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界面工業
8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開征求對《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內能源電子產業年產值達到3萬億元,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屆時,產業技術創新取得突破,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立。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技術融合應用加快推進。能源電子產業有效支撐新能源大規模應用,成為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
目標到2030年,能源電子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形成與國內外新能源需求相適應的產業規模。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不斷完善,5G/6G、先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廣泛應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能源電子企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健全。能源電子產業成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力量。
能源電子產業是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創新產生并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生產能源、服務能源、應用能源的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的總稱,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新型儲能電池、重點終端應用、關鍵信息技術及產品(以下統稱光儲端信)等領域。
《意見》表示,隨著全球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低碳化、生產消費信息化”正加速演進。能源電子既是實施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能源生產、存儲和利用的物質基礎,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中堅力量。
為此,《意見》提出多項要求,包括深入推動能源電子全產業鏈協同和融合發展、提升太陽能光伏和新型儲能電池供給能力、支持新技術新產品在重點終端市場應用等。
為發展先進高效的光伏產品及技術,《意見》要求,加快智能光伏創新突破,發展高純硅料、大尺寸硅片技術,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生產,推動N型高效電池、柔性薄膜電池、鈣鈦礦及疊層電池等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提升規模化量產能力。
此外,鼓勵開發安全便捷的戶用智能光伏系統,鼓勵發展光伏充電寶、穿戴裝備、交通工具等移動能源產品。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跡”評價標準并開展認證等。
在新型儲能電池方面,《意見》要求,研究突破超長壽命高安全性電池體系、大規模大容量高效儲能、交通工具移動儲能等關鍵技術,加快研發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氫儲能/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
此外,提高鋰、鎳、鈷、鉑等關鍵資源保障能力,加強替代材料的開發應用;支持建立鋰電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臺,開展電池碳足跡核算標準與方法研究,探索建立電池產品碳排放管理體系等。
《意見》還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廠建設,推進關鍵工序數字化改造,優化生產工藝及質量管控系統。
推動基礎材料生產智能升級,提升硅料硅片、儲能電池材料和高性能電池等生產、包裝、儲存、運輸的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提高產品一致性和穩定性;發展智慧能源系統關鍵技術和電網智能調度運行控制與維護技術等。
《意見》還用專欄形式提出了三大提升行動。一是太陽能光伏產品及技術供給能力提升行動,涉及晶硅電池、薄膜電池、逆變器、系統和運維等。
二是新型儲能電池產品及技術供給能力提升行動,涉及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氫儲能/燃料電池、超級容器等。
三是能源電子關鍵信息技術產品供給能力提升行動,涉及光電子器件、功率半導體器件、敏感元件及傳感類器件、數據監測與運行分析系統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