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曠
作為相對穩定的付費來源,政企客戶已經成為了各大云廠商的統一追求。
7月12日,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宣布成立政企業務線,集中力量鞏固To B、To G市場,加快推動區域市場下沉。不難看出,騰訊云已經明確了在政企市場的陣型,擺好與其他云服務商的“掐架”姿態。
雖說政企市場并不是到現在才火起來的,但近一年來,云服務巨頭們紛紛調整重心,集體從互聯網業務轉向政企領域,譬如阿里云去年提出全面殺入政企市場,創立18個行業部門、16個地區戰區,今年又通過高層人事變動,緊抓商業化進程;華為云Stack也在大力借助業務、技術、模式上的創新加速跑向客戶。
各大云廠商在政企線上頻頻動作,誠然坐實政企市場將成為云戰爭重要變量的事實。此時,即便是佛系低調的騰訊云也意識到現在已到拉緊政企業務線,正面對敵的關鍵時刻。
是局勢所迫,也是利益所使
隨著各行各業數字化布局不斷深入,政企端勢能持續爆發,當前互相搶奪政企市場已經成為云服務巨頭們的基操。只不過,縱向對比各家發展歷程,相比于阿里云、華為云先行一步建立的政企業務線,騰訊云創立政企線的時間稍有滯后。
考慮到這一市場還有三大運營商、國家隊玩家等在其中安營扎寨,同時顧及騰訊自身經營疲態漸顯的焦慮。就目前局勢來看,在政企市場,騰訊云可以遲到,但不能不到。
其一,騰訊云作為云服務“二把手”的地位發生劇烈動搖。
據Canalys報告,在2021年中國云基礎設施市場格局中,阿里云以37%的占比穩坐第一,華為云占比18%排第二,而騰訊云則以16%位居第三。
近年來,起勢異常兇猛的華為云已經對騰訊云實現彎道超車,且有逐漸拉大差距的趨勢,三個巨頭之間的排位戰愈加激烈。除此之外,身后的字節云(火山引擎)、天翼云等玩家也正在迎頭追趕,騰訊云的發展空間顯得尤為緊張。
其二,騰訊互聯網業務增長放緩,總體收益縮水,急需培養穩健的增長線。
財報顯示,2021全年,騰訊實現營收5601.18億元,同比增長16%,相較于去年同期28%的增速已出現明顯回落;此外凈利潤1237.88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更是以往增速的最低水平。而具體原因,除卻成本投入增加之外,更深層的影響因素是受國內游戲和網絡廣告兩大業務線走低所致。
比較樂觀的是,在2019至2021三年期間,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板塊的營收貢獻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其中企服業務表現見好,這也意味著騰訊數字經濟價值正走向爆發窗口,未來有望將B端營收與C端平齊,此時聚焦企服線的發展,更有利于往后抵御C端流量見頂所帶來的諸多不確定風險。
其三,政企大咖客戶云集,是塊不可多得的“金礦”。
相比客單價低、續費率低的中小企業,政府以及大國企等客戶有更強的上云需求,同時它們還具備足夠的付費能力和復購意愿,且群體數量比較穩定。這么來看,政企客戶完全是云服務廠商們的“理想型”。最重要的是,阿里云、華為云等巨頭目前已經在大刀闊斧地開拓這類大B客戶,可以猜測,政企客戶或將成為影響云計算供應商們未來排名的關鍵因子。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背景下,騰訊云勢必要高舉政企大旗,最大程度發揮B端企服優勢,重振在云計算領域的威風,同時對消C端部分經營風險。
是風口,也是虎口
細看此次政企業務線的大整合,騰訊CSIG將原來的泛互聯網、教育、政務、文旅、制造業與終端、地產、金融、能源8個部門進行解構和重構,現在將以政務、工業、能源、文旅、體育、地產、農業、運營商這些領域為發展焦點。
從上述新增和縮減的新變化來看,很顯然,騰訊云對政企線的調整也是在感知某些行業熱度之后,嗅著風口前進的。
一來,接收到互聯網行業觸發天花板的預警,主動“淡化”泛互聯網業務。近一年來,反壟斷力度加大、相關嚴管政策接連出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戲、教育等行業的發展空間,騰訊云的泛互聯網業務接二連三遭受打擊,波動不斷的經營狀態或許正是促使泛互聯網業務此次被劃出重點深耕目標的原因。
二來,將制造業和終端調整為處在數字化深水區的工業領域。眾所周知,“雙碳”政策的推行不斷催促工業領域中的央企、國企加快進行數字化轉型,此時順勢推出更多工業深度上云的解決方案,也是一個能在政企賽道加速跑的大好機會。
三來,新增農業、運營商作為主要業務點。首先鄉村振興成為當下風潮,農業市場的商機正在冒頭,農業數字化成為互聯網巨頭垂涎的增量市場;其次云服務商和運營商的合作日益加深,雙方促進共贏的意識不斷增強,一方面“云網融合”成了運營商當前發展云業務的共同路徑,另一方面云服務商希望借運營商的通信能力擴大它們的業務范圍。
由此一看,騰訊云整合之后,業務確實覆蓋了許多近年來的熱門行業,或許能迎來不少發展機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涉足這些高熱度領域的同時,也意味著騰訊云即將深入阿里云、華為云等“刺頭”玩家的腹地。不難預料,政企市場尚多猛虎,騰訊云決心虎口奪食注定是一場大冒險。
比服務,拼生態
在此之前,騰訊云需要提前做好功課,清楚認識到先行一步的阿里云、華為云等廠商們在政企市場中真正比什么、拼什么,才能找準接下來的競爭重點,更高效地追趕上這些先行者在政企市場的腳步。
縱觀近年來阿里云、華為云等云計算市場前排玩家在政企業務方面的布局,不難發現,它們用在生態、服務方面的筆墨頗多。
一方面,各家云服務商都在強調不做集成,要大力培養生態。比如華為云Stack生態業務聚焦1個數字底座+7個水平方案+N個行業場景;阿里云推出了百城計劃,建設密集的分銷網絡。騰訊云同樣不例外,之前也一直通過投資、技術合作和分銷合作等方式共建生態,助力中小企業上云。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政企大客戶正在從業務上云邁向深度用云,其定制需求可能會更高,這也意味著云廠商所產生的定制產品成本也會走高,為了更好緩解這樣的矛盾,騰訊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更加開放的生態。
另一方面,為了配合定制化的市場需求,巨頭們都在高度重視“服務”。阿里云多次重復要“做好服務”,華為云喊出了“一切皆服務”的口號。在這方面,騰訊云雖然沒有大聲宣揚,但其服務方案仍在悄然有序地進行當中。
具體來看,騰訊CSIG在政務、工業、能源、地產、文旅等細分領域都設立一線專屬團隊,長期服務各個行業賽道的重點客戶。此外,截至目前,騰訊云已服務超過30個部委、二十多個省、五百多個市縣的數字化轉型工作。
從更深層面來說,政企市場是一個要求玩家具備更大差異化的市場,而服務和生態正是各家云廠商用于撕下同質標簽的關鍵要素,也是往后玩家之間能夠拉開距離的兩大支點。就現在來看,云計算大廠們關于服務和生態的較量已然擺上明面,外界也越來越好奇騰訊云這個政企領域中的晚來者,在后續究竟會以哪種招式對打阿里云和華為云。
手握三張底牌
在政企領域,阿里云有足夠的先發優勢,華為云有足夠的政務資源優勢……各家大廠都有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騰訊云同樣也自持勝券。
第一,騰訊云在SaaS、PaaS領域有顯著優勢。在PaaS層,騰訊云可以依托在即時通信以及影音的布局,強化政企客戶在通訊、視頻、直播等方面的接入能力;在SaaS層,全面打通了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三大產品,滿足了政企客戶互聯互通的協同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這三大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分量也比較重,可以充當騰訊云搶占政企市場的一把利刃。
第二,擁有傲人的底層算力。騰訊云已經是國內算力較為突出的云廠商,在基礎設施方面,騰訊云在全球運營著超過100萬臺服務器,數據存儲規模突破10EB,服務的客戶超過 180萬家。
隨著企政企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算力愈發成為B端或G端的核心動能。在2021年財報中,騰訊云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推進“數字基建”建設,這也意味騰訊云算力將會步入新的發展高度,給予政企端的服務或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第三,獨特的C2B戰略。所謂C2B,即整合騰訊在微信、小程序等平臺上的用戶、數據與云計算相結合,打造出能幫助企業獲取用戶,幫助政府服務市民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眾所周知,騰訊在社交方面處于王者地位,利用服務C端用戶幫助B端或G端打通價值鏈并不會太困難。
雖然不可否認,在BATH四家中,騰訊云的發展狀態確實相對低調且緩慢,不過現在云市場還沒到終局時刻,各家都抱有絕對實力在政企領域火拼,先發先至或者后發先至都有發生的可能,目前的競爭局面并非不能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