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鄰章
繼七月份推出“Petal出行”眾測版,在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四城落地測試后,繼續當下華為打車即將開啟全國擴張,并正洽談全量接入T3出行。
從現實來看,華為入局打車市場,有不得已的苦衷,也有完善自身服務能力訴求,但于網約車市場而言,華為入局也或難改網約車市場一超多強格局,而華為自身更需警惕陷入“啥都做”的困局。
一、入局擁有邏輯閉環
從現實來說,華為入局網約車市場,有著兩大基本現實:
一是華為智能手機業務自制裁之后,就陷入了快速的萎縮之中,市場份額從國內第一名變為了不能進入市場前五。市場份額的極速萎縮要求華為開辟新的收入途徑,在此提供平臺享受抽成的網約車市場,當然也可為華為gong xian 一定的營收。
二是華為智能手機雖然在用戶新增層面受阻,但在用戶保有量上,其基數依舊巨大。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華為智能手機保有量占全球比例約為15%,折算下來是數億的用戶量級。
這為華為進入類似服務市場提供了天然的潛在用戶基數,再加上華為擁有的較高品牌美譽度,這或進一步增強用戶在華為官方平臺上選擇出行服務的可能性。
所以從邏輯來看,坐擁流量與用戶又急需填補營收損失的華為,此刻進入網約車市場,是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服務的。
事實上,從當前的華為打車服務展現形式來看,華為也并不是從頭開始做一個打車服務來對標滴滴,而是選擇了與高德和百度類似的平臺聚合模式——其也在平臺內提供多家打車服務接入,以求最大限度的接納不同打車平臺,在最大限度滿足用戶打車需求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獲取更多營收。
二、現實格局難改
上述種種,這讓華為擁有了進入網約車市場的理由,但現實的有趣之處往往在于邏輯自洽并不一定會產生預期的結果。
于現實而言,即使華為進入網約車市場,其或也難改網約車市場當前超多強的整體格局。
如我們所見:
滴滴雖然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一直處于整改階段,讓渡出了不少份額,但在整體上,滴滴仍舊是網約車市場的巨無霸,其在當前仍舊占據著超七成的網約車市場份額;
而T3、曹操、美團、高德等雖然在滴滴整改期間也有不少營銷動作落地,以搶占滴滴用戶和司機,這的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卻并不足以撼動滴滴在出行市場的龍頭位置。
諸如T3出行CEO崔大勇在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首屆全球獨角獸CEO大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T3出行位居行業第二位置,截至目前,日訂單突破300萬單;進入廣州等92座城市;累計注冊用戶超過1.1億;平臺注冊司機數量超過80萬。
這樣的數據,對于T3出行而言,是巨大的成長,但這距離滴滴兩千萬級的日訂單規模而言,則顯然還有巨大距離。
而隨著滴滴整改靴子落地,想必滴滴相關產品也將大概率會在各應用市場重新上架,這對于其他網約車出行服務商而言,或則意味著奪取滴滴用戶和司機的窗口期即將結束 一場新的硬仗即將開啟。
三、華為需警惕陷入“啥都做”陷阱
雖然華為入局網約車市場與華為此前入局支付市場一樣,有著相當合理性。
但當華為越來越多的入局這些市場時,或許華為也需要警惕陷入“啥都做”陷阱之中。
特別是在推出鴻蒙操作系統,立志成為集安卓和iOS之后的第三大操作系統的現實下,華為更應該做的是完善平臺、涵養生態,而不是去與生態內的玩家爭利,做官方干死同仁的事情,這對于生態的成長,個人認為是不利的,華為應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巨頭更應該守住邊界。
事實上,蘋果當前持續的反壟斷遭遇,在某種程度上,或也可為華為提個醒。
更何況,網約車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高風險市場,特別是在“安全”和“監管”兩把達摩克利斯之下。
于安全而言,用戶對此前發生在網約車上的惡性事件的態度,我們便可見一斑。但從現實來說,恐怕誰也不敢百分百保證類似的惡性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家平臺上,雖然我們希望的是類似的惡性事件永不發生。
而于監管而言,合規已是必修課,嚴監管也是必然趨勢。諸如在剛剛過去的八月份,因發現部分平臺公司存在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侵害從業人員和乘客合法權益、非法營運突出、潛藏安全穩定風險隱患等問題。,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就對滴滴出行、T3出行、高德、曹操出行、首汽約車、美團打車、萬順叫車、享道出行、如祺出行、陽光出行、嘀嗒出行等11家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
如此種種,都讓個人對華為入局網約車市場的前景,不抱太高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