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鱷雀鱔,這個名字稍顯拗口的外來食肉性魚類最近成為國內輿論熱議的焦點。
日前,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公園管理方為抓捕“怪魚”,耗時一月抽干了云禪湖近30萬立方米的湖水,最后在涵洞中抓獲一公一母兩條鱷雀鱔。不止是汝州市,近期山東青島、青海西寧、云南昆明、廣西桂平、四川成都等地也發現了鱷雀鱔的蹤跡,各地都已在抓緊捕撈并妥善處置。
鱷雀鱔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淡水巨型食肉魚,體長一般為1.2-1.8米,魚身呈長筒形,有鱷魚一樣的短吻,上下顎密布兩排鋒利的牙齒,全身遍布超硬琺瑯質魚鱗。據專家介紹,鱷雀鱔生性兇猛又缺乏天敵,繁殖能力強,每年可以產數萬枚魚卵。此外,鱷雀鱔“不挑食”,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幾乎通吃。它全身堅硬的魚鱗,能幫它躲過許多兇猛食肉動物的捕食,因此處在食物鏈的頂端。
“鱷雀鱔已經能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造成了入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專家顧黨恩對界面新聞表示。
顧黨恩介紹,鱷雀鱔并不適合食用,基本可以肯定它是作為觀賞魚引入我國的?!镑{雀鱔外觀較為怪異,體型大且個性兇猛,符合人們獵奇的心理,加上常規售賣和購買鱷雀鱔并不違反法律,全國各地的觀賞魚市場基本都能買到。如果引進后將鱷雀鱔規范養殖在水族缸或養殖場,不讓其進入到自然水體,也就不會形成危害?!?/p>
界面新聞注意到,此前線上電商平臺可以輕松購買到鱷雀鱔,商家將其標注為“福鱷”,而且價格并不昂貴。不過,近期鱷雀鱔引發關注后,各個電商平臺此類商品已經被下架或隱藏。
作為觀賞魚的鱷雀鱔是如何進入自然生態系統的?2022年4月,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發表《基于外來水生生物風險篩選工具評估外來觀賞魚在中國的入侵風險:以甲鯰科魚類為例》一文指出,觀賞魚的養殖設施中缺乏防逃逸措施,在池塘換水或發生洪水時,容易通過排水渠進人河流。與宗教有關的放生行為以及棄養行為也是外來水生動物進人河流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被選中進行運輸和養殖的個體通常具有健壯、生長快、繁殖力高、競爭性強等特征,這些特征有利于外來觀賞魚在新環境中生存,從而形成入侵種群。
2022年8月1日起,由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制定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正式施行。其中指出,外來物種,是指境內無天然分布,經自然或人為途徑傳入的物種,包括該物種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外來入侵物種,則是指傳入定殖并對生態系統、生境、物種帶來威脅或者危害,影響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的外來物種。
顧黨恩介紹,“外來物種”與“外來入侵物種”的定義并不相同,管理辦法也應有所區別?!巴鈦砣肭治锓N”的危害性要高于“外來物種”,是否屬于“外來入侵物種”需要長期科學評估。一旦被評估為高危“外來入侵物種”,就需要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對其引入、貿易和其他環節進行更為嚴格的規制。
事實上,2021年4月15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已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未經批準,擅自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可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2012年,原農業部曾發布《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不過鱷雀鱔并未收入其中。顧黨恩介紹,2012年發布該名錄時,鱷雀鱔的數量非常少,并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其能在野外建立資源種群,但業內對鱷雀鱔的關注并未因此減少,每年都會開展對于外來物種的檢測。目前已有實際數據證明鱷雀鱔能夠在野外繁殖并形成種群,鱷雀鱔有望被列入即將公開的最新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更新需要研究人員定期的觀測以及科學數據支持,包括這一物種是否能在野外形成種群、造成危害。之所以十年來未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物種名錄(第一批)》進行更新,可能是考慮到生物安全法施行后對各行業造成的影響,所以非常慎重,有關部門希望更新后的名錄更具權威性。”顧黨恩說。
界面新聞注意到,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保護部)也曾發布《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截至2016年該名單已更新至第四批,累計共記錄了71個物種。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還曾透露,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2022年,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印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的通知》,決定對10種主要外來水生生物進行全國性普查,其中也包含了鱷雀鱔。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浙江省、黑龍江省、吉林省等地均已啟動實施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普查工作。
正在參與廣西云南大江大河和湖泊外來物種普查的一位漁業專家向界面新聞透露,全國外來物種普查預計明年結束,屆時將發布全國外來入侵物種報告。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負責人在6月17日答記者問時介紹,為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時掌握外來入侵物種狀況,《辦法》規定,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測制度,每十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普查,構建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網絡,開展常態化監測。
顧黨恩介紹,“外界對于外來物種有兩個認識誤區,一是認為所有外來的都是入侵的,第二個認識是只要可以吃,就無法形成入侵。但事實上,外來物種一旦形成入侵,基本是很難控制的,尤其是水生生物,無論是下藥還是拖網,均會對其他生物形成傷害,所以我們還是應從源頭做起,對引種、養殖、貿易以及后續人為放生的行為均進行嚴格監管,防止外來物種進入野生環境。”
此外,顧黨恩表示,對于已經形成外來入侵的物種,有關部門要及時對公眾進行科普,如果公眾具備辨識能力,全民參與,發現外來物種后及時聯系相關部門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控制外來入侵物種也能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