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橙果局
我們不缺乏創新力,如何把創新力的效益發揮到極致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到兩個主體:規模龐大的傳統企業和充滿活力的初創項目。
但是在超競爭時代,資本的寒冬和前沿技術的高速更迭使得這兩者的“日子都不太好過”。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讓他們互相扶持,共同抵御創新風險?
Factory Berlin將這種可能變為了現實,作為一個創新園區,Factory Berlin的核心就是建立傳統大企業與初創項目的聯動平臺。
如今,Factory Berlin已成長為德國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業中心,吸納了Google、Facebook等全球創新巨頭在此落地。也正是基于此,Factory Berlin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孵化生態,據官網數據披露,僅去年一年,Factory Berlin就募集了4.15億歐元創新基金。
那么Factory Berlin為何能吸引這些全球創新企業入駐?它又是如何推動這些大企業與初創項目合作?它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借鑒?為回答這些疑問,動脈橙果局對Factory Berlin進行了深度分析。
“命中注定”的合作
要想厘清Factory Berlin的成功路徑,首先不能忽視的是大型企業和初創項目各自的發展困境。
先回答大型企業創新的阻礙究竟是什么?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大型企業在當下對于創新的態度過于謹慎,一方面是沉迷于“舒適圈”,不愿面對新的風險;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規模過于龐大而難以進行業務結構的重整。
根深蒂固的業務實踐和運營結構,以及團隊的技術更適合于公司現有的模型,這些都將導致大企業在抓住機遇,進行改革方面慢半拍。
比如說在德國,就有很多世界領先水平的百年家族企業,他們被稱為“隱形冠軍”,但就是這些“隱形冠軍”,因為沉溺于固有的模式和體制,在創新轉型的過程中處處受限。
那么,初創項目在創新的過程之中又會遇到什么問題呢?
初創項目雖然具有原始創新技術,但是因為“小”,所以背后的支撐力明顯不足,說白了就是缺資金和缺經驗。資金很好理解,經驗則具體指技術研發上的專業知識,市場化運營的能力,對市場的深入了解等等。
這樣來看,大型企業和初創項目基于創新的合作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大型企業有資金有經驗,初創項目有原始創新技術,兩者就像契合的齒輪,能夠很好地彌補對方的缺口。
但是再契合的齒輪,也會有卡頓的可能:大型企業擔心篩選不到好的創新技術,投入了資金和精力,最終徒勞無獲;初創項目則擔心自己會被大企業“騙”,存在技術被“白嫖”的風險。
所以若想保證“咬合齒輪”的高速運轉,“潤滑劑”是必不可少的,而Factory Berlin在其中正是充當了這樣的一個關鍵角色。
Factory Berlin的“搭橋牽線”
Factory Berlin開創了獨特的“商業俱樂部”模式,主要以收繳會費,接收會員,舉辦俱樂部活動的形式來促成有前途的初創項目與大型企業聯合。
具體而言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吸納具備優質創新力的初創項目。
為找到更有市場潛力的創新項目,Factory Berlin解決了初創項目在早期的三個痛點,第一個是缺錢,Factory Berlin平均月租為每人200歐元,而初創項目每人每月只需繳納50歐元就可入駐。
第二個是缺硬件,Factory Berlin打造了一個高精尖化的實驗室,在研發階段給予初創項目巨大幫助。
第三個是缺資源,Factory Berlin每年會開展數百個活動來幫助初創項目了解市場,激發其創新活力,如Fireside Chat、Masterclass、Innovation Driver、Startup Demo Day、Investment Summit等,各種各樣的市場化活動,在幫助初創項目加深對行業認知的同時,也從中鏈接了一些精準化的市場資源。
有了初創項目,第二步就是邀請大型企業加盟。
對于絕大多數大型企業來說,他們對于有市場潛力的創新項目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通過收購這些初創項目,他們將可以更快速地豐富自身產品管線,從而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但這里的前提是,大型企業都希望用一種更便捷的方式,也就是用最少的錢或者資源,去盡快地與這些初創項目進行合作。
Factory Berlin深諳這些大型企業的創新需求,他們一方面從全球挖掘到更多有價值的初創項目,另一方面也在使落地園區的大型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
最后一步自然而然就是制造大型企業和初創項目的邂逅了。
這里的“邂逅”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推動大型企業“收購”初創項目,二是促進大型企業和初創項目聯合研發。
先說“收購”,主要的形式就是開展“線下配對會”,也就等同于大家所熟知的項目路演。
但Factory Berlin做的遠不只是舉辦一場活動這么簡單,為了提升交易成功率,Factory Berlin會事先收集大型企業的創新需求,然后去定向匹配初創項目,而在正式路演之前,Factory Berlin也會先告知“買賣”雙方的詳細情況,從而讓雙方都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推動“收購”,Factory Berlin另外一種核心能力是促進大型企業和初創項目進行聯合研發。
這比單純的“收購”要復雜很多,所以作為中間方,Factory Berlin也要承擔更多的角色,它不僅是整個“合作”的推動者,同樣也是“合作”的擔保者和監督者,它需要為整個“合作”負責。
所以從最開始,Factory Berlin就會先去評估大型企業的研發需求是否與初創項目匹配。在這之后,Factory Berlin要去探討雙方合作的機制和模式,以及研發產品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并利用自身資源幫助其研發產品最終在市場落地。
中國能復制嗎?
當前,中國的創新環境正進入到一個最好的時刻,一方面有很多前沿性的科研成果誕生,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諸多全球頂尖企業的入駐,它們落地中國,就是希望找到潛在的創新機會。
但從目前來看,這兩者是完全脫離的,這主要是雙方都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合作模式,也沒有建立對彼此的信任感。
這不是學家或者是大型企業去主導的,而是需要有一個第三方介入,這個第三方可以是科學家所屬科研院校的轉化中心或者技術轉移機構,也可以是完全面向市場化的服務機構。
無論具體的角色是誰,它要做的除了建立雙方的信任之外,最重要的是探索出雙方合作的最優模式,即在最大限度推動成果轉化的前提之下,盡可能地讓雙方利益最大化。
只有這樣,科學家才愿意將自己苦心研究的成果“交”給大型企業,大型企業也才愿意花更多資金和精力,去竭盡所能地讓這項成果順利孵化,最終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