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宋涵
“電力系”險企鼎和保險一個“毛細血管”機構因遺失許可證被罰,將公司合規、風險管控推向臺前。
與此同時,鼎和保險去年到今年,經歷了高管調整、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從而打破南方電網系一家獨大的格局,這也引起市場對鼎和保險未來發展的關注和猜測。
近些年,公司營收和凈利增速雙雙下滑,暴露業績增長疲態。主營業務長期以來依靠股東,關聯交易保費占比近5成。最近一次風險綜合評級由A級滑檔至BBB級。新的股權結構下,經營是否會產生新亮點,《全球財說》持續關注。
股權結構變更,高層大換血
8月11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一則關于鼎和保險黎平營銷服務部行政處罰公告。
公告顯示,公司因管理不善導致許可證遺失,被黔東南監管分局給予警告并罰款1萬元。
看似是個小錯不足以影響大局,卻從側面反映了公司合規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信息顯示,2021年該公司高層及董事會發生較大變動,鼎和保險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變更,還有多名高管也發生更迭。
2021年3月19日,深圳銀保監局核準金鵬鼎和保險總經理的任職資格。此前該公司總經理一職已空缺近兩年,2020年10月起金鵬出任了公司臨時負責人。
公開資料顯示,金鵬此前曾在多家保險公司供職。歷任太平洋財險副總經理、合規負責人;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臨時負責人;復星集團總裁高級助理。
2021年11月22日,深圳銀保監局核準鄭添鼎和保險董事長的任職資格。根據2021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董高監基本情況介紹,鼎和保險新任董事長未有保險方面的從業經歷,自2014年3月開始,鄭添先生擔任過南方電網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南方電網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等職位。不過董事長其實是公司大股東權益的代表也是常規。去年董事變更人數超過董事會人數的三分之一。
此外,高管也變動了不少。2021年1月,王欣出任鼎和保險董事會秘書一職;2021年6月,黃巖擔任鼎和保險財務負責人;同時,自2021年6月-8月期間,鼎和保險新增朱金海、熊家維和吳向華為副總經理。
素來以股權架構穩健著稱的鼎和保險,也打破了一家獨大的格局,一次性引進了3家外部投資者。
鼎和保險增資引戰已于去年12月底正式簽約,2022年1月11日,鼎和保險在官網公布稱,公司2021年12月22日增資引戰正式簽約,引入三家投資者,合計投資金額約64.51億元。新股東資格待監管機構批準后正式生效。
2022年4月引戰工作獲銀保監會批準,正式引入中國長江電力、中國華電集團、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三家戰略投資者。其中,中國長江電力和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各持股15%,中國華電集團持股5%,三家合計持股35%;中國南方電網及其全資子公司持股65%,自此鼎和保險變更為股權多元化經營主體。
關聯交易占比極重
鼎和保險成立于2008年,總部位于深圳,系南方電網公司控股子公司。作為一家特色鮮明的全國性專家型財險公司,鼎和保險經營范圍涵蓋了非壽險各個領域。
近4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整體規模在擴張,不過兩者增速趨勢呈雙雙下滑之勢。
具體來看,2018-2021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3.9億元、46.31億元、47.49億元、51.46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28.59%、5.49%、2.55%、8.36%。
同期,公司凈利分別為4.44億元、6.32億元、8.06億元、10.26億元。凈利增速為84.23%、42.34%、27.53%、27.3%。前3年公司凈利增速呈斷崖式下滑,去年下滑速度明顯放緩。
一直以來,鼎和保險以“能源行業保險專家”為戰略定位,其在業務上對股東多有依賴。
近年來,公司一般關聯交易和重大關聯交易保費占比均較高。
2020-2021年,鼎和保險分別實現保險業務收入為47.85億元、54.93億元。
2020 年公司一般關聯交易保費收入22.88億元,關聯交易賠付支出6.58億元,關聯交易手續費支出1.86億元。
同年,單筆重大關聯交易共涉及8個交易對象,交易額18.78億元,交易類型為保費收入。
2021 年公司關聯交易保費收入25.93億元,關聯交易賠付支出6.01 億元,關聯交易手續費及傭金支出2.03億元。
同年,單筆重大關聯交易對象上升到9個,交易額19.89億元,年度累計交易額21.44億元。交易類型為保費收入和保險代理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支出。
行業人士表示,關聯交易一定程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經營成本,但過度依賴關聯交易會增加經營風險,甚至會影響公司市場競爭力和獨立經營能力。
隨著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出爐,上半年公司經營業績也隨之浮出水面。
上半年,鼎和保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6.3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61%;實現凈利6.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3.54%。
從單季度來看,前兩個季度公司保費和凈利表現截然相反。
前兩季度公司分別錄得保險業務收入36.74億元和9.62億元。顯而易見,第二季度明顯較第一季度保費規模驟縮超7成。
同期,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為2.35億元和3.98億元。第二季度較第一季度凈利增長近7成。
分業務來看,上半年公司實現簽單保費45.92億元。其中,車險簽單保費11.87億元,占比僅為25.85%。非車險前五大險種簽單保費為33.26億元,占比達72.43%。這從側面反映了公司非車險簽單保費占主導地位。
從渠道來看,代理渠道和經紀渠道簽單保費是主流。上半年,兩渠道分別實現簽單保費11.93億元和28.4億元,占比近9成。
投資收益指標方面,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與行業大勢趨同不甚理想。
上半年,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6.89%、總資產收益率為3.24%、投資收益率為2.28%、綜合投資收益率為2.31%。
受增資直接影響,公司上半年償付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第一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535.24%,環比上季度上漲254.47%。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517.81%,環比上季度上漲237.04個百分點。
不過隨著增資款進行投資資金運用,使得公司二季度末的市場風險最低資本和信用風險最低資本上升,從而導致公司最低資本上升,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第一季度有所下降。
第二季度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83.7%,較上季度下滑34.11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99.41%,較上季度下滑35.83個百分點。
“增資引戰”改善了公司的償付能力,奈何還是在風險評級上栽了跟頭。
自從2018年第一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A級以來,公司一直引以為傲的風險評級被打破。2022年第一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直接掉檔至BBB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