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楚風
隨著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報密集披露,相關參股的基金公司的業績情況也隨之出爐。《每日財報》查閱56份半年報后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震蕩劇烈,基金公司業績表現“冰火兩重天”,其中26家凈利潤有所增長,30家凈利潤出現下滑。
在52家基金公司中,大型公募“強者恒強”,盈利能力突出,前10大基金公司賺取了一半以上的利潤,其中有6家半年凈利潤超過十億元。招商基金、建信基金和華安基金也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凈利潤取得兩位數增長。
在公募行業馬太效應下,中小公募正奮力追趕,整體營收出現正增長,但凈利潤增速出現明顯分化。多家中小公募業績增速呈現兩位數,5家增速超過50%,4家扭虧為盈,也有部分中小公募營收與凈利潤雙降,5家陷入虧損。
前十大公司利潤占比過半
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震蕩加劇,上證指數曾一度跌破3000點,雖然大盤在5月份迅速反彈,但公募基金依然出現較為明顯的虧損,權益市場規模也有所縮水。據基金業協會數據,股票型基金凈資產縮水1075.08億元,混合型基金凈資產縮水6380.78億元。
《每日財報》梳理56份半年報后發現,基金公司半年度業績出現憂喜參半,其中26家凈利潤同比正增長,30家凈利潤有所下滑。其中,大型公募仍然表現出強大的盈利能力,部分公司凈利潤略有減少。
據統計結果,公募行業至少有17家公司凈利潤超過5億元,其中有8家凈利潤出現下滑,9家凈利潤同比增長。招商基金、建信基金和華安基金表現較強韌性,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1.68%、18.51%和13.33%。
在此之間,業績排名前10大的基金公司盈利能力極為突出,賺取了一半以上的利潤。52家基金公司合計凈利潤為186.46億元,而前10大基金公司合計凈利潤就達到110.55億元,占比59.28%。
還有6家基金公司凈利潤超過10億元,分別為易方達、工銀瑞信、富國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和廣發基金,其中易方達作為行業“一哥”,半年凈利潤達到17.26億元。相對于去年同期,興證全球和天弘基金退出“十億元俱樂部”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工銀瑞信和富國基金凈利潤排名進入前三名,但公募規模并未在行業前三名。截至今年二季末,工銀瑞信和富國基金公募規模分別為8209.86億元、9308.76億元,分別排名第10位、第7位;非貨規模分別為4512.32億元、6450.73億元,分別排名第10位、第4位。
《每日財報》注意到,專戶管理規模為工銀瑞信和富國基金貢獻不菲的利潤。據工商銀行和海通證券半年報,工銀瑞信和富國基金管理總規模分別達到1.78萬億元、1.4萬億元。以此計算,工銀瑞信專戶規模約為9590億元,富國基金專戶規模約為4691億元。
理財魔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金融專家馬永諳還對《每日財報》表示,基金公司業績除了與規模相關,還與貨幣基金占比有關。有些基金公司規模雖大,但大部分是貨基,整體業績肯定就不高了。另外,基金公司業績還與公司的投研能力、明星基金經理的數量,甚至是運氣相關。
諾安和農銀匯理凈利明顯下降
在A股市場欠佳的背景下,中小型公募整理營收水平表現良好。在30家公布營收的中小公募中,共有19家營收取得正增長。不過從盈利水平來看,5家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另有10家凈利潤大幅下滑。
在54家基金公司中,凈利潤位于1-5億元的中小型公募共有13家,合計凈利潤為24.49億元。此間,大成基金、國投瑞銀和財通基金凈利潤增長較為顯著,增速分別達到55.35%、71%和67%;諾安基金、農銀匯理凈利潤同比下滑42.29%、57.84%。
今年上半年,諾安基金管理規模增加105億元,其中貨幣基金規模增加132億元。在權益基金中,諾安基金對“網紅”基金經理蔡嵩松依賴較大。蔡嵩松管理規模達306.16億元,占權益規模比例63.45%。
不過,蔡嵩松管理的產品在同類中排名落后。以其代表作諾安成長混合為例,今年二季末,該產品規模266.36億元,凈值收益率為-23.32%。直至8月30日,該產品虧損幅度加大,年內收益率為-31.26%。
農銀匯理公募規模跌破2000億元,半年規模減少164.07億元。從歷史數據來看,農銀匯理在2021年二季末創出歷史高峰,管理規模一度達到2656.78億元。
中小公募首尾差距拉大
在54家基金公司中,凈利潤低于1億元的中小公募共有24家,其中有10家凈利潤取得正增長,凈利潤增速首尾分化嚴重,最高的增速近乎翻兩倍,最低的同比下挫170%。另外有4家扭虧為盈,5家陷入虧損。
具體來看,西部利得、浙商基金和中海基金凈利潤增速顯著,分別達到98.43%、193.51%和81.48%。而永贏基金、鑫元基金、東吳基金、國金基金、久泰基金和江信基金凈利潤“腰斬”,九泰基金凈利潤更是大幅下降170%。
僅從公募規模來看,截至今年二季末,永贏基金和鑫元基金管理規模都是增長的,分別較年初增長10.46%、24.81%,但凈利潤卻分別同比下滑49.29%、57.81%。《每日財報》發現,兩者共同的特點是固收規模占比較大,今年上半年規模增長也主要靠固收產品。
與此同時,中信建投、方正富邦、瑞達基金和東興基金半年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其中,方正富邦盈利1485萬元,方正證券在半年報中指出,“為成立以來最佳業績”。瑞達基金實現營收162萬元,凈利潤卻達到472萬元。
南華基金、富安達、九泰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和江信基金凈利潤陷入虧損,其中富安達和摩根士丹利華鑫的業績由盈轉虧。
國投瑞銀的股東國投資本在半年報中指出,在熱點板塊輪動速度不斷加快的市場行情下,“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明顯,成為影響基金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基金管理公司普遍開始思考如何服務好數量龐大的客戶群體,實現行業發展和客戶價值增長的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