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馮雨晨
連續幾個月股價平平的海聯金匯(002537.SZ),8月一口氣收獲兩個漲停板。股價拉升之時,大股東又打算減持了。
8月15日晚間,海聯金匯公告稱,持股5%以上股東博升優勢提前終止此前的減持計劃,并披露了新一輪減持計劃。
此前5月12日,博升優勢稱將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不超過1174.02萬股,占總股本比例1%。但直到8月15日,博升優勢未進行該減持計劃。本次新披露的減持計劃中,博升優勢仍稱將通過集中競價減持1174.02萬股,計劃在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3個月內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博升優勢稱要減持但未減持的5月12日起三個月間,海聯金匯股價處于相對低迷期。對此,有投資者戲稱博升優勢是想“養肥”了再賣。

今年以來,博升優勢已經進行過兩次減持。分別在3月1日、5月11日,博升優勢分別以9.5元/股、8.018元/股的價格,共計減持了313萬股。

實際上,自2019年起,博升優勢的減持行為可以說是“常態”。這位大股東的身份也比較特殊,需從2016年海聯金匯轉型路上巨額收購說起。
海聯金匯主要業務為智能制造板塊的汽車零部件和家電配件業務,以及金融科技板塊的移動信息服務和第三方支付服務業務。可以說是集合跨境支付、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等熱門概念。
其中智能制造業務為海聯金匯的營收主力,該業務分為汽車零部件和家電配件兩大塊,2021年智能制造營收占據海聯金匯總營收的84.31%。
金融科技科技業務為海聯金匯在轉型中收購而來。2016年,海聯金匯斥資30.4億元,跨界收購聯動優勢的100%股權,進入第三方支付、數字營銷等領域。
也正是由此,作為聯動優勢原控股股東的博升優勢開始進入海聯金匯。數據顯示,至2019年第三季度,博升優勢持有海聯金匯21.84%的股權比例,為海聯金匯第一大股東。
當時收購的業績承諾為,博升優勢承諾聯動優勢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凈利潤應分別不低于2.21億元、2.64億元和3.22億元,累計不低于8.06億元。
有意思的是,業績補償中提到:若業績未完成,博升優勢通過減持股票變現來補償海聯金匯。

雖然2016年至2018年,聯動優勢實現業績承諾,博升優勢此期間也未進行減持行為。
但到了2019年,聯動優勢業績瞬間變臉,聯動優勢營業利潤虧損4.16億元,進而引爆海聯金匯20.7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導致海聯金匯當年虧損24.57億元,直接虧掉上市以來所有利潤。
界面新聞注意到,也就是從爆雷之年2019年第四季度起,博升優勢陸續減持海聯金匯股份,直到2020年年底,博升優勢持股比例降至14.23%,居第二大股東之列。此后,博升優勢仍陸續減持,據2021年年報,博升優勢持有7115.72萬股,占海聯金匯總股份的6.06%,當年共計減持1.05億股。
目前,博升優勢持有海聯金匯6322.72萬股,持股比例為5.39%,為海聯金匯第三大股東。按照公告,博升優勢還將繼續減持,那么這次減持計劃能實現嗎?或者說,能在博升優勢理想區間內實現嗎?
截至8月16日收盤,海聯金匯報9.18元/股,漲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