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眸財經 易牟
車圈的瓜,從來都沒有停止。
就好比上個月,哈啰單車經理劃破70輛美團單車事件引發網友們的調侃:“霸道總裁商戰現場(小黃車版)”、“好高級的商戰”、“真實的商戰永遠這么好笑。”
看見沒有,即便是兩個輪子,最高端的商戰采用的也是最樸實無華的方法,兩個輪子的共享單車在線下劃車坐墊就被抓,而大家更熟悉四個輪子的新能源汽車,在微博上也演著聲勢浩大的“互撕大戰”,精彩程度堪比無間道。
如今,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新能源車企,正在微博上進行著現實版商戰。
1 汽車圈互撕成家常便飯
汽車圈互撕現場,比起娛樂圈互相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年初,團車網在微博發文:“2022,我們也要造車了!你們覺得擠不?”并艾特了“蔚小理”,說實話,擠不擠我不知道,但真的很燒錢。雷軍造車,前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其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為100億美元;至于已經造出車來的蔚小理,雖然有了不錯的交付,也都在大把虧損,日子著實不好過。
看見團車王這一出好戲,理想汽車CEO李想按耐不住了,直指團車網是個皮包公司,大概率是個騙子。
當然團車網也不甘示弱,針對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的言論開啟了反擊。聞偉回應稱,沒想到萬里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被反懟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所以誰也別把自己當先知,也別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互相嫌棄的“蔚小理”更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摩拳擦掌、爭鋒相對的時刻,似乎口頭上過癮了,發展也水到渠成。理想在最近談及了出海的一次對話中暗諷蔚來和小鵬汽車:“我們不會跟他們一樣先去歐洲再想怎么活下去,如果沒想到怎么贏,我們是不會出去的。”
理想的這一槍,直打2021年高調出海奔赴歐洲的蔚來和小鵬汽車。
“蔚小理”的互聯網暗戰、明戰接連不斷,壓過了其他一眾車企的風頭,成為當之無愧的頭部網紅。蔚來剛發布搭載了VR/AR技術為亮點的全景數字座艙的新車型,李斌便陰陽怪氣:“其實車上不需要那么多大屏。”
不吐不快的李想怎會輕易善罷甘休,隨即便開始了反擊:“在產品定義前,請務必確保自己掌握最基本的VR理論知識和足夠的使用經驗。”
從商業互吹,到“嘴炮”商戰,實績在其次,流量卻被“蔚小理”們利用,用戶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心態,被大佬們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免費流量。
“蔚小理”的這一場互聯網嘴炮戰撕開了汽車行業的一道口,打破了傳統車企的營銷方式,把互聯網的流量戰場,搬上汽車行業營銷的臺面上。
從去年開始,“造車新勢力”以微博為主戰場,開辟了一個流量戰場,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企業,理想、蔚來、小鵬先后登場,僅僅#新能源#相關的詞條,平均每兩天一條,多的時候甚至一天兩三條。
甚至對于新能源頻上熱搜這件事,甚至擁有一條專屬熱搜詞條#為什么汽車又上熱搜了#,不得不感嘆道馬斯克真是后繼有人,新能源汽車的戰場已開始蔓延至輿論場了。
其主要原因,在于以研發為主的技術領先時代已隨著特斯拉登場而離去,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維持了12年的補貼政策今年已走入尾聲,國產車企的保護罩已脫落,接下來將獨身面對,特斯拉、寶馬、大眾等外資、合資車企的沖擊,自此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品牌全面競爭的階段。
2 車企營銷為何演變成“罵戰”
此前,車企營銷大戰主要以買通稿、雇傭寫手抹黑對方為主,像著名的德日系車之戰,寶馬和大眾在各個平臺、論壇、帖子把自己寫的妙筆生花,而對手卻完全不提一個字,甚至瞄準對方車型某一個缺陷送上315晚會,都是以往的戰場。
不過隨著特斯拉在中國大放異彩,車企傳統營銷的老套路已在市場中處于落后地步,尋找新出路已成為燃眉之急。
對于中國車企來說,營銷方式自90年代末起這30年間,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以傳統經銷商為主導的分銷模式,套路大家都很熟悉,不再一一述說。
然而,當汽車和互聯網聯姻之后,營銷3.0就出現了。
它的出現背景是,傳統車企品牌彼此間的市場份額爭奪此消彼長,產品實質性差異不大,研發技術不相上下(至少消費者感知不強),行業整體陷入了存量時代,而恰巧在這時,互聯網強大的曝光能力和分銷能力,就體現了出來。
與前面兩個時代從0到1的技術創新不同,車企營銷3.0要做的是利用市場營銷從1到N,引發裂變,微博正是中國最大的輿論裂變的平臺。
創造流量的是產品和企業內核,而外部流量是放大器和加速器。這一時期的汽車營銷已不受單一平臺的限制,擺脫了找流量的階段,而是竭盡全力在造流量。
微博、微信、抖音、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為主,渠道中心往用戶中心而遷移。2015年1月26日,微信朋友圈第一條廣告就是寶馬汽車的“悅”之旅。
在以上這些平臺中,最“喧囂”的地方是哪里?
毫無疑問,是微博。
它簡直是一個完美的輿論營銷之地——處于存量時代中的互聯網買流量太貴,相當于給平臺打工,且車企線上轉化消費能力弱,玩新消費打法太吃力,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成為想辦法造流量,觀望中國已有的互聯網平臺,不強依賴算法推薦,匯聚大量自然流量的微博,簡直就是為它們量身定制。
這一點馬斯克帶領的特斯拉是先行者,馬斯克在微博上不知蹭了多少流量與熱點。據《中國企業家》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5日,近半年以來,馬斯克至少喜提了微博47次熱搜,相關話題包括其個人言論、花邊新聞以及與推特的交易等。
從這一點來看,特斯拉不僅是新能源車的先行者,更是車企營銷3.0的先行者,而作為擁躉,蔚來、理想、小鵬們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魔幻的一幕,中國新能源車們都開始了一波又一波樸素而簡單的營銷——罵戰。
簡單來說,這一套方法論就是利用流量和炒作制造噱頭,通過碰瓷知名人士、企業,蹭社會熱點等方式來進行炒作。
舉個例子,理想L9上市前其CEO李想在微博上“金句頻出”,理想L9對標庫里南、訂單已超過理想ONE、理想保值率90%等,通過獲得更多品牌曝光。
為此理想在L9上市時霸榜熱搜,在熱搜先后上榜了13個話題,預定過于火爆,服務器甚至被擠爆了,上市72小時內訂單超3萬。各大媒體、車評人、網友都對與產品相關的話題展開了激烈探討,把私域流量轉至公域,引起了車圈外的廣泛傳播。
從行業內熱搜話題,到圈外泛人群話題,造車新勢力在微博針對不同圈層打造了多起熱搜,通過專屬話題,配合上KOL的助攻,成功引爆品牌。
這些造車新勢力們,活生生把微博玩成了名利場。
3 對標還是自恃?
創造流量的是產品和企業內核,而外部流量是放大器和加速器。
互撕是互聯網造車新貴們的營銷方式沒錯,但其實并不讓人感到新奇,因為這一套早就已經被諸多大佬玩剩下了。
馬云和王健林的打賭讓實體商超和電商的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則為兩家企業省了無數廣告費,雷軍在開發布會時,甚至一度被“友商”氣得“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更甚至是,本在手機圈邊緣的錘子手機,卻因為其創始人羅永浩的熱度,而一度煥發新春。
最典型的如小米10發布前后,小米集團副總裁盧偉冰親自下場微博對華為“大開殺戒”,華為遭受猛攻:從芯片到馬達、從像素到內存、從銷量到價格無一幸免,華為怎能受這個氣,與小米你來我往,互懟、硬剛,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著教科書級別的“營銷”。
近兩年,隨著手機行業的低迷,手機大佬們也對互嗆喪失了興趣,反而一個勁開始吹噓高端化和創新,吃瓜群眾們少了很多樂趣。
那么,很多人會疑惑起來,大佬們這樣不顧形象如村婦吵架一般互撕,難道不會太掉份,影響品牌形象嗎?
并不是。
舉個例子,華為余承東無數次懟蘋果,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大家看到了蘋果回應了嗎?因為,在蘋果的眼里華為是一個追趕者,正面回應反而將對方拔高到了與自己同等的地位,反而替華為做了一波宣傳。
同理,小米懟華為的時候,余承東都不太愛搭理,反而是榮耀一個勁往小米身上湊。
簡單來說,能在公開場合上互撕,也是有門檻的,沒那個實力反而是自取其辱。當年參與到互懟的那些品牌,其實都是贏家,因為那些被排除在互懟資格之外,如金立、聯想、格力、美圖、360等,都是在低調(實際上是不敢惹事,畢竟實力不夠)中消亡。
從這個角度講,無論是蔚小理,還是威馬、智己、哪吒、嵐圖、小米、華為、百度等廠商,敢在公開場合嗆聲,至少說明它已經進入了及格線。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新勢力們真有那么強大的產品實力呢?
未必。
事實上,無論是微博上的互撕,還是大部分公開場合上的創始人表態,其實都是帶有一定自我服務偏差的。
何謂自我服務偏差?
簡單來講,就是這些大佬們長期沉浸在自己的工廠和品牌中,無形之中還將自己的喜好和偏見強加在產品之中,下意識地以自家品牌為標準和參照物,長此以往,自然也無法對競品的中肯評價。
蔚來的創始人李斌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他曾公然挑釁油車:“完全不理解,怎么現在還有人買油車?油車除了能聞點汽油味,別的還有什么好?”
此話一出,頓時在網上炸開了鍋。有人評論這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也有人說李斌飄了,還有人認為這是李斌故意發表奇葩言論來漲熱度,非蠢即壞。
但深眸財經認為,李斌在汽車行業浸淫十幾年,自然是懂燃油車的。同時,蔚來作為國內新能源車的主要品牌之一,他會不懂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現狀嗎?
究其可能的原因,無非兩點。
其一,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語出驚人,經營蔚來的私域粉絲,在整個新能源車備受消費者質疑的大環境下,他的話看似雷人,但實際上卻成了蔚來車主的精神支柱,讓那些車主們雄糾糾氣揚揚,從而加深與品牌的綁定。
畢竟,這是李斌一直極力在推動的。據第三方數據統計,李斌在2019年曾奔波40多個城市,通過各路演說李斌為粉絲打造了一個“蔚來帝國”,志愿者”、“接機”等飯圈文化的詞語在蔚來車主群體中屢見不鮮,備受追捧的李斌,也一度被車主推上了“神壇”。
甚至粉絲為蔚來投了多起廣告,包括火車站、商圈大屏、高速路牌等地,而且還在上海12000輛出租車的廣告屏幕打上蔚來廣告,其價值不菲,據知情人士透露稱“廣告價值兩三百萬元”
這個時候,汽車品牌的創始人作為一個代表在公眾場合發聲,車主們能不高興?
其二,就是自我服務偏差在做祟。畢竟,李斌可是開過半輩子燃油車的人,這種“吃飽喝足轉身就罵娘”的行為,無異于翻身農奴轉身蛻變成資本家。
李斌是這樣的人嗎?
在深眸財經看來,更可能是他李斌高度集中自己品牌,對外部技術和市場環境的洞察失真,在營銷心理作用下,說下這么一番話。
當然,李斌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小鵬汽車的何小鵬也放出過類似的話,他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與馬斯克沒什么差距,未來可能比馬斯克更厲害。
觀眾老爺們可能一笑而過,但仔細思之,何嘗沒可能也是自我服務偏差在做祟呢?
4 結語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曾說:“營銷是組織使命的入口,而不是把營銷當成流量和炒作的窘境”。
新能源車企們究竟是玩轉輿論場,還是能真正洞悉營銷的本質?或者說,是不是集體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變得自恃傲物?
這種微博罵戰,會不會演變成阿克琉斯之踵,過度依賴唇槍舌戰帶來的流量,反而會另品牌陷入一場匪夷所思的怪圈,使品牌困在在其中而難以抽身?
日本的光伏、面板、手機等產業,也都是世界范圍內的先發者,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自視甚高而小覷對手的島國心態,從而忽視競爭對手的強大,在國際標準的制定和技術更新中走入誤區,錯失發展窗口。
中國的造車新貴們,是否也該思之慎之,探尋一條更健康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