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財經
生物制藥板塊依然身處寒冬,行業一片哀嚎。但也并非所有細分賽道都是凄風苦雨,ADC賽道的發展便欣欣向榮。
近兩年來,因為第一三共HER2 ADC持續突破歷史,一次次地引爆了全球藥企們的敏感神經。ADC,也早已成為國內藥企布局的熱門領域。
恒瑞醫藥、榮昌生物、科倫藥業等布局較早的企業之外,更多Biopharma在跟上,包括信達生物便在今年宣布:入局ADC。
熱情更高的則是Biotech。今年以來,包括康寧杰瑞、加科思、映恩生物、百利藥業等企業,紛紛開始布局ADC,且涉及靶點多種多樣,包含HER2、TROP2、Claudin18.2等。
很顯然,不管是有頭有臉的大藥企,還是岌岌無名的小藥企,在研發ADC這件事上,都達成了一致。
這種一致的背后,必然是源于對ADC技術的認同,以及對ADC未來想象空間的期待。因為ADC賽道是眼下看得見的彎道超車機會。
那么問題來了,ADC賽道能夠滿足眾多藥企的夢想嗎?
01 入局者超50家,全民ADC時代開啟
如何形容ADC賽道火熱?
大概只能用入局者數量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入局ADC研發的企業已經超過50家。
傳統藥企興趣頗豐,包括石藥集團、科倫藥業、齊魯制藥、華東醫藥等傳統藥企表現積極,早就對ADC進行布局。
不過相比之下,表現更為積極的還是新生代創新藥企們。今年以來,上到信達生物,下到未上市的Biotech們,紛紛宣布:入局ADC!
今年7月,信達生物便在臨床試驗平臺上登記了ADC藥物IBI343的一期臨床試驗。這是信達生物的首款ADC藥物,靶向Claudin18.2。至此,信達生物正式打響ADC沖鋒號角。
今年以來,還包括映恩生物、百利藥業、康寧杰瑞、宜聯生物等多家創新藥企,首次有ADC藥物申請、獲批臨床。
而不少藥企雖然還沒有產品進入臨床階段,但也都在表示:我們在研發ADC!
比如,致力于研發不可成藥靶點的加科思,在半年報表示已布局ADC的細分領域iADC。
所謂iADC,是將ADC結構中的毒素改變為免疫刺激劑,理論上能夠應對傳統ADC的毒性問題和免疫療法反應率低的挑戰。
很顯然,在研發進度層面不占優勢的加科思,選擇了一條差異化之路。目前,公司已經有兩款iADC藥物JAB-BX400、JAB-X1800進入臨床前階段。
濃眉大眼的復宏漢霖也“叛變”了。這家以生物類似藥起家的biotech,日前表示已經有兩款ADC藥物HLXD42和HLXD43處于臨床前研發階段,且都是潛在First-in-Class產品,預計在2023年6月遞交IND。
還沒能將ADC納入管線計劃的藥企,也在盤算著切入賽道。比如諾誠健華,公司在半年報中提到,正在積極考量研發其他的新藥,其中包括ADC。
可以說,Biotech對于ADC的渴望之情是認真的。
02 研發熱土背后:彎道超車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問題來了,入局者眾多,ADC會上演PD-1式悲劇嗎?某種程度上說,并不完全會。
原因在于,PD-1屬于同質化競爭,無非拼產能優勢、劑型優勢,難以延伸出更多差異化競爭。
但ADC不一樣。ADC是由抗體+連接子+毒素三部分構成的交叉組合,三部分都可以替換,候選藥物數量呈現指數級增長。
例如,藥企可以通過替換ADC靶點,開發不同產品。
初代ADC大部分聚焦于血液瘤,這也使得ADC想象空間有限。但隨著T-DM1和DS-8201的技術更新迭代、靶點的更換,ADC適應癥被開拓到了實體瘤領域。
而不管是血液瘤還是實體瘤,如今依然有眾多探索空間。如日中天的DS-8201,其擋住的也只是HER2 ADC的想象空間。
眾多藥企還有其它靶點可以選擇,例如FRα、B7-H3、ROR1、EGFR靶點等。目前,這些靶點所對應的ADC都還沒有成藥。
即便是同靶點,ADC藥物也有競爭空間。例如,適應癥差異化,或者直接開啟產品升維戰。任何一款藥物都有缺點,即便是DS-8201。
DS-8201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安全性:在多個適應癥中都發現DS-8201會引發間質性肺炎,具有致死性,因此被 FDA黑框警告。
顯然,這便是突圍機會。如果能夠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副作用,那么HER2 ADC后來者依然還有機會。可以說,挑戰DS-8201不是不可能,只不過難度較高。
但不管怎么說,回歸到整個ADC領域,卷歸卷,但也大可不必太過悲觀,因為ADC的路足夠寬。
03 更考驗實力的賽道:警惕“投資者關系管理”式研發
但話又說回來。ADC固然與PD-1截然不同,具備彎道超車的可能性,但研發門檻也更高。
因為ADC是由單抗、毒素,連接子三部分構成的復雜結構,而這三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拔高再相加,而是要選擇一個平衡點。
具體有多復雜?簡單舉個例子,即便是抄作業都不能保證一定成功。最為典型的,便是此前參照TDM-1入局的國內選手,不少藥企都做成了me-worse產品,最終忍痛止損。
即便是最新一代 ADC 藥物采用定點偶聯技術,也不能保證能研發出療效良好的產品,如基因泰克研發的SGN-CD33A、阿斯利康開發的 MEDI4276,都因為全性問題而折戟。
所以,全民ADC時代的最終局面或許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入局者眾多,但真正能把產品推進至上市的,可能并不會太多。
更何況,不少藥企本身就并不是希望在ADC領域攻堅,而只是希望讓外界看到:他們好像在嘗試。
當然了,經過近些年洗禮,國內創新藥生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大部分創新藥企入局ADC研發,必然是帶著突破現有產品局限的目的而來。
全民ADC之下,或許我們很快也能看到,國內藥企做出更好的創新產品,滿足臨床未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