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時間一晃,暑期檔已步入沖刺階段。
盡管院線市場缺片少片現象仍未緩解,但好在憑借《獨行月球》大片和《人生大事》《神探大戰》《明日戰記》等一批優質項目的提振,今年暑期檔成績已經順利超越去年同期。
而接下來,隨著兩部重頭戲動畫《新神榜:楊戩》《小黃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傳》先后到位,暑期檔有望在最后半個月時間里繼續縮小與疫情前的差距。
眼看著慢熱的院線市場還如日中天不斷迎來新片,另一邊的網絡電影市場卻只剩下了悄無聲息。
截至8月15日,在從6月初至今的約兩個半月時間里,有7部上線的網絡電影分賬票房超過千萬關口。這個數字占據2022年破千萬項目總數的約四分之一,然而另一方面,這7部作品的分賬數字卻無一突破兩千萬大關。
相比前幾年的轟轟烈烈,各類型新片百花齊放,口碑、票房不斷刷新新高,今年網絡電影市場明顯缺乏爆點,這也延續到了“暑期檔”階段。
“提質減量”?走下坡路?
“暑期檔”網絡電影的“啞火”最直接體現在千萬量級項目的數量縮水。
我們以8月15日為時間節點,簡單梳理了2020年和2021年暑期階段的同期網絡電影表現,分別誕生了10部和9部的千萬量級項目。在此之中,不乏有《硬漢槍神》《黃皮子墳》為代表的最終票房超3000萬+的優質頭部爆款,也有《武動乾坤:涅槃神石》《大幻術師》《奇門相術》等分賬表現優異的大IP衍生及傳統題材網絡電影。
相比之下,今年暑期檔網絡電影票房走勢明顯要乏力一些。目前領跑的《山村狐妻》已上線兩月有余,尚未突破兩千萬關口,而上線半個月的《惡到必除》則在1800萬+區間緩慢爬升。剩余幾部影片也并無明顯爆款相,按照目前票房走勢,落點都不會太高。
高票房項目可遇不可求,并沒有強行對標往年的意義。但頭部項目數量減少,卻帶來了顯著的類型單一化趨勢。
2022年是民俗題材網絡電影大年。
在今年網絡電影“暑期檔”的7部分賬超千萬影片中,僅民俗類題材項目就占了三部。其中不僅有《驅魔天師》《民間怪談錄之走陰人》這樣融合了傳統網絡電影題材的項目,還有比較創新地采用了“羅生門”式敘事手法的《山村狐妻》,在內容層面實現了創新,得到觀眾廣泛肯定。
除此以外,還有一直以來都非常受歡迎的犯罪港片式網絡電影《惡到必除》《烈探》兩部影片,以及一部戰爭片《狙擊英雄》和一部怪獸網絡電影《巨蛇闖女校》上榜。
從類型創新角度來看,曾在院線市場被邊緣化、又曾在網絡電影被“粗制濫造”充斥的民俗題材二度爆發無疑是個積極現象。這有望讓網絡電影建立起新的優勢題材,從而實現對院線電影市場的內容補充。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除了今年暑期這幾部千萬量級影片的類型之外,前兩年暑期還有武俠、奇幻、喜劇等很多網絡電影的過往拿手類型,這些卻都在今年的網絡電影“暑期檔”消失了。
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或是觀眾審美的更迭導致一部分類型影片失靈,又或是市場風向的變化改變了內容方的創作方向。市場風云變幻,只是頭部項目數量的下滑讓這種更迭變得更加突出。
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好的一面。
例如在內容品質維度,雖無《硬漢槍神》這種級別的口碑票房雙收項目坐鎮,但今年“暑期檔”的已開分網絡電影平均口碑明顯優于前兩年,同時制作水準、演員陣容也都達到了網絡電影的頭部級別。
盡管收效有限,但我們還是能夠比較直觀地看出網絡電影的提質減量仍在有序推進。
而在項目更少的PVOD模式新片中,提質減量的效果要更加顯著。從端午檔的《目中無人》再到七月上線的《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兩部風格迥異的院線級武俠電影均收獲了網友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分別達到了7.1和6.4,甚至超過了過往很多同類型的院線電影。這也讓平臺推行全新付費模式,有了內容上的底氣。
網絡電影的長期戰術
不過客觀來說,今年的這個網絡電影“暑期檔”還是遺憾的。我們無法無視頭部爆款的缺失,也不能忽略高分賬項目數量的下滑。
況且由于今年以來頭部平臺拼播的廣泛運用,單平臺獨播項目愈發罕見,但分賬票房天花板卻沒有被再度打破。在今年暑期的7部千萬級網絡電影中,僅有《烈探》《民間怪談錄之走陰人》兩部影片為平臺獨播,其余皆為雙平臺、三平臺拼播。但在去年同期的9部千萬分賬影片中,拼播項目僅占兩席。
與此同時,備受期待的PVOD模式上線也已經試水兩年有余,我們雖見證了不少高討論度的網絡爆款,但至今沒有得到過一次完整的票房數據公開也是事實。
這些跡象皆從側面證實了,頭部項目的分賬能力似乎并沒有出現顯著提升,我們需要正視這一點。
但在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角度去看,階段性的取舍也是必要的。
網絡電影高分賬項目難出,但也沒那么罕見。早在2018年就有了分賬5000萬+的《大蛇》和4500萬+的《靈魂擺渡·黃泉》,再到2020年的《鬼吹燈之湘西密藏》《奇門遁甲》,去年的《興安嶺獵人傳說》,數據證明了,四、五千萬的網絡電影票房成績并非那樣遙不可及。
然而口碑卻是從網絡電影誕生至今一直在困擾著整個行業的長期痛點。自誕生之初起,網絡電影就背上了“粗制濫造”的名號,豆瓣評分及格線放在網絡電影維度就是電影精品線——至今也沒逃脫這個衡量標準。
所以在犀牛君看來,高口碑項目的涌現、檔期平均口碑的上升,已經是現階段最積極的消息之一。至于產能擴大和票房數字的抬升,行業大可放在內容水準的后面去解決。
平臺側似乎也在堅持踐行這一目標。
繼愛奇藝在四月更新網絡電影分賬規則,宣布結束定級分賬時代開啟會員觀看時長分賬之后,日前優酷也宣布更新網絡電影分賬規則,在保持原有定級分賬框架的基礎上取消B級項目合作。
不同的策略更改背后,指向的是同樣追求提質減量的強烈決心。
當然,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道路不會是暢通無阻的。就像那幾部廣受好評的PVOD模式影片也無法在短期內換來視頻平臺的票房數據透明,持續提質減量三年有余的網絡電影,也仍未完全脫離低口碑窠臼。
曾經喊出的檔期化口號,在度過了兩個熱鬧的春節檔之后,終是在今年的網絡電影“暑期檔”落了個平平無奇。
負重前行的網絡電影,慢慢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