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廣東,剛剛又誕生一只獨角獸。
本周,廣東微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微容科技”)正式宣布完成B輪及B+輪融資,合計金額近20億元人民幣。坐落于廣東略顯偏遠的云浮羅定市,微容科技投后估值超過80億元。
而這只新晉獨角獸背后,創始人是一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陳偉榮。1959年出生的陳偉榮,早年畢業于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職業生涯起步于康佳集團,一直做到了康佳總裁。浮沉多年,他在2017年再度創業,回到家鄉羅定成立了微容科技,如今成功打入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透過陳偉榮,我們看到一座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黃埔軍校——華南理工。位于廣州的華工歷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后來成為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歷經百年滄桑,這座巍巍學府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最為人稱奇的是,這里走出的學生撐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
63歲華工校友回家鄉,干出一只硬核獨角獸,估值超80億
微容科技的故事,要從一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說起。
陳偉榮,1959年出生于廣東羅定的一個農村家庭。19歲那年,全國恢復高考,給了他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陳偉榮成功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專業。根據校史的記載,當時陳偉榮是穿著露腳趾的解放鞋走進教室的。他曾回憶,如果不是因為考上了大學,自己可能一輩子就是個農民。

1982年,陳偉榮本科畢業,隨即被分配到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即是康佳集團的前身。在這里,陳偉榮從一名工廠技術員做起,此后歷任廠長、集團公司助理總經理、董事副總經理、董事總經理等職。直到1994年,他被提拔為集團總裁,正式開始掌舵康佳。
陳偉榮在總裁的位子上,一干就是7年。在他掌舵期間,康佳集團的產品品類從彩電擴展到手機、影碟機、冰箱等,銷售額更是增長至百億元,成為深圳首家銷售額過百億的工業企業。1999年,康佳彩電產量超越長虹,一舉成為行業龍頭。
但在職業生涯最輝煌時刻,陳偉榮選擇了急流勇退。2001年5月,陳偉榮卸任康佳總裁一職,投身到創業大軍中。談及離開康佳的原因,陳偉榮曾透露,盡管已實現了銷售額過百億目標,但集團要更進一步,他認為自己能力難及,同時也想親身創業以挑戰自我。
于是,陳偉榮在2002年創立了宇陽科技,殺入了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賽道。創業初期,陳偉榮四處籌措資金。據《經濟日報》報道,當時他為了尋求一家廣州企業100萬元投資,5次登門,坐在對方的辦公室整日等待。最后,聯想集團一口氣投了陳偉榮1000萬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2007年,宇陽控股集團登陸港股主板,陳偉榮收獲了人生第一個IPO。不過他沒有停下創業的腳步,又在2017年回到家鄉廣東羅定,成立了微容科技,定位于高端MLCC,志在突破這一“卡脖子”技術。截至目前,微容科技的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網絡設備、安防、計算機、家電、物聯網以及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
預判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陳偉榮早早帶領微容科技發力車規MLCC。數據顯示,純電動車的MLCC單車用量約為18000個,使用數量遠超傳統的燃油車。經過幾年時間研發,微容科技車規MLCC已實現0201-1210全尺寸系列的產品開發和生產,可用于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三電系統等全部汽車電子。而此次新一輪融資資金,也將用于新建成的廠房設備投入,以實現高容量、車規MLCC等高端產品的大幅擴產和持續研發。

一路走來,微容科技身后聚集了一支龐大的投資陣容。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微容科技至少獲得4輪融資,既有OPPO、小米、華勤通訊、聞泰科技等產業機構,也有晨壹投資、聯想創投、正心谷資本、招銀國際資本、國投創業、京國瑞投資、粵科金融等知名VC/PE機構。一位參與了微容科技的投資人透露,微容科技投后估值已超過80億元,已是一只獨角獸。
回顧創業歷程,陳偉榮曾表示微容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MLCC制造商,并且一直專心專注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有著匠心做好產品的耐心和準備。“匠心不是個簡單說說的詞,它意味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永不放棄的堅持,任何時候都要把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放到首位。”
從何小鵬到曾毓群,一群華工校友撐起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
沿著陳偉榮的足跡,我們發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閃爍著不計其數的華工學子身影。
締造了“造車新勢力”三巨頭之一的小鵬汽車,何小鵬也是一位華工校友。出生于湖北黃石的何小鵬,自小成績優異,1995年成功考入華工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畢業后,他先是加入了亞信公司,后又在2004年拉上大學校友梁捷一起創辦了UC優視。后來在2014年,UC以43.5億美元賣給了阿里巴巴。一夜之間,37歲的何小鵬實現了財富自由。
2017年,何小鵬的兒子出生,也促使他想做一點日后讓兒子驕傲的事。此時,曾在廣汽研究院任職多年的夏珩、何濤創立了小鵬汽車的前身——橙行智動,而何小鵬是這家初創公司的天使投資人之一,輾轉之下,他選擇全職加入。2020年8月,小鵬汽車敲響了大洋彼岸的IPO鐘聲,僅僅時隔不到一年,43歲的何小鵬又在港交所迎來第二次IPO敲鐘,小鵬汽車最新市值高達1489億港元。
在何小鵬身后,還有一位校友正在追趕他——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廣州長大,沈暉17歲那年考入了華工工程力學。后來,沈暉選擇赴美深造,拿下工程和工商管理兩個碩士學位。
回顧華工的求學經歷,沈暉曾說:“我本科畢業就去了美國,華工四年的教育讓我受益良多,讓我能高蹈云端放開思維,也能卷起袖子一點一滴干活。”在美國多家巨頭任職之后,2009年年末,沈暉回國加入吉利集團擔任高管,一干就是6年,期間萌發了創業念頭。
2015年10月,沈暉正式創立威馬汽車。僅歷時16個月,威馬汽車就自主建成投產了智能制造整車工廠。這家造車新勢力背后聚集了一支豪華投資陣容,不乏紅杉中國、騰訊、百度、SIG海納亞洲等知名機構的身影,同時也正奔赴科創板IPO。
在造車界奮戰的,還有一位華工老學長,即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1956年出生于海南臨高的黃宏生,大學就讀于華工無線電工程專業。畢業后,黃宏生先是進入國企工作,后在1987年辭職下海,創立了日后鼎鼎有名的創維集團。令人意外的是,當黃宏生來到53歲時,卻又一頭扎進了新能源汽車制造,創建了開沃汽車集團。
“十年前,當我二次創業初進新能源汽車行業時,除了要應對這一陌生的行業,還要抵擋旁觀者譏笑和懷疑的目光,或許從開始他們就認定我是一個進入汽車行業的失敗者,他們猜測我這個‘家電佬’究竟能在汽車行業待多久。”黃宏生曾回憶。
還有一位典型代表,便是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寧德一個農民家庭,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本科畢業后,曾毓群先被分配到福建的一家國企工作,后又來到東莞新科磁電廠做一名工程師。
1998年,他考入了華工電子與信息工程學系,取得了碩士學位。此后,曾毓群與當兩位老同事共同創立新科源科技(ATL),主營消費類產品電池,憑借拿下包括蘋果在內多家大廠的訂單,ATL一舉打開市場。
2011年底,曾毓群果斷將ATL的汽車動力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電動汽車、儲能鋰離子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短短十年時間,寧德時代迅速崛起成為動力電池絕對霸主,市值更是突破萬億大關,高達1.3萬億元。
而曾毓群的老對手,億緯鋰能創始人劉金成,同樣是華工校友。出生在湖北沙洋縣的劉金成,1981年考入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物理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后,劉金成到一家國營工廠工作了5年。此后,劉金成受聘擔任德賽能源科技副總經理,負責手機電池、堿性電池等產品的開發生產。
創業的念頭也在劉金成心中萌生,于是他在2001年成立了億緯鋰能的前身惠州晉達電子有限公司,仍然去做鋰電池。期間,劉金成還繼續了求學之路,拿下了華工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時至今日,億緯鋰能位列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前十,最新市值2148億元。
放眼望去,還有諸多華工校友活躍在新能源造車一線: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長安福特總裁何曉慶、寶能董事長姚振華、大洋電機董事長魯楚平、巨灣技研董事長黃向東、華鋒股份創始人譚幗英、通達電氣董事長陳麗娜、博雷頓科技董事長陳方明等等。
用何小鵬的話來說:“如果你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你想要造車的話,只要在校友群里面吱一聲,學長們就已經幫你把供應鏈給搞定了。”
為何會是華工?華工校友憑什么占據了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
這要從華工的一段歷史說起。以工見長的華工,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早在20世紀70年代,華工就開設了汽車專業,且在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展汽車電動技術的研發和教學,出版了自編教材《電動汽車學》。這里有一處細節:華工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是該校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擁有多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這意味著在汽車領域,華工已深耕四十余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大學校長高松曾梳理,華工的秘訣之一在于提早布局,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著力培育新能源汽車領域急需的復合型、交叉學科人才,為行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高度集成綜合的創新行業,對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據了解,華工有10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農業科學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1‰,達到國際頂尖水平。此外,汽車零部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和機構先后在華工建立。
而秘訣之二則是華工不僅推動學科交叉,還十分注重產學合作。高松曾介紹,車輛工程等專業推行“五位一體”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廣汽集團、東風日產、億緯鋰能、藍微新源等企業深度參與汽車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全過程。
秘訣之三在于“+智能”培養模式。隨著AI技術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最重要的落地場景之一,更是演變成一場智能汽車之戰。為此,華工不僅繼續加強新材料、新能源、自動化、車輛工程等優勢學科的學習和實踐,還更加重視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通過實施‘+智能’培養模式,強化人工智能基本技能培養。目前,華工已將人工智能納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還建設了8個人工智能輔修微專業。
“科學研究要頂天立地”這是華工一直以來恪守的理念。所謂“頂天”,強調要擔當起為國家戰略服務的使命;“立地”,則是側重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主動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這與“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華工校訓不謀而合。
每一個成就,除了個體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時代背景。正如何小鵬曾說,華工的很多校友挑選了需要長時間有韌勁的賽道來創新,因而更具爆發力。“當然,這并不是華工的校友會看天時地利,而是大家一直在做,剛好又符合國家發展規劃成為政策鼓勵的對象,因而乘勢而起。”
回想十年前,沒有人會想到新能源汽車日后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至今日,這已是一場能源保衛戰,也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而一個個華工學子,意外投身到了這場時代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