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冕財經 施燕芬
編輯|陳澗
小鵬汽車正在以價換量。
據上海證券報消息,小鵬汽車門店銷售降價,尾款抵扣在5000-10000元不等,部分車型還有3000-10000元的選裝權益。交付時間也大幅縮短,目前多數車型能在3-5周內交付。
以價換量,通常是車企在銷量不佳時的選擇。
市場消息指,小鵬早在7月16日悄然進行降價活動。財新報道更指出,小鵬汽車降價,才保證7月銷量領先于理想和蔚來。
今年小鵬將銷量目標定在25萬,隨著廣州和武漢工廠投產,預計產能將達到60萬輛。但今年1-7月,小鵬總交付8.05萬輛車,才完成目標的32%。
小鵬在去年7月超越“老大哥”蔚來之后,除今年2月、5月被理想汽車趕超外,一直保持銷量領先。但在今年7月,“蔚小理”銷量神話不再,二線造車新勢力哪吒、零跑賣得更好了。
前期的大幅擴產,正在讓小鵬面臨產能過剩危機。
為何急匆匆擴至60萬輛產能?
造車新勢力中,為何是小鵬第一個面對產能危機?
小鵬最早意識到“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重要性,第一個選擇自建工廠。
2017年,小鵬與廣東政府簽訂合約,在肇慶拿了3000畝地建廠。
蔚來直到現在都是由代工廠江淮汽車生產;理想擴產步調則跟在小鵬之后,去年才計劃擴產,將在2023年正式投產。
而目前小鵬肇慶工廠年產20萬輛,足以滿足去年9.8萬的年銷量。在產能提升后,小鵬去年也與海馬汽車“分手”。
前期擴產力度大,小鵬將在今年迎來產能大爆發。
小鵬的廣州工廠和武漢工廠預計在今年內投產。去年11月,創始人何小鵬透露,小鵬汽車自有肇慶工廠,加上在建的廣州和武漢工廠的總設計產能達40萬輛,通過“雙班生產”,小鵬汽車將能支持60萬輛的年產量。
為何小鵬著急擴產?
“深途”曾引述一名長期關注汽車行業的投資人的話稱,造車本質上不是一門好生意,因為重資產、低毛利。對于財務投資人來說,無論是ROE還是毛利、凈利都很低,稍微費用控制不當就虧損了。但造車的規模效應很強,產值大,稅收高,增加就業,對地方政府的價值比較大。
因此,造車企業往往與地方政府一起合作。譬如,蔚來與合肥之間的佳話。
而小鵬與廣東政府的關系也不弱。
小鵬聯合創始人夏珩曾對“汽車頭條”表示,“廣東省委給予了項目非常大的支持,這讓小鵬汽車落戶肇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動力。”
至于是多大的支持,夏珩曾有保密協議,但隱晦表示地方政府的銀行或產業資金,參與了小鵬汽車的建設資金籌措。
后來,因新能源行業急劇變化,肇慶工廠建設一度陷入爛尾狀態。肇慶高新區以與小鵬合資的模式,向小鵬輸送1億左右的資金。
2020年,小鵬在廣州建造新工廠,獲得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的全資企業廣州凱得的40億元融資。
這并非是地方政府的單方面付出,小鵬需作出承諾。根據財新消息,小鵬與廣州的項目,需產值達標方能享受優惠政策。
廣州項目目前仍未正式投產。至于肇慶工廠,據肇慶日報消息,小鵬汽車高級副總裁肖斌2021年9月曾表示,“今年年初,小鵬汽車承諾要為肇慶貢獻百億產值,至9月底,小鵬已履行承諾。”
2021年,小鵬營收209.88億元,同比增長259.1%,因此其收到的政府補貼大為增加,2021年,小鵬其他收入為2.1億元,較2020年的0.87億提升顯著。
補貼退坡,靠什么消化產能?
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離不開豐厚的財政補貼。
2019年,補貼大比例退坡,行業跌入低谷,“蔚小理”瀕臨破產邊緣。今年6月汽車下鄉政策出臺后,明顯催生二線新勢力銷量大增。
而小鵬得到的國家補貼,比其他兩家要多。
根據工信部公示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清算情況,2020年小鵬的肇慶工廠獲得2.5億補貼,為小鵬代工的海馬汽車獲得1.96億,海馬產量的60%為小鵬汽車。也就是說,這一年小鵬獲得了大約3.6億補貼。
江淮汽車為5.4億,蔚來占江淮汽車產量不到10%,屬于蔚來的部分大約為0.5億。理想汽車直接獲得0.66億補貼。
去年12月,在新一輪補貼退坡的前夕,小鵬還鬧出一場“陰陽合同”,陷入騙補風波。
據江蘇城市臺消息,南京陳先生購買一輛小鵬P7,簽訂合同確定好279650元的總價格,但提車時被要求繳納額外費用。小鵬銷售解釋,陳先生的車加上選裝達到了32萬元,超出國家補貼30萬元的門檻,因此沒將額外金額寫上。
小鵬的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
相比于蔚來43.47萬的平均售價,理想的售價區間為30萬-40萬元,小鵬的價格設置在15萬-40萬區間,大部分車型都滿足在30萬以下。
今年初,新能源補貼繼續退坡,車企馬上進行漲價。而小鵬汽車主動補貼,以彌補被退坡勸退的潛在顧客。
小鵬在財報中說,“減少和取消補貼會對我們的毛利率產生不利影響”,而當下主動補貼會進一步壓縮小鵬的盈利預期。
今年一季度,小鵬凈虧損17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116.2%、環比增加32.1%,毛利率僅為10.4%,同比微增、環比略降。
產量大爆發,賣出更多的車無疑是解決方案,誰來幫忙消化產量?
造車新勢力學習特斯拉,打破4S店模式,自建銷售體系。但與蔚來、理想的直營不同,小鵬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新零售模式,就是直營加上經銷商。
與經銷商合作,需要更多讓利于渠道。但在財報中,察覺不出小鵬讓利的行為。
伴隨著營收增加兩倍多,2021年小鵬的銷售及管理費用只從29.2億元增加到53.1億元,增加不到一倍,銷售及管理費用占營收的比例還從50%降至25.3%。
分析人士擔心小鵬經銷商熱情不足。
直至今年一季度,小鵬仍處于虧損狀態,甚至賣一輛車虧5萬,開一家店虧500萬。而門店開得比小鵬少的理想,則在單車利潤和單店利潤方面已接近盈虧平衡。
過去一年,小鵬的擴店總量和速度比蔚來要弱。據長江證券,2020年蔚來擁有177家門店,小鵬為209家;到2021年,蔚來門店數量擴張至289家,小鵬則擴張至259家。
相比于直營模式,車企依靠經銷商可以解決庫存風險。但小鵬與經銷商合作只是為開設更多的門店,明確指出不壓庫,不設提車任務。
據“汽車產經”消息,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在直營模式下,大家會努力維持手里有1-2個月的訂單量,沒有人會把車生產出來壓在自己手里。”
對小鵬來說,只有兩條路走,要么限制產能,要么要給經銷商讓出利潤空間,承接住產能,但無論怎么做,都避不開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