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王月倫
“中國在電池產業鏈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在全球碳足跡標準法規制定中,應該更積極主動,做出更大貢獻。”寧德時代(300750.SZ)董事長曾毓群在8月27日舉行的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
曾毓群稱,歐洲和美國已率先對動力電池碳足跡的標準、政策法規開展研究,相比之下,中國作為電池生產大國,對電池碳足跡的研究明顯落后。
他提及,電池產品的碳足跡,已成為歐美監控下一步的重點。其中,今年開始實施的歐洲新電池法要求,企業從2024年開始需要公開聲明其電池產品的碳足跡。
韓國研究機構SNE最新發布的動力電池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為69 GWh,位列全球榜首,市占率達34%,已經連續五年位列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曾毓群認為,電池碳足跡的監管應形成全球統一、國際互認的標準。中日韓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產業聚集區,同時中國在電池產業鏈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在全球碳足跡標準法規制定中,應該更積極主動,做出更大貢獻。
曾毓群還提到,由于亞洲國家缺席國際碳足跡標準的制定,許多關鍵基礎數據未能及時更新,這造成了中日韓生產的同類電池產品碳足跡統計明顯偏高,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
根據中汽研報告,動力電池在純電動汽車車輛周期的碳排放占比高達40%。在全面電動化實現以后,動力電池的減排將尤其重要。
曾毓群同時表示,在全面研究梳理產品碳足跡后發現,電池企業的碳排放僅占產品碳足跡的15%左右,電池產品碳足跡主要來源于上游產業的碳排放。
在曾毓群看來,大規模使用回收材料,是實現電池降碳的重要手段。他透露,目前寧德時代在鎳、鈷、錳方面的回收率可達到99.3%,鋰的回收率可達到90%。
今年一季度,寧德時代共回收逾2.1萬噸廢舊電池,并利用這些廢舊電池生產了1.8萬噸前驅體。
曾毓群建議,除了企業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出臺各種鼓勵政策。例如,在雙積分或者免購置稅中設置電池碳足跡條件;研究動力電池碳積分政策;為企業大規模使用再生材料生產新電池提供政策保障等。
曾毓群稱,基于動力電池碳足跡的構成,通過綠色電力、大規模回收利用、技術工藝升級等措施,可實現絕大部分碳足跡的削減,再結合碳匯,可以實現零碳電池。
碳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