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驚蟄研究所 小滿
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逐漸打開市場,因為電池續航產生的里程焦慮慢慢得到緩解。但如今,當國內第一批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面臨退役,新的用電成本問題又施加到消費者的身上。
官方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達到1001萬輛。面對巨大的換電需求,消費者重新開始對比新能源車與燃油車之間的使用成本,也有人看到動力電池回收這一新能源汽車領域產生的新興業態,再加上一眾造車新勢力捧出來的明星電池企業,恍惚中給人一種感覺:新能源造車的本質,原來是一場電池游戲。
動力電池退役,換電“刺客”現身
自2015年新能源電動車正式面向普通消費者市場推廣,至今已經有7年時間,而動力鋰電池的使用年限一般為5到8年,有效壽命為4到6年。這意味著,從2019年開始已有動力電池陸續進入退役期,而2022年是首批進入普通消費市場的新能源車,大面積迎來動力鋰電池退役潮的“最后期限”。
驚蟄研究所在訪問理想、小鵬、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廠商官網時發現,目前大多數新能源電動車廠商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并沒有對更換電池可能帶來的相關費用進行詳細說明,僅小鵬在官網售后服務頁面展示了標價2999元的“電池終身質保服務”。隨后,驚蟄研究所分別致電比亞迪、理想和小鵬汽車客服詢問“電池終身質保服務”的相關具體政策,以及更換動力電池的收費標準。
比亞迪和小鵬汽車的官方客服均表示,針對首任(即非二手車渠道購買所有)、非營運車輛會提供終身免費換電服務,但需要先將車輛送回線下門店交由廠商進行檢測。另外據小鵬汽車客服透露,G3、P5、P7三種車型享受動力電池終身質保的收費標準,分別為2999元、3399元以及3999元。
與小鵬略有不同,驚蟄研究所撥打理想官方客服電話進行咨詢時被告知,由于理想汽車在2019年才正式起售,因此其所售車輛還未有達到動力電池退役標準的情況。理想客服進一步透露,目前理想車主行駛里程最長的僅有26萬公里,而理想官方對車輛的檢測結果顯示,其動力電池的衰減僅為9%。
面對驚蟄研究所提出的“可能因為其他原因導致需要更換動力電池的需求”,理想客服以理想L9的44.5kWh容量電池為例表示,整體更換電池的費用在6到7萬元不等。驚蟄研究所根據理想L9官網標注售價45.98萬元計算,更換一塊動力電池的成本,大概占到原購車費用的12%-15%。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國家規定新能源電動車質保期內(8年或15萬公里),如果動力電池衰減超過20%,可以要求廠家免費更換。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動力電池衰減的國家標準出臺,且多數動力電池的衰減檢測都由廠家自行完成。
因此除承諾終身質保的品牌和車型外,在動力電池更換這件事情上,可能存在成本分攤和責任劃分不明確的情況,導致車主在超過質保期后,需要自行承擔數萬元的電池更換費用。
新能源造車:一半成本是電池
事實上,新能源車更換動力電池的成本不止在電池退役時才會顯露,非正常衰減導致的電池故障,也會讓新能源車主們提前感受到來自電池刺客的威脅。
不久前,有極星車主投訴稱,自己駕駛的極星2發生車輛事故導致電池受損,在交給4S店進行維修時,對方為更換電池組這項服務開出54萬元的“天價”,而車輛實際開票價為24.9萬元,不足維修費用的一半。面對高昂的維修費用,車主最終選擇走保險流程進行全額賠付。
從爆料的內容來看,極星汽車開出54萬元的換電天價也并非“獅子大開口”。由于事故導致底盤受損,而極星由鋁制外殼包裹的電池板就緊貼在底盤上面,因此電池板整體出現凹陷,需要換掉整個電池組。另外,極星的電池包在設計上沒有采用常見的平鋪排布,而是分兩層呈“H”型分布,這也為事故后更換電池增加了更多的工時成本。
雖然能開出54萬元換電天價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是少數,但其他品牌車型中的電池成本,在整車售價里的占比也著實不低。
較早前有公開數據顯示,動力電池的制造成本約為1300元/kWh,加上運輸、人員裝配以及廠家利潤后,實際裝車價格則在1700元/kWh左右。由此計算,常見的40kWh到60kWh的動力電池成本在6.8萬元到10.2萬元不等,驚蟄研究所對比部分廠商的在售車型售價發現,電池成本的占比達到一半以上。
例如比亞迪漢EV創世版官網的補貼后指導價為26.98萬元到28.86萬元,其采用的85.4kWh動力電池成本達到14.5萬元,電池占比超過50%。小鵬P5 550公里續航低配版本的官網補貼后售價為19.39萬元,其使用的66.2kWh動力電池的成本則為11.25萬元,占比達到58%。
不過,也并非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都承擔著如此高的電池成本。早在2019年就有網友發現,一位特斯拉車主展示的官方維修郵件顯示,其名下一臺model 3更換電池的工時費為1105.1美元,電池本身需要13590美元,按當時匯率換算不到10萬人民幣,還不到model 3 整車價格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從2019年開始,特斯拉憑借自產電池率先帶領旗下車型整體降價,推動了新能源電動車的普及,也借此快速建立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但時至今日,國內新能源廠商們的競爭焦點,仍有相當大一部分放在了電池上。
千億回收市場,再造一個“寧王”?
回到產業端,隨著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面臨退役,近些年動力電池回收業務,已經受到了不少行業人士和投資者的關注。
據了解,通常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路徑分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其中,梯次利用指的是將已退役的電池進行拆解、重組,再應用到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儲能等領域。而再生利用,則是指將退役動力電池拆解后,提取其中的鈷、鎳、鋰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金屬材料。
據天風證券此前預計,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758.4億元,其中梯次利用市場規模313.5億元,再生利用市場規模444.9億元。樂觀預期下2030年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和再生利用市場總規模,有望達到1048.9億元。
對動力電池回收業務的看好并非盲目樂觀。在政策方面,自2016年起,有關部門就通過下發通知以及規范和完善現有相關標準的方式,推動建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明確廠商承擔回收動力電池的主體責任,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整車企業陸續布局電池回收業務、設置回收網點。
此外,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幾年來的飛速發展,也為動力電池回收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史無前例的行業前景。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5年開始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此后6年內,銷量從33.1萬輛暴漲至352.1萬輛,年復合增長率達48.3%,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784萬輛。
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放量,首先帶來的是更多潛在退役動力電池。據媒體報道,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已達154.5GWh,是2015年的近10倍。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需求激增,也引發了上游動力電池生產的原材料供應緊張,由此傳導到鋰、鈷、鎳等鋰電池關鍵原材料市場行情的大幅漲價,引發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碳酸鋰的價格一度飆升至51.5萬元/噸,較一年多以前暴漲了10倍。
坦白說,只是看到一年多行情大漲10倍這點信息,就足以吸引不少企業涌入這片藍海,而去年作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廠的寧德時代,凈利潤達到159億元、同比增長185%,市值突破萬億規模的驚人成績,自然也點燃了許多人的財富夢想。許多企業都在加速入局,試圖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再造一個“寧王”。
長江證券研報顯示,去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新增1.07萬家注冊企業,占到行業總量的80% 。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寧德時代的主要供應商天賜材料、鋰礦巨頭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也陸續進場。
當造車新勢力們開辟了新能源汽車的新時代,寧德時代等供應商們也迎來了歷史的高光時刻。如今,聚光燈投向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在這場圍繞原材料展開一場暗戰之后,下一個登場的又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