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曾仰琳
8月30日晚間,“宇宙行”交出2022年中期“成績單”并舉行電話業績發布會,工商銀行管理層出席業績會并回應市場關切的熱點話題。
財務數據顯示,工商銀行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872.7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715.06億元,同比增長4.9%,相當于上半年日賺9.4億元。
截至2022年6月末,工商銀行總資產38.7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2%,其中貸款總額22.3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1%;負債總額35.4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0%,其中存款總額29.2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7%。
工商銀行董事會秘書官學清表示,截至6月末,該行的公司貸款較上年末增長9.2%,公司存款增量占歷史同期最高;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突破30萬億元,增量首次突破3萬億元,客戶存款、公司存款、個人存款等三項存款增量均實現歷史性突破。另外,該行的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之間的剪刀差為-173億元,連續9個季度保持為負,逾期率和剪刀差均創歷史新低。
在資產質量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工商銀行撥備覆蓋率為207.03%,較上年末增長1.1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1.41%,較上年末降低0.01個百分點。據銀保監會此前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7%,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34%。這也意味著,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優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但差于同類型銀行的平均水平。
業績會上,圍繞提前還貸、停貸的影響,應對息差下行壓力的措施,綠色金融計劃等問題,工商銀行管理層一一進行回應。
提前還貸、停貸影響幾何?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關于客戶提前還房貸、停貸等房地產行業現狀對工商銀行的影響,和下一步應對措施的問題備受媒體、分析師、投資者關注。
對于房地產貸款總體情況,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景武介紹,上半年,工商銀行房地產領域的資產質量總體平穩可控,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31%,繼續保持較優水平。截至6月末,停工項目涉及工行的按揭不良貸款余額為6.37億元,占全行按揭貸款余額的0.01%,風險可控。
“少數按揭客戶出于調整家庭資產負債表的需要,確實存在提前還款的情況,但我們判斷和往年相比,其實這種趨勢并不十分明顯。”工商銀行副行長鄭國雨進一步指出,上半年,工商銀行按揭客戶貸款收回是3800億元,其中提前還款是2600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300億元, 但是工行今年的貸款余額和去年相比多了10%,所以從金額上提前還款的多了300億元,但比例上和去年是相當的,實際上就是沒有特別明顯的變化。
鄭國雨表示,工行的按揭貸款中,一手房貸款占76%,首套房貸款占90%,貸款乘數為53.6%,目前剩余乘數是51%。從這一組數據來看,工商銀行的按揭貸款質量應該說是非常好,安全墊非常厚實。另外,工行每天監測停貸項目,停貸項目涉及到工商銀行的貸款量和客戶數非常小,不會對工行整體的質量構成明顯的影響,所以房貸的質量是有保障的。
對于下一步的舉措,王景武提出,最近,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保交樓工作在有序推進,相關風險正在逐步得到有序化解。后續,工商銀行將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做好房地產金融服務。同時,按照國家政策和監管導向,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樓、穩民生”工作,繼續做好個人按揭客戶金融服務,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關于爛尾樓的處置,我們作為代管行參與的問題,我覺得有四個方面。”鄭國雨指出。
第一,積極支持地方政府保交樓、保民生和保穩定的工作,支持風險房企項目風險的緩釋和處置的相關工作,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商業和持續原則,做好相關的服務工作。
第二,在有效風險隔離的前提下,做貸款展期,發放開發貸款、按揭貸款,來支持風險房企合理的融資需求。同時,穩妥地開展并購貸款業務,推進風險項目的化解處置。
第三,大家都會關注到的對預售資金監管的嚴格的要求,工行會發揮在科技方面的優勢,優化預售資金的監管系統,確保預售資金專款專用,保障購房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做好房貸風險的排查,以及防止房貸風險向上下游供應鏈傳導,做好壓力測試,提前部署預案,切實防范風險。
如何應對息差下行壓力?
“對大型銀行尤其是工商銀行,息差(NIM)是不必過于擔憂的,最近我們的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美國四大銀行2020年以來的NIM走勢,總體上是一個U型走勢,NIM大概是2%左右,最低是1.8%,最高是2.39%。實際上,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中國銀行業現在NIM總體的U型還沒有往上翹,但是我相信會穩定在一定區間。”工商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廖林在回應息差相關問題時表示。
廖林介紹,受疫情的沖擊,經濟增速放緩,這些超預期的因素影響NIM普遍收窄,工商銀行NIM的走勢跟同業基本一致,保持在合理的水平,現在是2.03%,比上年末收窄。
對于NIM收窄的原因,廖林認為,一是和經濟周期有很大的關聯性,與GDP也有很大的關系,包括LPR的改革等。二是受工商銀行存貸款的結構變動的影響,在貸款端,發放貸款的利率是逐步在下降的,在存款端,今年大型銀行的存款不是一個很好的態勢,定期化的趨勢會形成一定的壓力,因為付息比較剛性,然后貸款收益率往下走也是比較剛性的。
“與國際同業比,實際上國內銀行NIM收窄是符合國際行業的規定,應該是符合當前國內市場的發展需要,我相信中國大型銀行NIM往下走的速度不會太快。”廖林指出,下一階段,工商銀行會通過系列管理措施在中短期延緩息差下行的速度,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全力以赴推動“第一個人金融銀行”“外匯業務首選銀行”“重點區域競爭力提升”“城鄉聯動”等戰略性業務的實施,取得新的突破,解決機制問題。
二是在精細化管理上,將通過工商銀行推出的全新數字化品牌“數字工行(D-ICBC)”,在機制創新和科技驅動兩個方面上全面推進工商銀行的數字化轉型。
三是在政策傳導方面,將會繼續調整銀行評價、KPI考核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激發各級行管理的動能,引導大家往量價平衡、更加平衡、協調可持續、高質量方向發展。在客戶層面,要全力以赴來調整客戶結構。只要把頭部客戶的生態系統能夠挖掘出來,中小微客戶的結構就能很快調整,上半年調整以后效果是非常好的,帶來了客戶、資金流量增加。
在負債端通過流量全力以赴進行調整,主動負債產品下降,對付息率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資產端會在支持重大項目的同時,大力調整零售業務,第一個人金融銀行的零售貸款,特別是特別是中長期貸款要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債券投資收益方面,即交易銀行和結算銀行是工商揚長補短、固本強基當中的兩大優勢,要充分暴露出來。
綠色金融發展有何計劃?
會上,綠色金融的相關問題也頗受關注。對此,王景武介紹,上半年,工商銀行深入推進綠色金融建設,扎實把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在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中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持續加大綠色產業投融資。綠色貸款方面,截至6月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近3.5萬億元,總量與增量均居國內同業首位。綠色債券方面,主承銷綠色債券267.3億元,同比增長23%;成功發行100億元境內首單商業銀行碳中和綠色金融債,境外發行了全球多幣種“碳中和”主題綠色債券。
二是優化組織架構及戰略規劃。將原來的綠色金融委員會擴充為綠色金融(ESG與可持續金融)委員會,進一步完善了綠色金融組織管理體系。工行雙碳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指導,有序推進資產端、自身端雙碳工作。制定了投融資綠色指南,從環境、社會、治理等多方面指引投融資綠色轉型方向。
三是統籌推動安全降碳。將低碳要素全面嵌入投融資政策體系,配套績效考核、FTP、經濟資本占用等各維度差異化管理。積極使用碳減排支持工具,截至6月末,工行累計審核通過的碳減排貸款位居同業第一。主動開展氣候風險研究,在監管指導下有序進行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第四,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與外部交流。工行與高校共同牽頭編制并發布《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1》、組織“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BRBR)綠色金融系列研修班、金磚國家綠色金融研修班等,積極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工行智慧、工行方案。
關于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王景武指出,工商銀行將繼續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好黨和國家關于“雙碳”的決策部署,落實好監管要求,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結合,有序推進投融資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做到發展綠色金融有力有為,不斷鞏固綠色金融領先優勢,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全產品線服務。為綠色發展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綜合金融服務,不斷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
二是健全投融資碳核算體系。加快投產投融資碳核算系統,持續提升碳核算的精準性、有效性。
三是科學有序推進投融資綠色低碳轉型。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防止“一刀切”減碳。
四是持續提升氣候風險管理水平。將氣候風險要素全面嵌入行業投融資政策和業務全流程,做好氣候風險壓力測試,不斷提升氣候風險管理的前瞻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