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景源 方卓然
編輯 | 劉素楠
“這幾年臨港的變化太大了,我們也抓到了機遇。”2022年8月17日下午剛過5點,胡彥兵三四十平米的小超市里有不少人在排隊結賬,顧客大多是附近小區的住戶、周圍建筑工地的工人。
超市位于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方竹路,開業剛滿一年。今年是胡彥兵來臨港的第七年,起初夫妻兩人經營著一家餛飩店,去年又開了這家超市。“那時候的臨港,人特別少。”胡彥兵回憶,餛飩店生意不太好,但他們堅持了下來。
“荒涼、人少,新興產業園區周圍吃飯的地方不多。”2017年,當時還是上海交通大學燃料電池傳熱傳質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徐一凡第一次來到臨港,留下了這樣的初印象。當時,上海交大已有部分技術成果孵化的初創公司落地臨港,因課題研究需要,徐一凡每周有三天時間都在此度過。
2019年7月,徐一凡博士畢業,決定留在臨港工作。他加入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燃料電池的整堆布局與裝配、水熱管理機理性研究、微觀傳質結構、零部件制備工藝方面的研發與產品試制工作。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在滴水湖畔正式揭牌成立。來自河南夏邑縣的胡彥兵一家三口和來自河北保定的徐一凡,見證了這片熱土翻天覆地的變化。
“臨港有非常好的機遇,很幸運自己趕上了。”胡彥兵說。
2019年10月,臨港發布48條人才發展措施,符合條件的重點機構緊缺急需人才、緊缺急需技能和高等級技能人才可以被直接引進落戶。同時,積分落戶政策和海外人才引進也大為寬松。
這幾年,胡彥兵的兒子順利從老家轉學到臨港,他本人正自考成人大專,準備明年申請人才引進落戶。
今年疫情期間,胡彥兵的超市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5月,新片區發布抗疫助企紓困政策。胡彥兵因此免除了半年租金,減輕了超市的經營負擔。如今,超市生意越來越好,他守在店里很少出去轉,偶爾出去一次,發現滴水湖、世界頂尖科學家實驗室基地周圍,全都是拔地而起的大樓。
“五年之內,買套房子,在上海安一個家,這就是我未來的計劃。”胡彥兵說。
隨著人才引進政策的放寬,臨港也在不斷加大住房供應與保障力度。
根據政策,在新片區穩定就業且穩定居住的常住人口,可在新片區優先選房購房。同時,新片區實施人才住房補貼政策、提供人才公寓租賃等。
港城物業工作人員張曉磊來臨港工作一年半,她發現臨港的房地產項目開發了不少,房源增加較多。“我所在的小區(馨悅名邸)有1799多套房源,目前入住了1200多戶。”她透露,大部分住戶是通過人才引進落戶臨港之后前來購房的。
3年來,徐一凡最明顯的感受是交通更加便利了。
2020年5月6日零時起,S2高速全線免費通行。以前客車車輛進出臨港必須經過臨港收費站,才能享受到S2路段通行免費。新政施行后,大葉公路收費站、新四平公路收費站、滬南公路收費站,全線延至康橋收費站區域的周邊市民都可享受免費通行。這讓徐一凡等每日往返市區的通勤一族更加方便了。
他發現這座“未來之城”人氣越來越旺,道路修得四通八達,車流多了。日常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等配套生活設施也更加完善。“臨港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他贊嘆道。
數據顯示,過去3年,臨港新片區新增建設各類住房總建筑面積847萬平方米,新改建道路累計開工總里程150公里,新增30萬平方米商業體,新建城市綠道65公里,新增綠地面積440公頃……
徐一凡認為,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無論對個人發展還是氫能電池整個產業的發展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2020年5月,《臨港新片區綜合能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正式出臺,明確完善氫能基礎設施布局。2022年6月,上海發布第三批特色產業園區,臨港新增一特色產業園區——“國際氫能谷”。
“國際氫能谷”位于臨港新片區中日(上海)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首期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目前,園區已集聚康明斯、氫晨、治臻、唐鋒、鎂源動力、律致氫能、氫洋、西愛西、氫藍時代、漢丞、金士頓等十余家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業集聚初具規模;形成氫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搶占氫燃料商用車先機。
預計到2025年,“國際氫能谷”的氫燃料電池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基本涵蓋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和氫能裝備的全產業鏈。
經過3年的拼搏奮斗,徐一凡已成為氫晨新能源的前瞻技術部經理,2020年獲得上海市技術發明獎特等獎,入選首屆“臨港英才”。
臨港新片區,已經成為與奮斗者相互成就的“未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