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在吸引港澳人才這件事上,大灣區的各地,可謂卯足了勁。
繼去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特別提到“吸引澳門居民就業創業”,以及今年以來深圳前海“惠港九件實事”和廣州南沙“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后,又一區域放出大招。
8月24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發布《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進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實施辦法》(簡稱“港澳青創10條”2.0版),政策核心條款共8條,包括創業資助、項目引育、創新激勵、金融支持、辦公補貼、實習就業、合作交流和生活保障。
“除了技術型人才,法律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現代服務業人才也需要納入吸納范圍。”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告訴界面新聞大灣區頻道記者。
港澳人才“爭奪戰”正酣
近年來,大灣區的港澳人才“爭奪戰”正酣。
相對于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地區,大灣區擁有更好的經濟基礎和市場環境,卻在人才上“慢半拍”。
根據智聯招聘《2022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白皮書》,大灣區人才學歷水平略低于其他主要城市群,大灣區人才本科占比38%、大專占比43%、碩士及以上占比4%,整體學歷結構低于國內主要城市群。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需求同比上漲18%,高于全國的9.6%。同年大灣區人才投遞供給下降12%,跌幅大于全國其他地區的1.7%。
人才供需的不匹配以及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讓廣東各地紛紛把目光瞄準港澳。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數據顯示,截至今年春季,在粵辦理就業登記的港澳居民有8.51萬人,全省吸納港澳青年就業3455人。
截至今年6月,在橫琴注冊的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已突破7000余戶,南沙也落戶近3000家港澳企業和300多個青創團隊。可以說,這些地區是吸納港澳人才的“優等生”。
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建區之初,前來投資的外資也有一半來自港澳或途經港澳。目前,黃埔累計引進港澳企業1401家,實際投資138億美元。其中包括1333家港資企業和澳門投資68家企業。
或許是由于地緣等因素,從企業數量來看,目前黃埔的吸引力度稍有落后。
而黃埔也意識到這一點,在新出臺政策上有不少大動作。例如,對符合條件、在黃埔就業的港澳專本碩博畢業生,分別給予2萬、4萬、6萬、1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在1.0基礎上實現了倍增。這個力度在全國范圍內也屬于前列。
在支持創新創業方面,繼續對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創辦企業或機構給予“兩免一減半”租金補貼。對新注冊入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載體的港澳青年創辦企業或機構,按照前兩年100%最高20萬元/年、第三年50%最高10萬元/年的標準給予辦公場地租金補貼,單個企業或機構最高補貼總額50萬元。
相比之下,前海是按第一年80%、第二年50%、第三年20%的比例資助;南沙是每月每平方米最高80元的標準補貼1年,不超過20萬元。
林江提到,在大灣區加速建設的背景下,不少廣東企業先后奔赴港交所甚至海外上市。這種情況下,熟悉國際資本運作和法律體系的人才自然是企業的“香餑餑”:“目前,對這方面比較了解的還是港澳人才,特別是香港人才。”
黃埔的王牌
不比橫琴、前海直接接壤的地緣優勢,也沒有南沙的優惠政策力度,但黃埔仍有自己的王牌:牢固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黃埔是廣州的傳統制造業中心,以石化、汽車、船舶等產業為主導。
這些產業也在區域內聚集了一批國企。目前,黃埔得以每年為港澳青年提供不少于1200個政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實(見)習崗位。
而《知識城總規》實施兩年來,黃埔已引進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創新制藥項目40多個;集成電路產業上下游企業超過80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已落地小鵬汽車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等項目。
依托已經形成的成熟產業鏈,提供的實習崗位中不乏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

以元宇宙產業為例,作為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的核心承載區,黃埔區擁有比較完善的元宇宙生態產業鏈,全區產業規模基礎已超千億級,也在4月出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元宇宙專項扶持政策“元宇宙10條”。
廣州未璞森霖科技有限公司即是從事元宇宙相關產業,其創始人張雨滴來自澳門。她告訴記者:“黃埔對于元宇宙場景、數字藏品類型企業和品牌需求會比較多,所以我們在供應商和資源對接上會更快速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和產業的變革也讓人才吸納上有了更多理解。
當下產業鏈形態和性質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疫情后居家辦公的興起,工作模式進一步轉變。吸引港澳人才甚至可以通過網絡技術來實現,即工作者身在港澳,借助視頻或數據信息開展工作。
“因此傳統思維上理解黃埔跟香港關系密切與否,有多少個合作項目,已經沒那么重要。”林江認為。
從人才吸引到區域融合
在“港澳青創10條”2.0版的發布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即是南沙。
廣州開發區政研室經濟處處長蔣進平提到,《南沙方案》是該政策出臺的重要背景,“也與此前南沙區發布的‘新十條’優惠政策形成錯位和互補。”
與三年前出臺的“港澳青創10條”1.0版相比,2.0版最大的變化在于政策導向有所調整,將著力點放在吸引港澳青年到黃埔來,并以初創型項目和企業為主,也減少了項目規模有限而達不到兌現門檻的情況。
如果說黃埔主打初創企業,南沙相對來說則有更多的大規模港澳企業,比如兆科(廣州)眼科藥物有限公司已在港交所上市。

縱觀南沙近幾年來的動作,不少舉措已經走在前列。例如首創港澳職業資格認可政策落地,啟用“粵港澳大灣區職稱和職業資格業務一站式服務平臺”等。
隨著《南沙方案》的提出與實踐,廣州正處于重新布局的階段。“《南沙方案》是廣州未來的一個亮點,現在南沙的概念不再是‘南沙區’,廣州有意識把南沙政策效應、優惠拓展到其他區。”林江表示。
今年2月公布的《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廣州將構建一條科技創新軸,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
此前,廣州已經形成以越秀為中心的第一中軸線和以天河珠江新城為中心的第二中軸線。而“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抵南沙科學城”的科技創新軸,有望成為廣州城市發展的第三中軸線。
這兩個分別位于第三中軸線一南一北的區域,在人才吸引上除了競爭,更多的是合作關系。例如南沙“人氣不夠”,與市中心交通往來相對黃埔而言沒那么便利,但在政策創新上有更多引領作用。
相比之下,黃埔區內人口密集度高,制造業從業者和工廠居多,目前在GDP和企業數量上也領先南沙一頭。
“這兩個區域可以各取所需,形成連同效應。”林江認為,南沙的創新成果可以在黃埔進行實踐和市場轉化,而黃埔的企業如果需要制度優惠,可以在南沙試驗區內進行創新。
以納米科技為例,黃埔的廣納院發揮著將科研成果過渡為市場產品的重要作用。另外,百吉生物、來恩生物等總部企業也紛紛落戶搭建成果轉化基地。
此外,黃埔也是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地區。
從第三中軸線,到各個都市圈,再到“黃金內灣”,以往各區域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的情況已有所改變,吸納人才背后也體現出區域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隨著產業鏈格局與其本質的變化,林江認為,對人才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也應與時俱進。
“在這個層面上,港澳人才來南沙、黃埔已經沒有多大區別。吸引人才不再是單個區域的問題,區域間的人才共享使用也是需要思考的議題。”林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