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任建新
歷史長河中的騰訊已經被逼到了狹窄的海灘上,業績下滑、大股東減持、股價持續承壓,都是丟向它的一顆顆炸彈。
不過,當我們站在騰訊控股的敦刻爾克視點往前看,一場以聚焦與ToB為主題的諾曼底反攻,正在徐徐展開。
這一次,它會不會繼續創造奇跡?
業績危機
8月17日晚間,騰訊控股(00700.HK)最新財報如期而至。
2022年Q2,公司收入1340.34億元,同比下降3%,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186.19億元,同比下降56%。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2695.05億元,同比下降1%,應占盈利420.32億元,同比下降53%。
這是騰訊控股2004年上市以來首次中報業績下滑,也是2021年Q3開啟的衰退周期的延續與擴大。
2022年1-6月,公司毛利率42.65%,同比下降3.18個百分點;同時,由于以雇員福利開支為首的一般及行政開支大幅增加,導致了業績的大幅下滑。上半年,騰訊控股雇員福利開支567.7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43.88億元,增加了27.92%。
用戶層面而言,2022年Q2,微信及WeChat月活12.991億,QQ月活5.687億,收費增值服務(游戲及視頻網站等)注冊用戶2.347億,分別環比增長了0.8%、0.9%、-1.8%,早已摸到了天花板。
業務上來說,游戲板塊上半年收入86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66億元,微降;網絡廣告業務收入366.26億元,同比下降17.98%,成為收入萎縮的主要原因。
可以這么說,當下這個階段,正是騰訊控股20年來最彷徨的時刻。
經濟波動、互聯網行業調整、游戲監管趨嚴等背景之下,騰訊控股業績低迷,本就讓公司股價承壓。
2021年2月,騰訊控股股價創下749.547港元的歷史新高,巔峰市值達到7.21萬億港元。之后一路跌宕,年末跌至440港元,市值蒸發3萬億港元。
今年以來,環境繼續惡化,再加上6月底騰訊大股東Naspers宣布減持,公司股價持續走低,前8個月又蒸發了1.27萬億港元,最新市值只剩下了3萬億港元。
大象轉身
環球同此涼熱。騰訊控股如此,其他互聯網巨頭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對而言,騰訊的危機應對,并未失據。
產品層面,騰訊控股開啟“斷舍離”模式,僅2022年4月以來,就有包括小鵝拼拼、搜狗地圖、搜狗搜索APP、企鵝電競、騰訊看點在內的多款產品停止運營,其中不乏一些曾經收獲數億用戶或代表了公司戰略方向的明星產品。
游戲業務的大洗牌更加轟轟烈烈,今年以來至少有《QQ連連看》、《劍俠情緣2》、《藍月傳奇2》等近30款產品停運。騰訊游戲8月17日發布公告稱,《戰爭雷霆》也將于10月17日停運。
業務層面,騰訊近年特別注重ToB業務的發展。2022年上半年,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849.76億元,同比增長5.01%,是騰訊控股三大業務中唯一實現增長的板塊。
海外業務也是重點拓展方向之一。盡管2022年Q2國際市場游戲業務收入出現了下滑,但在之前的幾年,騰訊游戲業務在海外市場的增長情況突出,整體優于其在本土市場的表現。
更重大的轉向是,騰訊控股清空了很多非核心的投資。最近1年,公司比較重大的減持行動,對象分別為海瀾之家、京東集團、Sea、步步高、新東方在線、華誼兄弟。
去年年底,公司將所持的京東集團股票分給了自己的股東,這場充滿創意的“派息式減持”,不僅降低了對京東的沖擊,還給公司帶來了千億級的賬面盈利,規避了去年的業績下滑;另外,騰訊在步步高業績變臉前減持、在新東方在線因董宇輝出圈后套現,都堪稱“神來之筆”。
前幾日,市場傳言騰訊控股將減持美團,如果不能采取京東式的手法,而要在市場上回收現金,那么,對美團將是一記重擊。
現在的狀況是,對生態系統內的“小弟”們來說,騰訊離得開它們,但它們離不開騰訊。減持,不僅可以補充業績,還能降低監管摩擦。所以,騰訊系剩下的拼多多、快手、嗶哩嗶哩、知乎等,只剩下瑟瑟發抖的份。
抄底騰訊
1940年,英法聯軍面對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在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開展了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
當時當地,緊張、壓抑、殘酷與恐懼的氛圍,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中,曾有過最貼切的描述。
現在的騰訊,就處在自己的敦刻爾克時刻。去年以來,政策面、產品面、業務面,不斷有壞消息傳來;緊追騰訊的網易,上半年游戲業務規模增長了15%以上,盈利能力也不斷提升……
不過,敦刻爾克大撤退4年之后,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成功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1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現在的問題是,騰訊控股何時能迎來自己的諾曼底時刻?
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846.58億元,加上定期存款等,可調用資金超過3000億元。如果下半年繼續減持,可以調節業績,并為核心業務的發展留足儲備。
今年上半年,騰訊的業務亮點主要有三個部分,以視頻號為主的社交媒體收入,騰訊視頻+內容的生態閉環,比如說《夢華錄》的成功,以及騰訊著重強調的ToB業務。
梳理騰訊控股的歷史表現不難發現,公司股價經歷了四次大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用戶與業績陷入增長瓶頸、疊加3Q大戰,2018游戲版號限制和大股東MIH首次減持,都讓公司股價回調超過30%。當下正處在第四次的大動蕩之中。
不過,前面的三次,都沒有讓堅守的投資者們失望過。騰訊控股的每一次大跌,都像是一次給火箭加注燃料的機會,公司股價都能以此為基礎再創新高,無一例外。
段永平已經高調抄底了。這個OPPO、vivo、拼多多的幕后推手,投資圈的教父級人物,倡導“大道至簡”的投資哲學。
面對騰訊,是時候回到那個最樸素的問題了:我們離得開騰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