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王勇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正式發布鋼鐵低碳技術路線圖。
8月15-16日,鋼鐵行業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下稱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2022年年會在重慶召開。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在會上正式發布了《鋼鐵行業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術路線圖》(下稱《路線圖》)。
《路線圖》明確了中國鋼鐵工業“雙碳”技術路徑——系統能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流程優化創新、冶煉工藝突破、產品迭代升級、捕集封存利用。
《路線圖》將實施“雙碳”工程按照時間節點分為四個階段,即在2030年前,積極推進穩步實現碳達峰;2030-2040年,創新驅動實現深度脫碳;2040-2050年,實現重大突破沖刺極限降碳;2050-2060年,融合發展助力碳中和。
從重點任務看,《路線圖》提出五點: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持續工藝流程結構優化,三是創新發展低碳技術,四是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五是加強全球低碳產業創新合作。
針對目前鋼鐵行業低碳發展成果,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夏農在上述會上表示,“國內已有部分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能約占全國的6%。”
他同時指出了一系列問題,例如,一些鋼鐵企業節能減排管理水平、績效水平還不夠高,低碳基礎工作比較薄弱,在數據統計及管理制度的規范化、標準體系健全完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
中鋼協此前發布的《2021年中國鋼鐵行業經濟運行報告》指出,去年在鋼鐵產能產量“雙控”、能耗“雙控”、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京津冀鋼鐵錯峰生產等政策措施聯動約束,以及鋼鐵產品進出口政策調整、廣大鋼鐵企業主動適應鋼材市場需求變化的多重作用下,粗鋼壓減任務目標得以落地實現。
該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鋼鐵行業噸鋼可比能耗、噸鋼耗新水量、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別下降0.97%、0.37%、6.87%和22.15%。
截至目前,目前全國共237家企業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首鋼遷鋼、首鋼京唐、太鋼集團等23家鋼鐵企業約1.45億噸煉鋼產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通過了評估監測;225家企業約5.36億噸煉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從企業行動路線看,中國寶武集團、鞍鋼集團、河鋼集團、包鋼集團、中信特鋼等率先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其中,中國寶武集團提出,2023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25年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2035年力爭減碳30%,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
中鋼協在上述報告中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是今年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硬約束。
今年8月1日,發改委等三部委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短流程煉鋼占比達15%以上,到2030年占比達20%以上”的發展目標。
8月18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下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實施方案提出,針對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等重點工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優化為核心,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新興技術,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和數字化轉型。
具體針對低碳零碳鋼鐵,實施方案提出,要研發全廢鋼電爐流程集成優化技術、富氫或純氫氣體冶煉技術、鋼-化一體化聯產技術、高品質生態鋼鐵材料制備技術。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張海登在上述會上表示,“要嚴格執行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項目備案等相關政策,堅決嚴禁新增產能,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不變形。”
他還透露道,“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也將適時發布。”
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由中鋼協領導,為鋼協的非常設機構,委員會五年舉辦一屆,下設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和低碳發展研究工作組,低碳技術研究工作組,低碳標準研究工作組三個工作組;同時下設三個承擔具體工作的研究基地:低碳發展研究基地、低碳技術研究基地、低碳標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