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佘曉晨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共享充電寶就會因為漲價而被用戶“吐槽”。
2021年3月,界面新聞曾報道,共享充電寶行業迎來一波漲價潮。近期,眾多用戶反映,幾家頭部共享充電寶公司紛紛漲價,從最初的1元/小時漲到2-3元/小時,在一些一二線城市甚至高達3-6元/小時,且在不同場景實行“差異化定價”,某些地點甚至達8-10元每小時。
漲價最直接的原因或許是彌補“錯失”的營收。“疫情對線下生意造成沖擊,對行業影響很大。”一位共享充電寶行業人士指出。
以“共享充電寶第一股”怪獸充電為例,一季度該公司營收為7.371億元,同比減少13%,環比下降12%,虧損0.96億元,去年同期則為盈利0.15億元。
怪獸充電CEO蔡光淵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疫情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杭州、長春等城市的爆發,給怪獸充電在當地及其周邊城市的業務都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疫情導致線下人流量驟減,怪獸充電的點位訪問頻次也隨之下降。
除疫情之外,共享充電寶越來越貴也反映了行業的集體焦慮。
最明顯的壓力是成本的增加。據小電科技招股書顯示,其開支包括分銷及營銷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研發開支等。其中,分銷和營銷開支又涵蓋分成費用、進場費等,2020年,這兩部分的開支就占據整體營收的53%。
值得注意的是,以進場費方式吸引新點位或挽留現有點位付出的開支,同比增速最大。在激烈的競爭之下,此類開支只增不減。怪獸充電最新財報顯示,第一季度其銷售與營銷費用同比略有降低,但遠高于其他費用,達到6.6億元。
與此同時,怪獸充電、小電科技的財務數據均表明,行業頭部公司在研發上的開支不多,遠遠小于銷售與營銷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均不足10%。這意味著,這些公司核心的競爭點依然是用“讓利”的方式爭奪商家線下資源。
互聯網行業分析師丁道師向界面新聞表示,共享充電寶漲價已經愈演愈烈,有些地方動輒出現十塊錢以上的使用價格,超出合理界限,部分是由于商家和共享充電寶品牌之間的關系所致。
“共享充電寶上漲的價格,有一部分是被酒吧、KTV等熱門商鋪分走的,這部分商家的議價能力很強,進場費相應更高。可以說,商家和共享充電寶公司一起把價格推到了畸形的局面,相關管理部門也應該制定新的政策,讓市場回歸正軌。”丁道師表示。
實際上,2021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價監競爭局與反壟斷局、互聯網監管部門在“共享消費”領域召開了行政指導會議,要求企業提高遵紀守法意識,規范價格行為和競爭行為。
上述分析師指出的“關系”持續影響著行業的發展。當下,怪獸充電、小電、竹芒科技(“街電”和“搜電”合并后的母公司)以及美團充電寶都開始用直營轉代理的方式降低成本、減少資產過重的風險。
曾經直營比例達到90%的小電科技目前已推行“合伙人公司”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只保留二三十個一二線城市開展直營業務,同時強化對代理業務模式的宣傳。怪獸充電則宣布啟用全新的“直助代”模式,由當地直營團隊招募并發展代理商。
直營模式下,企業在選址、維護以及渠道費用上均需付出較多成本。但在代理模式下,公司則收取設備銷售費用和平臺服務費,代理商自負盈虧,平臺只需要進行后臺的維護和代理商管理。當然,這也造成了某些地點定價超出合理范圍,因為代理商有定價權。并且,代理模式下質量、定價等問題頻出,對于品牌的影響仍需考量。
關鍵在于,行業的困局不只是主營業務的壓力,還需要解決模式單一的問題。早在上市之時,怪獸充電就因此為外界詬病。為了找到第二增長曲線,公司推出白酒品牌,但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除充電寶之外的其他業務收入占比不足1%。
竹芒科技也在今年宣布拓展業務,將觸角伸向城市生活全場景基礎智能終端產品,發布充電、零售、儲物、娛樂、出行的新品。
據沙利文和頭豹研究院聯合發布的行業報告,2021上半年共享充電寶行業商戶點位前三排名為竹芒科技、怪獸充電和小電科技。但在上市之時被認為最能賺錢的怪獸充電,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便處于虧損狀態;小電科技在2019年有過盈利,但在2020年繼續虧損,且于2022年上半年被曝裁員。
頭部公司尚且如此,漲價、探索新業務等舉措能否幫助行業走出虧損降低風險?這仍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