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谷趨勢
01 退潮
在2016年后,智能手機行業就已進入了存量市場,但今年的下降來得異常陡峭。
2022年1-6月,中國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36億部,同比下降21.7%。
事實證明,當供應鏈存在問題,消費需求也極度疲軟時,即便蘋果的股價也要大跌22%。
就好像,過山車在頂峰徘徊幾秒之后,急轉直下。
“電子一條街”的華強北,很多掛上了美妝和美食的招牌;魅族賣給了吉利,一代傳奇的黃章就此告別;手機產業鏈的工廠,排著隊擠入智能汽車的賽道……
主要敘事的地標和注腳,都被改變了模樣,從正在進行時變成了歷史。
從深圳、東莞的流水線退下來的工人,和從后廠村、望京的寫字樓畢業的白領,臉上都帶著同樣的表情。
那是一個大時代謝幕時的狼狽和迷茫。
“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互為兩儀、螺旋上升,在過去十年掀起的經濟狂飆,徹底改變了一代人,卻也隨著創新的遲緩、行業的寒冬戛然而止。
波浪式前進,有浪巔就有退潮。唯有變化不會停止。
在不確定性中,這些大企業能夠抓住的確定性,唯有創新。
02 如履薄冰
早在2012年,美國《大西洋月刊》就給這個欣欣向榮的萬億大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智能手機會在5年之后,就進入增速放緩的“高原期”。
沒人想到,他們的預見是對的。
在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越過了歷史高點,之后連年下滑;而市場格局經過劇烈淘汰卡位之后,頭部的企業也基本固定了下來。
篤信“實踐出真知”的企業家,內心都有過迷惘時刻:
自己的成功和失利,是不是歷史進程中的隨波逐流?是不是大時代電梯的起落?
如果答案為“是”,那在退潮時,他們如何對抗時代的洪流?
手機戰爭不是結束了,而是進入更深的維度。
企業家們引經據典、排兵布陣、重走長征路,都是殊途同歸——尋找“術”之上的“道”,指引他們成就能打勝仗、長盛不衰的大業。
不管如何以史為鑒,身處這個時代的人們,總免不了當局者迷。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會不斷有新現象,以及所謂的風口涌現出來,誕生一個創新創業的賽道,吸引熱錢涌入,媒體造勢,專家站臺,也撩撥得大企業們心癢癢。
貝索斯說,如果你做一件事的目光,是預判未來3年,那跟你競爭的人會很多;
如果是未來7年,人就大大減少了,很少有公司愿意做如此長期的規劃;
而他自己關心的,是未來10年里,有哪些東西是不變的,把資源all in在不變的事物上。
能把握不變,究其根本,抓住主要矛盾,考驗的不是企業的勇猛,而是選擇與克制。
03 從顛覆者,到開辟者
毫無疑問,現在的主流敘事是創新。
靠創新去制造長期的確定性,化解身處周期底部的焦慮。
胡柏山在博鰲論壇上講,“從科技企業的視角來看,我認為經濟衰退的真正根源是缺乏新的技術革命”。
大企業往往并不畏懼與競爭對手展開攻防戰、持久戰,因為目標明確、擺明車馬,直接干就完了;
但對不可捉摸的創新競爭,反芻求變的自我革命,企業卻常常裹足不前,難以決斷。
這個現象很早就被人發現,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滕稱之為“創新者的窘境”:
很多大企業的管理優秀,善于延續性的創新,但也因為過于聚焦當下的業務和需求,而失去了創新的活力,錯失了未來的機會。
正如諾基亞手機的世紀之問:我們沒做錯什么,但為什么我們輸了?
通過對大量巨頭的研究,克里斯滕提出了影響世界的“顛覆式創新”理論,在科技和消費電子崛起的時代,被人們奉為圭臬。
通常來說,這個創新的過程是:
一個行業中出現了某種新技術,但它并不成熟,對中高端用戶來說并不需要,所以不受巨頭們的重視;
但這種技術可能具備某種相對優勢,比如它讓產品的價格更低,而功能對于下沉市場用戶來說足夠用了,那么它仍然有市場需求的基礎;
創新企業從下沉市場進入后,不斷完善該技術,使其功能也符合中高端用戶的需求,并且仍保持價格等相對優勢,那么就對傳統巨頭形成了競爭優勢,具備顛覆性。
比爾·蓋茨曾抱怨,之后交到他辦公桌的提案,個個都說自己是顛覆性的。
這不是創新恐嚇,因為中國手機行業的崛起,正是從顛覆之路走出來的。
中國手機公司從下沉市場起勢,向上比較,性能足夠的同時,價格遠比蘋果、三星便宜;
向下比較,他們的價格是比山寨機貴,但技術吊打、性能頂配,還形成了品牌價值。
創新是一件難而有風險的事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絲不可言喻的運氣。
每個成功者風光的背后,是同一條賽道上探索者的尸骸累累。
2019年,克里斯滕總結提出了“開辟式創新”:
這種創新的獨特之處在于,企業能察覺到市場潛在的甚至連用戶都不自知的需求,創造一種商業模式,為用戶提供能夠負擔得起的產品或服務,繼而開辟出一個前所未有、潛力巨大的市場。
04 戰火為何而燃?
科技競爭,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技術和創新之爭。
大環境在改變,危機的外力打破原有格局,市場被迫出現激烈變化之后,又會回到一個穩定狀態。
我們稱之為大洗牌,更多人視之為大機遇。
站在當下看,供應鏈的緊張和消費市場的景氣度,都是一個周期中短暫的震蕩。6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801.7萬部,同比增長9.2%,由降轉增已經顯露出復蘇的跡象。
智能手機產業仍然存在著長期的機會和進化的空間,能熬過冬天、穿越周期的企業也會發現,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之后,關于5G、芯片、AI、元宇宙等未來科技的角逐,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