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錢伯彥 陳英
當地時間8月31日凌晨3時起,連接德俄兩國最重要的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正式開始停止供氣。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下稱俄氣)已于8月19日預告,該管道將因渦輪機檢修工作自8月31日起關閉3天,此后將恢復至滿負荷20%的供氣水平。
自俄氣在6月中旬以渦輪機問題為由降低北溪1號供應量以來,以荷蘭TTF期貨價格為代表的歐洲天然氣價格就從當月月初的92歐元/兆瓦時暴漲至目前的265歐元/兆瓦時,并一度于8月26日錄得346歐元/兆瓦時的歷史最高紀錄。

在德國法律框架內,天然氣供應商無法在合同有效期間通過提價向消費者轉移陡升的采購成本,因此以Uniper為代表的部分供應商早在7月便因現金流枯竭而滑向破產邊緣。雖然德國政府在當時通過入股以及特別貸款累計對Uniper進行了150億歐元的援助,但對于每天虧損1億歐元的Uniper而言仍需要長期解決方案。而該問題的答案則是針對所有天然氣用戶開征天然氣附加費。
8月15日,德國政府首次就征收細則進行了公示,并確定該國將從10月1日起征收每千瓦時2.419歐分的附加費直至2024年3月底。附加費累計征收額預計達340億歐元,將用于補貼被迫高價購買天然氣現貨和短期期貨的供應商,其中僅Uniper就將獲得過半補貼。
不過,天然氣附加費的征收充滿著巨大的爭議。
一方面,該項費用的引入將進一步推高已經高企的通脹,由于相關紓困政策的缺位以及房屋節能性能不同的特性,天然氣附加費還將繼續拉大貧富差距;另一方面,部分供應商在今年能源危機以來享受著額外利潤的同時,卻能繼續領取天然氣附加費補貼也被外界質疑為“劫貧濟富”。
由于遭受到輿論和各黨派的攻擊,在俄氣正式停供之前一天的8月30日,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不得不出面再次就征收細則進行修訂,目前執政聯盟仍未就最終細則達成一致。
推升通脹并拉大貧富差距
8月30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8月的調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幅高達7.9%,較7月7.5%的增速明顯加快,為德國197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10月起天然氣附加費的征收無疑將進一步推高通脹率。
根據現行的細則,該筆稅費將額外成本分攤在盡可能多的公民身上,原則上所有使用天然氣的家庭、個人和企業均需要繳納,這也意著各個消費階層的開支都將被推高。
依據德國門戶網站Check24的預估,天然氣附加費將使得居住在公寓住房的兩口家庭年取暖費用平均額外增加311歐元至2373歐元,而標準德國中產家庭的別墅年取暖費用預計將平均額外增加518歐元至3860歐元。

位于柏林的能源公司GASAG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居民平均每平方米居住空間年天然氣使用量為140kWh。若以暫定的每千瓦時2.419歐分天然氣附加費算,所有德國居民均需每年為房屋取暖和熱水額外支付3.38歐元/平方米。

雖然數額看上去不是很大,但其理論上的計算并未考慮到房屋能耗等相關費用,天然氣附加費給普通居民帶來的財務壓力遠大于理想狀況。
慕尼黑隔熱研究所FIW的最新數據表明,隔熱保溫性能不同的房屋將導致部分居民的天然氣附加費開支出現數量級差異。以90平方米的公寓住宅為例,2010年代之后新建的環保建筑因擁有最佳隔熱性能,其年天然氣消耗量僅需2600kWh,相當于每年63歐元的額外天然氣附加費;而建于1980年代的普通同面積住宅的年天然氣消耗量則高達11250kWh,相當于每年270歐元的額外天然氣附加費;至于修建于1950年代戰后復興期的工人住宅,因彼時并未考慮隔熱性能,該類同面積住宅的年天然氣消耗量需要18750kWh,即相當于年450歐元的額外天然氣附加費。
若以德國中產青睞的普通獨棟別墅計算,符合最新KfW55節能標準的160平方米別墅與戰后復興期修建的同面積別墅相比,年天然氣消耗量分別為5600kWh和48000kWh,相當于后者比前者需多支出1017歐元。
由于德國房價在過去十年內漲幅超100%,當下能夠負擔起價格昂貴、但隔熱性能良好的新式住宅的群體幾乎皆為相對富裕群體,這也意味著無力搬出老舊房屋的相對貧困群體反而需要額外支出更多的天然氣附加費。
目前德國有超過30%的房屋能源評級為最差的G級和H級。聯邦節能建筑結構委員會主席Jan Peter Hinrichs對此評論道:“很大一部分擁有此類房屋的民眾都將因為天然氣的高消耗,而無法負擔能源費用。”
此外,2.419歐分/千瓦時的天然氣附加費目前仍然僅為指導價格,即柏林方面保留每三個月進行價格調整的權利。
在天然氣附加費之外,德國政府還面向所有天然氣消費者開征了能源穩定附加費(Regel-Energie-Umlage)和天然氣儲存附加費(Gasspeicher-Umlage)。兩者的指導價格分別為0.57歐分/千瓦時和0.059歐分/千瓦時。因該兩筆費用金額相對較小,并未引發輿論的過多關注。
頗為諷刺的是,根據歐盟的法律框架,增值稅仍然適用于三項附加費,這也意味著德國居民還需要為附加費繳納7%至19%的增值稅。此前德國政府希望布魯塞爾方面豁免天然氣附加費增值稅的申請已經被歐盟正式拒絕。
社會公平:誰能從中獲益?
天然氣附加費除可能進一步助推通脹并擴大貧富差距之外,還引發了關于社會公平的討論。
根據8月15日德國政府公布的第一版本細則,任何供應商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即可申請補貼:進口天然氣至德國、受到俄羅斯斷供或減產影響、5月1日以前與終端客戶簽訂合約。目前已確認補貼的12家企業之中,既包括日虧損1億歐元的Uniper以及現已更名為SEFE的前俄氣子公司Gazprom Germania等瀕臨破產的企業,也包括以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為代表的搭便車者。
不同于業務范圍以天然氣為主的Uniper,以石油業務為主、天然氣為輔的OMV在能源價格大漲的背景下,2022年半年報中的息稅前利潤同比暴漲126%,高達29.37億歐元。這并不影響符合補貼領取條件的OMV遞交補貼申請,面對巨大輿論壓力的OMV于8月26日表示,“是否繼續申請補貼取決于進一步的內部決定”。
今年錄得額外盈利卻享有補貼資格的能源巨頭還包括德國萊茵集團RWE以及荷蘭皇家殼牌。目前兩家企業已經宣布放棄補貼,愿意承擔天然氣業務損失。
如何將“搭便車者”從天然氣附加費補貼名單中剔除,也成為了政府不斷修訂細則的重點。
8月30日,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的第二版細則正式將企業分紅及獎金發放與否、是否對德國能源供應起到系統性作用納入補貼審核范圍。哈貝克表示:“任何能夠支付獎金和分紅的企業都不需要任何幫助,只有那些對供應安全至關重要的公司才能獲得經濟補償。”
聯合執政的自民黨經濟政策發言人Reinhard Houben對修訂后的細則批評到,企業能夠輕松通過財務手段將分紅延后至下一財年以規避審核。
自民黨拆臺執政盟友綠黨成員哈貝克,也直接暴露了政府內部在天然氣附加費問題上無法達成統一戰線。相比于分別支持和反對征收的綠黨和自民黨,代表社民黨勢力的總理朔爾茨始終拒絕站隊,僅僅表示聯邦政府正在討論第三輪總額300億歐元、惠及大部分公民的紓困補貼計劃。
根據《明鏡周刊》援引內部人士的報道,德國政府正在計劃將補貼條件進一步與企業息稅前利潤直接綁定。第三版本細則將在9月14日由內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