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劉博 楊繼云
今年最大一筆人民幣融資誕生了。
投資界獲悉,本周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有限公司(欣旺達EVB)正式宣布完成約80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投資方陣容十分豪華——博華資本、深創投、源碼資本、國家綠色發展基金、IDG資本、基石資本、美團戰投....這份名單還很長,投后估值達到了300億元。
說起這個超級獨角獸,不得不提到廣東茂名兩兄弟——王明旺、王威白手起家創辦的上市公司欣旺達。1993年,王明旺在深圳創辦一家電子加工廠,后來又與弟弟王威成立了欣旺達電子,叱咤手機電池江湖,最新市值500億元。隨著新能源汽車爆發,王氏兄弟進軍汽車電池,欣旺達汽車電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今年電池獨角獸大爆發,令人印象深刻。幾乎所有VC/PE都在投新能源,所有人都相信這是一條關乎國運、關乎未來的超級賽道,于是蜂巢能源、中創新航、萬向一二三、輝能科技、衛藍新能源等等一個個電池獨角獸橫空出世。寧德時代領銜,中國電池軍團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一口氣融資80億,估值300億,半個VC/PE圈都來了
本輪融資的投資方名單之長,令人咋舌。
具體來看,欣旺達汽車電池新一輪融資共分兩筆交易完成。據欣旺達發布的《欣旺達汽車電池增資暨關聯交易的公告》顯示,欣旺達全資子公司惠州新能源以20億元人民幣向欣旺達汽車電池增資,認購欣旺達汽車電池 5.84億元人民幣的新增注冊資本。本次增資完成后,惠州新能源持有欣旺達汽車電池的股權比例由 56.64%變更為 50.00%。

除了惠州新能源之外,還有一支豪華投資方陣容: 天津和諧、英飛尼迪、江峽綠色、星納旺、科濠基石、知暢投資、日初天晴、華資投資、華民鴻鵠、佛山廣盈、博華瑞辰、博風投資、源沐投資、深投控、金鎰煦投資、開弦資本、申萬宏源、綠色基金、凡卓皆成、紅土渝富、盈科值得、酷訊科技等共計22家機構參與,以合計49.2億元人民幣向欣旺達汽車電池增資 ,認購后者14.37億元人民幣的新增注冊資本。
與此同時,第二筆交易也浮出水面。據欣旺達發布的另一份公告顯示,欣旺達汽車電池將分別與12家企業簽署簽署《可轉債協議》——
海南楹駿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中金協鑫碳中和(紹興)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美珠美鵬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常州瑞良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西藏瑞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蘊和投資有限公司、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漢途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棗莊耀順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廣西陸海新通道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中 美綠色睿合垚(舟山)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海南鑫宸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市中小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欣旺達汽車電池將向上述各方進行可轉債借款,合計11.9億元人民幣。
通過兩份公告,可以計算得出,在完成這一輪累計約80億元的巨額融資后,欣旺達汽車電池的最新估值已達到300億元,儼然是一只超級獨角獸。
而在6個月前,欣旺達汽車電池剛剛完成24.3億元的融資,共計19家投資方參與。透過這輪融資,外界罕見到了一眾車企的身影。
其中,理想汽車關聯企業江蘇車和家汽車有限公司出資4億元,成為欣旺達汽車電池的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3.2%;還有融資名單出現的蔚瑞投資,其執行事務合伙人為寧波蔚新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后者所屬機構正是蔚來資本;小鵬汽車也來了,融資名單中Sky Top的關聯實體便是小鵬汽車。這也意味著,這輪融資中罕見聚齊了造車新勢力的三大頭部品牌,理想、蔚來和小鵬全部參與了。
不僅如此,多家傳統主機廠也一同入局。上汽金石為尚頎資本管理的基金之一,后者是上汽投資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平臺之一;而廣祺欣電同樣為廣汽資本所屬基金,廣汽資本則是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交銀轅憬即為東風交銀汽車基金,是由東風集團與交銀集團聯合設立。
兩輪融資超百億元,欣旺達汽車電池到底有何來頭?
實際上,雖然欣旺達汽車電池起步較晚,但勢頭正猛。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1年欣旺達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為1.3%,排名第十。但轉眼到了今年8月,在SNE Research發布的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中,欣旺達份額已達1.5%,排名第九,裝機量同比增長超6倍。
快速增長的背后,是欣旺達汽車電池正收獲更多的訂單。此前,欣旺達曾披露已獲得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等多款新車型的動力電池訂單,同時還與雷諾-日產聯盟、吉利等車企開展業務合作。
更具標志性事件,則是小鵬可能舍棄寧德時代轉而采用欣旺達汽車電池。今年2月初,有媒體報道稱,小鵬汽車已確定在中大型SUV車型 G9中使用欣旺達的4c動力電池,欣旺達會是G9某一版本的A供,供應份額超過50%。
毋庸置疑,欣旺達汽車電池已是動力電池賽道一匹不可忽視的黑馬。
從手機電池發家,廣東兄弟,締造500億市值
為何一眾VC/PE偏偏選擇欣旺達汽車電池?
這要從上市公司欣旺達說起,這是一對廣東兄弟白手起家的故事。

1967年出生于廣東茂名的王明旺,自小家境貧寒,1991年從中山大學電子專業進修班畢業后,便進入香港精森(深圳)電子公司做產品銷售,開始接觸電池行業,同時萌生了創業的念頭。
工作了一年后,王明旺決定創業,先從模具市場入手。結果生意剛有起色,主管客戶資源與業務市場的合伙人提出分家,導致他第一次創業宣告失敗。但王明旺并未放棄,在1993年又與幾位同學開辦了一家電子加工廠,主要生產用于手機、傳呼機等通信產品的鋰電池。
很快,踩中市場風口的王明旺,僅用一年時間就做出了近百萬元的利潤。但相同的劇情再次上演,負責市場的兩位同學又提出分家。無奈之下,王明旺的第二次創業又宣告失敗,但這一次他堅持保留住了工廠以及設備材料,給自己留下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時值1995年,索尼電池廠遭遇火災,由于找不到替代的電池產品,導致索尼手機價格翻倍且供不應求。王明旺自然不愿錯過這次商機,他從前東家那里拿到了低價的電池材料,拉來自己的親弟弟王威,開啟了第三次創業之旅。
1997年,王明旺與王威正式在深圳成立了欣旺達電子,成為電池OEM、ODM供應商。王威回憶,欣旺達在深圳成長起來,更像是一個偶然因素。在他看來,深圳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大家都說普通話,這讓他充分體會到了“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
在兄弟二人的努力下,欣旺達的營收逐年上升,隨后收購了深圳匯創達科技的60%股份,增加了薄膜開發與銷售的產業。而在1999年拿下康佳集團的手機電池訂單,成為欣旺達的轉折點。
彼時,康佳集團準備生產自主品牌手機,王明旺便主動上門拜訪尋求合作。他曾回憶道,“當時的康佳已經是上市公司了,我們還只是一家小企業,也沒什么名氣”,但他還是“厚著臉皮”,建議康佳試試自己的產品,成功打動了對方。
緊接著,有大企業背書的欣旺達,又在2000年與飛利浦、日本電氣、海爾達成了合作;2003年,欣旺達銷售額首次突破一億元,并進入聯想、ATL的供應鏈。而正是憑借與ATL的合作,欣旺達在2011年進入了蘋果產業鏈,迎來高光時刻。同年4月,欣旺達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創業板第一家以“鋰電池模組整體研發、制造及銷售”為主的上市公司,最新市值也達到518億元。
時至今日,欣旺達已發展為全球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形成了3C消費類電池、智能硬件產品、動力電池及動力總成、儲能系統及綜合能源、自動化與智能制造、實驗室檢測服務等六大產業群。
實際上,欣旺達對動力電池行業傾心已久。早在2008年,欣旺達就建立了相應的事業部,開始切入汽車動力電池模組業務,先從動力電池包和BMS(電池管理系統)開發起步。隨后在2014年,欣旺達成立了汽車電池子公司,披露正加大對動力電池等新能源產業鏈產品和技術的研發;2017年,欣旺達又確定了“三全”業務戰略舉措,即全面進入動力電池產業、全面把控核心資源、全產業鏈戰略布局。
去年9月在股東大會現場,欣旺達現任董事長王威也表示,從營收規模來看,動力電池市場機會比較大,營收增長會快一些;在投入方面,動力電池偏多一些。他同時直言:“從業務比例來看,短期內還是以消費類為主,但是從增長來看,動力類會比較強。”毫無疑問,欣旺達并不愿錯過這一場動力電池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欣旺達赴瑞士發行GDR申請事宜已獲中國證監會受理;同時,有媒體報道,欣旺達在2021年末已啟動汽車動力電池業務分拆上市計劃,欣旺達汽車電池或將在2023-2024年提交IPO。如此一來,王明旺、王威這對廣東兄弟有望再收獲兩個IPO。
下一個世界首富從這里誕生,電池獨角獸大爆發
中國電池獨角獸軍團,正迅速崛起。
以上市公司寧德時代為首,動力電池軍團還集結了比亞迪、蜂巢能源、中創新航、萬向一二三、輝能科技、衛藍新能源、欣旺達等獨角獸。從2021年以來,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的融資可謂瘋狂——
蜂巢能源、中創新航、林立新能源、氫晨新能源、輝能科技、奧動新能源、捷氫科技、南都華宇、唐鋒能源、協能科技等紛紛獲得融資,背后的VC/PE機構更是浩浩蕩蕩——紅杉中國、深創投、IDG資本、高瓴、君聯資本、春華資本、凱輝基金、光速中國、軟銀中國等在內的數十家VC/PE機構。
我們正進入新能源時代,而優質的動力電池始終是車企們甚至所有人的“焦慮”所在。如今,老大哥寧德時代始終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占一半以上。所有人都想打破寧王一家獨大的電池格局。于是,一個個獨角獸拔地而起
這場戰役中,新能源汽車公司更是集體發力——為了造車順利,不受巨頭壟斷控制,他們也在以合資或投資的方式爭搶電池企業。欣旺達電池背后就集結了眾多車企,此外,電池領域的超級獨角獸蜂巢能源也是車企布局電池行業的典型代表:憑借超前的戰略眼光,長城汽車掌舵人魏建軍在2012年就在內部成立了動力電池項目組,2018年將其獨立。
蜂巢能源締造了驚人的融資歷程,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過去一年之內,蜂巢能源獲得了四筆巨額融資,在今年2月的新一輪增資之后,蜂巢能源估值已經高達460億元,增長十分迅猛。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動力電池獨角獸中創新航,也和蜂巢能源一樣坐落在江蘇常州。2007年,中創新航的前身天空能源正式在沈陽創辦,背靠航空工業集團,并在兩年后更名中航鋰電。2015年中航鋰電迎來一次高光時刻,營收破10億,同一時期的寧德時代營收只有8億。
也是在2015年,中航鋰電入駐常州金壇,并在此后完成了多輪融資。目前,中創新航背后的投資方名單包括成飛集成、金圓集團、金壇投資、紅杉中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基石資本、廣汽資本、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等等。2021年9月,中創新航再次獲得120億元的新一輪融資,并在同年正式赴港IPO。就在今年8月,中創新航香港上市獲得證監會核準。
此外,電池軍團今年又新誕生一只浙江籍獨角獸——萬向一二三。成立于2011年7月,萬向一二三的前身是美國老牌鋰電池企業A123。彼時,A123陷入破產困境,最終由萬向集團以近2.6億美元的價格接手。10年過去,萬向一二三已經成為萬向集團重要的電池業務板塊,電池產品已鎖定大眾、寶馬、奧迪、雷諾、通用、保時捷、戴姆勒奔馳、沃爾沃、捷豹路虎、斯特蘭迪斯海外頂級主機廠訂單。今年3月,萬向一二三獲得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將超400億元。
動力電池混戰正酣,為什么如此火爆?
究其原因,一是雙碳背景下,汽車產業轉型的必然需求——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材料;二是儲能行業的崛起,使得動力電池市場的直線上升。新能源,有望成為中國乃至全球今年數十年的超級賽道。
正如市場流傳著一種說法,誰能掌握電池話語權,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界首富。電池世界大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