傷。
禧瑪諾發明出世界上第一款雙控制桿變速器,這款變速器還成為了職業車手的標配。
捷安特早前為自行車做代工,但他在1985年研制出碳纖維材質的車架,其背后的母公司巨大機械率先達成了碳纖自行車的量產。這輛全世界最輕的車子,多次幫助職業選擇奪得冠軍。
而鳳凰官方旗艦店中,主銷產品多在500-1000元之間的低端產品,銷量最高的是一款兒童車。
除此之外,他連一款出圈的騎行車也沒有,銷量最高的山地車,不僅沒有技術含量,還被評論區網友集體勸退。
和國際對手相比,鳳凰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團隊有點不夠看,去年的研發費用僅2200多萬,僅占1.08%,而研發團隊的141人中,僅3名碩士研究生。
鳳凰曾經也是個技術咖。上世紀80年代,國內工藝落后,鳳凰對標國際大牌蘭苓,在質量和款式上尋求突破。
他生產的PA14型錳鋼自行車因自重輕、強度牢,不僅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60項技術指標,有31項還超過了蘭苓自行車。PA18更是連續多年成為“一車難求”的奢侈車型。
只不過,這家百年老字號放棄了自己的核心優勢。
結語
騎行熱潮正在興起。
但很多公路車“一車難求”,捷安特、美利達、崔克等中高端品牌的很多型號都處于斷貨狀態。
英國自行車品牌Brompton(小布),因品牌文化受到有收藏愛好車友的喜愛,甚至有人將其視為“藝術品”。一款2年前的舊車在二手平臺上幾乎原價出手。
上海鳳凰還有什么呢?被網友吐槽為“低端做不好、高端做不了”。
其實,上世紀80年代,上海鳳凰、永久等國產老字號就打入了歐美市場,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最重要的輕工業品。
現如今,中國千元以上的變速器,95%的份額被日本禧瑪諾和美國速聯承包,全北京之所以買不到車,就是因為禧瑪諾牌套組零件進不來。
在進口價格上更是被吊打。中國進口自行車不到出口總量的千分之一,但進口主流自行車的價格約為出口的17倍。
價格之差,其實是技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