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來咖智庫 追辛
編輯 | G3007
如果游戲受阻、企服不順,騰訊還有什么牌?
8月17日,騰訊公布今年第二季度業績。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騰訊營收1340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同比下滑3%;凈利潤186億元,同比下滑56%,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凈利潤281億元,同比下滑17%。這是騰訊歷史上季度營收首次出現同比下滑,而凈利潤則已經連續四季度出現下降。
從三大主營業務來看,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營收占比分別為53%、14%和32%,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的增速由兩位數降至個位數。
騰訊在財報中表示,在第二季期間,騰訊主動退出非核心業務,收緊營銷開支,削減運營費用,使公司在收入承壓的情況下實現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盈利環比增長。展望未來,公司聚焦于提升業務效率并增加新的收入來源,包括于視頻號中推出信息流廣告,同時持續通過研發推動創新。
透過這份財報以及高管電話會,也透露出很多騰訊新的信息,比如在游戲、廣告兩大傳統支柱業務繼續下滑的情況下,視頻號的商業化被寄予厚望,而云計算業務從求規模向要盈利的目標,也變得更加迫切。騰訊此次也回應了近期的一些市場熱點,包括平臺監管政策進度、降本增效的情況、減持京東以及拋售美團等問題。
游戲、企服以及視頻號,或許能夠代表著騰訊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如果做好走順,三者則構成鐵三角,繼續帶領騰訊走向更高的市值,但如果沒有做好,那么將會是顧此失彼、多頭應對的局面。
01、押注視頻號,電商新故事
雖然騰訊此次營收數據不太好看,但其中也有亮點,比較突出的體現在騰訊持續孵化和培育的視頻號。數據顯示,微信賬戶總數已經達到了12.99億,視頻號依然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總用戶使用時長超過了朋友圈總用戶使用時長的80%。視頻號總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超過200%,基于人工智能推薦的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超過400%,日活躍創作者數和日均視頻上傳量同比增長超過100%。
基于這樣的增長數據,從去年開始,視頻號的商業化也在提速,逐漸從導流向自營轉變。比如去年雙十一起,視頻號就舉辦了多場電商購物節活動。今年來,崔健、羅大佑、西城男孩的線上演唱會火爆出圈,為視頻號帶來大量話題和活躍用戶的同時,視頻號的商業化進程也被更多人關注到,今年電商618期間,視頻號直播也首次參與到大促中。
7月21日,作為視頻號商業化閉環中重要一環的“視頻號小店”也上線了,目前開放的售賣類目共分為三級,其中的一級類目39個,二級類目373個,三級類目3140個,這些類目基本涵蓋了主流日常售賣的商品。
在此次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中,各大分析師也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在視頻號未來的商業化發展上。騰訊高管表示,以朋友圈為基準,目前用戶在視頻號上花費的時間差不多是在朋友圈的80%,且這一比例還在迅速攀升。目前視頻號上eCPM(千次展示收入)可能略低于朋友圈,但廣告強度會更高。因此用戶每分鐘花費的收入潛力將會更高。另一種基準方式是與現有的短視頻服務進行比較。目前用戶在視頻號上花費的時間還比較低,但CPM(千次展示付費)已經可以和市面上已有的服務相競爭,或優于那些現有的服務。
騰訊方面還透露,目前視頻號在多個領域都體現出了新的商業機會,例如在直播方面可以考慮和電商進行結合,未來有豐富的網絡廣告增長空間,后續發展值得期待。但就階段性而言,培育這些機會需要時間。從短視頻到流媒體直播,公司一直在建立用戶對流媒體的習慣。一旦這種習慣建立,廣告系統以及隨后的商業直播及電子商務交易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視頻號的變現問題上,騰訊表示之前已經在視頻賬戶中運行了幾周的內嵌廣告,但整個投放還在持續的優化和再優化過程中,預計視頻號的廣告載量必然超過朋友圈。公司會在未來幾天發布針對視頻廣告的競標,作為合同定價的補充。
中信證券此前曾預計,視頻號將于2022年底開啟信息流廣告變現,而參照朋友圈廣告、快手廣告收入規模預測,2023年視頻號廣告有望達到370億元營收。視頻號信息流廣告實際上線時間,比預期要早很多。
對于視頻號在微信體系中的協同效應,騰訊高管也稱,在商家購買了視頻號之后,他可以設置到其小程序的鏈接,實現私域的交易,也可以鏈接到商家的企業微信,幫助客戶了解高價值的商品,比如電動車行業可以直接聯系銷售人員。
但在發展電商方面,視頻號也面臨著尷尬。比如視頻號的用戶,更多的是通過微信流量導流,憑著用戶間社交關系的綁定實現了快速增長,并不是依靠內容豐富度,而且今年來的視頻號的幾次流量高光,也都是以官方為主導的。
方正證券研報中就曾指出,電商購物中,內容影響購前決策,物流履約影響購后體驗。單就內容來看,視頻號內容尚難敵抖音、快手。據媒體報道,相比于視頻號大部分內容來自個人,抖音上的企業認證賬號是個人認證的10倍以上,而企業或機構賬號的創造內容能力,是遠高于個人賬號的。目前眾多MCN機構和達人仍保持觀望態度的原因,也是因為視頻號的變現氛圍、用戶的付費意愿和基礎設施搭建相比抖快和其他成熟電商平臺都存在一定差距。
02、缺席的版號,游戲的增長時速
在騰訊占據營收半壁江山的增值服務,主要來自于游戲業務。騰訊財報顯示,國際游戲行業受到后疫情時代的影響,二季度騰訊國際市場游戲收入下降1%至107億元;本土游戲市場經歷調整期,面臨一系列過渡性的挑戰,包括大型游戲發布數量下降、用戶消費減少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措施的實施,二季度游戲收入下降1%至318億元。
以單個游戲計算,騰訊游戲海外市場的重要產品《PUBG Mobile》收入有所下滑。本土市場游戲收入同比下滑1%至318億元,其中《王者榮耀》《天涯明月刀》和《英雄聯盟》等頭部產品收入下滑,而《英雄聯盟手游》和《金鏟鏟之戰》等新游戲的收入增加。
今年初,來咖智庫曾在文章中分析,伴隨防沉迷新規落地和未成年保護工作逐漸深化,國內游戲用戶增長之路將更為艱難,甚至可能轉為負增長。行業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的《中國年輕玩家》報告也顯示,因為“最嚴防沉迷新政”,國內未成年人玩家規模降至8300萬;在所有未成年人玩家中,有71%用戶每周游戲時間少于3小時。
與此同時,國內版號也是懸在游戲廠商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自今年4月國產游戲版號審核重啟以來,已經陸續下發4次版號,總計241款游戲產品通過審核拿到版號,但騰訊至今未獲一款游戲版號。這對于在年初還比較樂觀的騰訊,就有些尷尬了。
騰訊雖然家底厚,各個項目可以背靠充沛資金以此前上線游戲支撐營收,但版號遲遲不下發,新項目很可能被其他同類游戲搶占市場——畢竟,版號之于游戲廠商是立身之本,不僅會限制其未來想象空間,而且會一再壓縮其現階段市場議價能力。對于沒有獲得游戲版號,騰訊或許早有預料,在此前財報會議中,騰訊管理層表示,對規模大的、手握多款游戲的公司,沒有游戲版號傷害還沒有那么大,所以先給新創公司發版號是情理之中的。
騰訊高管也最新表示,目前公司的戰略還是專注于深化與用戶的互動,同時也專注于發展我們的能力(特別是國際市場),公司增長模式不是基于游戲業務恢復收入增長。即使游戲業務維持現狀,我們也能實現盈利增長,游戲收入增長并不是盈利增長的先決條件。
但在版號受限以及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游戲未來是否能繼續擔當騰訊的現金奶牛,仍然是個考驗。
03、扛不住的成本,云計算的自救
財報顯示,二季度騰訊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至422億元。相比往常的兩位數增速,該業務出現了較大的增速滑坡。騰訊解釋稱,是因為4-5月商業支付活動受到抑制。企業服務收入同比略有下降,則是公司積極致力于縮減虧損項目。
對于金融科技業務的發展,騰訊高管表示,目前業務進展比較平穩,規模已經很大,過去一年公司也在同監管機構接觸,保證所有業務都在合規情況下運行,也做了很多業務調整。關于金融控股的問題,公司還同監管方接觸,無論是否最終拿到牌照,都不會對業務有實質影響,核心還是合規。
此次財報中,騰訊仍然沒有公布云業務的具體營收數據。一直以來,騰訊云被認為是一個貼錢賺吆喝的買賣,為了占領市場,企業甚至以1元低價獲取客戶資源,極大地抬高了業務成本。
騰訊高管表示,本季度云業務確實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公司也在努力減少該業務的虧損。云業務客戶所屬的垂直行業中,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最大的還是互聯網,當然宏觀經濟環境對于某些企業客戶也有沖擊,部分已經簽署合約的用戶也受到了影響。“目前我們避免壓價競爭。通過一系列措施,公司實際減少了損失。而且在過去的一個季度中,實際上是同比增長。我們努力爭取毛利潤的增加和虧損的縮小。”
今年來,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也在持續調整。一方面是上半年,CSIG事業部進行了一次大裁員,比例約為20%,對人力成本的優化以及縮減虧損業務。另一方面是在7月份,CSIG宣布成立政企業務線,集中力量鞏固ToB、ToG市場,加快推動區域市場下沉。
但在云計算的市場格局中,后來者也發起了猛烈沖擊。比如起勢異常兇猛的華為云已經對騰訊云實現彎道超車,且有逐漸拉大差距的趨勢,三個巨頭之間的排位戰愈加激烈。除此之外,身后的字節云(火山引擎)、天翼云等玩家也正在迎頭追趕,騰訊云的發展空間顯得尤為緊張。據Canalys報告顯示,騰訊云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占有率達15.7%,位居第三,相較上一季度其收入有所下降。
對于未來的發展,騰訊方面稱,考慮到龐大的用戶群體規模,公司更應該聚焦于通過開發、運營和營銷來實現追加銷售,尤其包括軟件服務在內的公司自研產品,提升利潤率和營收。同時在基礎設施服務和成本方面,希望提升成本效率,途徑是更好的供應鏈管理,更好的技術,尤其是芯片技術,與國內的芯片開發商緊密合作,降低芯片成本。“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我們已經完全將國內自研服務搬到云上,提升了云基礎設施的規模和成本效能,都有利于提升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