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國家統計局周一發布的70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7月,新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分別有40個和51個,比上月分別增加2個和3個。樓市在6月暫時性回暖后,再現探底跡象。
分析師表示,整體來看,除了高溫等季節性因素外,7月全國各地涌現的爛尾樓業主停貸風波是導致樓市再次遇冷的主要原因。
“市場擔憂繼續出現爛尾現象,購房者越來越謹慎,特別是二三線城市。”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發給界面新聞的點評中稱。
從城市能級看,一、二、三線城市房價走勢出現分化,經濟發展較好、人口流入更多的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相對更有韌性。
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3%,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由上月上漲0.1%轉為持平;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均下降0.3%,降幅均與上月相同。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指出,市場預期減弱是房價修復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7月以來部分期房項目停工引發業主停貸事件,使得購房者觀望情緒加重,市場預期修復受阻。另一方面,局部地區疫情反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居民消費意愿不足,7月社會融資、信貸增量超預期下降則是印證。
中國人民銀行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6790億元,同比少增4042億元,新增數量創2017年以來同期新低;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561億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191億元。
國家統計局周一發布的數據也指向房地產投資繼續走弱,1-7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9462億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1-6月擴大1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781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1%,降幅比1-6月擴大0.9個百分點。
分析師普遍認為,房地產投資是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拖累項,樓市疲軟的影響已經擴散至其他固定資產投資以及消費領域。
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7%,漲幅較前6個月回落0.4個百分點。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遠低于市場預期的5.0%的增長。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界面新聞表示,消費未能延續6月修復態勢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房地產交付風險抬頭。“此前積壓的購房需求釋放殆盡,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房地產市場仍處于下行通道,影響了相關消費。”他說。
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和房地產直接相關的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同比下降7.8%,降幅較上月擴大2.9個百分點。
由于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最近一段時間,各地房地產政策仍然延續寬松走向。據中原地產統計,7月,總共有超過100個城市發布了穩樓市政策,內容多為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降低首付成數、提供購房補貼等。截止到7月,年內房地產調控已經超過580次,同比上漲接近70%,繼續刷新歷史紀錄。
除以上措施外,分析師指出,房貸利率有望進一步降低。周一,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了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10個基點至2.75%,這是今年以來央行第二次下調這一關鍵政策利率。
隨著MLF利率下調,8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價下調已沒有懸念。因為LPR是在MLF的基礎上加點形成,按照慣例,下周一(8月22日),一年期、五年期LPR報價將同步下調10個基點,有分析師甚至認為,房貸利率的重要參考指標——五年期LPR報價降幅會超過10個基點。
“考慮到近期樓市再度轉冷,房貸市場向貸款方傾斜,我們判斷不排除5年期LPR報價下調幅度超過10個基點的可能性。”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指出,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向穩地產,并且提到要將政策工具箱“用足用好”。可以預計,后續政策出臺力度會明顯加大,放松的方向也會從普惠向定向人群方面發展,尤其是對于改善性需求的支持力度會進一步加大。
在此背景下,他認為,9、10月市場的復蘇仍然值得期待,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會成為市場熱度提升的“核心力量”,帶動市場穩定發展。
張大偉則表示,雖然調控內容越來越寬,政策力度越來越大,但目前看,市場的信心依然沒有完全恢復。“當下樓市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只是房地產問題,更多是對經濟的預期問題,疫情不穩定,市場很難穩定。”他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指出,對于房企來說,資金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但直到目前,資金到位情況改善并不明顯。“后續要注意的一個工作是,如何讓既有寬松的金融政策釋放更大效應,以更好改善房企的資金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