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時報 郝俊慧
編輯|郝俊慧 挨踢妹
生物醫藥是全球創新的主戰場,生物醫藥行業也一直以來都是市場公認的朝陽行業。然而,從 2021年第三季度起,市場震蕩加劇,中國二級市場生物醫藥指數也已自高點下行約 51%,估值過高和重復創新問題的發酵導致了部分領域的回調。
“行業快速出清期接近尾聲,隨之而來的則是盤整期。”8月17日,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第24屆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發布了一份“2022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以下簡稱“熱力指數”),作為生物醫藥行業一級市場投融資熱度的晴雨表,熱力指數直觀反映了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和投融資的熱度。
從熱力指數可見,階段性的估值下行和市場出清不改行業向上趨勢,生物醫藥行業規模依舊保持穩健增長。
從狂熱到理性
熱力指數顯示,從2020年到2022年,從快速增長期到高位震蕩再到逐漸下行,我國生物醫藥全行業投融資經歷了比較大的波動,但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腦科學、PFA等細分賽道依然活躍。
總體來看,藥品始終占據著醫療投資的半壁江山。服務&數字醫療板塊因為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貢獻度提升至近25%。但隨著互聯網醫療投融資熱度的下降,貢獻度快速降低。醫療器械的貢獻度則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升高。到2022年上半年,醫療器械的貢獻率已達35%。
數字醫療賽道熱力指數在2020年快速上升,并于2020年末達到階段高點,這一時期的板塊熱度主要集中于互聯網醫療方向。2021年,市場逐漸趨于冷靜,投資熱點逐漸從互聯網醫療轉移至醫療人工智能和數字療法方向。
目前,數字療法的一大應用場景是在發病機制模糊的精神類疾病,一類產品是針對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控制,另一類產品是針對退行性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和干預。另一熱門的應用場景則是慢病管理,用于在醫生和護士無法觸達的院外場景下,對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管理。
創新藥“擠泡沫”
創新藥指在境內外均未上市、含有新的結構明確的、具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既有臨床價值,也有自主知識產權。
近幾年來,在新一輪藥審改革推動下,我國藥物創新進入一個新階段,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欲望空前高漲,資本對創新藥的關注也空前提升。但隨著國內藥物創新進入深水區,重復創新、靶點過度集中等問題逐漸暴露。
從創新藥賽道熱力指數看,其數值自 2020年初快速走高,至2020年9月到達階段高點,而后波動下降。進入2022年,在市場對創新藥商業化前景的擔憂情緒下,創新藥賽道熱力指數逐月下降。
從具體融資筆數和金額看,2020年全年創新藥賽道總計融資376筆,合計披露 858億元人民幣;2021年全年總計融資 519筆,融資筆數同比上升38%,但總披露融資金額卻同比下降了21%,為681億元人民幣;2022年上半年總計融資156筆,總披露融資金額為209億元人民幣,無論是金額還是融資筆數,相比前兩年均出現大幅下降。
“泡沫”擠去,真金逐漸露出。
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建東通過對中國原創藥的梳理,呼吁大家關注中國原創藥的研究。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應用取得的成功,表明中國在藥物研究上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和贊賞。中國原創藥很多來源于植物、礦物、微生物,相對于西藥的單靶點來說,具有多組份、標本兼治的生物學特點。
前不久,中國創新藥代表企業和黃醫藥宣布,呋喹替尼用于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FRESCO-2全球Ⅲ期研究達到主要終點,這是中國向全球患者推廣創新的一大步。和記黃埔醫藥(上海)公司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蘇慰國也在研討會上表示,和黃醫藥將持續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堅持創新,做一流的中國自主創新藥。
AI新藥尚未面世
近幾年來,人工智能逐漸解決了一些科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近,谷歌AlphaFold便預測了近2億蛋白質結構,AI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被逐漸重視,在臨床決策支持、醫學影像分析、靶點和藥物發現等方面均有應用。
醫療人工智能賽道的投資熱度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藥物研發,主要分為三類企業:AI賦能藥物研發、AI+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和使用AI進行藥物自主研發。不過,熱力指數指出,不少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第一類企業技術壁壘不強,以技術迭代為主;第二類企業以是否有相對成熟的研發成果作為衡量優劣的標準;第三類企業以后續藥物開發或知識產權轉讓作為收入來源。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外尚無完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上市的新藥,未來產業發展和商業模式形成仍需進一步探索。
多管齊下穿越周期
盡管今年生物醫藥出現階段性下行,但專業人士指出,部分重復創新價值的證偽正是為了給“真創新”騰出市場。“良幣驅逐劣幣”后,行業才能進入良性發展。
以美國生物醫藥發展史為例,1993~1995年是美國生物醫藥企業快速出清的兩年。美國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股價整體下行約56%。熬過寒冬后,2000年之后,真正具備產品價值的生物醫藥企業迎來戴維斯雙擊,產品上市后的營收和利潤增加疊加企業估值提升,帶動美國Biotech企業再創新高,并逐漸成長為Biopharma(生物制藥)。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創新需要持續的投入,研發支出的持續壓力將帶來企業“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風險,要如何成功穿越周期?
“通過股權融資保證充足的資金、壓縮在研管線保證核心產品推進、合作開發打造爆款產品是美國生物醫藥發展史給予的歷史經驗。”報告終篇,熱力指數“以史為鑒”給出建議。
排版/ 季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