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財經
2020年2月,Schrodinger在美股上市,徹底引爆AI制藥賽道。在其之后上市的Relay Therapeutics等公司也都表現不俗。
很快,熱潮從美股蔓延到了國內。以晶泰科技、英矽智能、冰洲石、百圖生科、望石智慧等為代表的國內AI制藥企業,備受一級市場追捧。
不過,AI制藥能夠走上臺前,只是資本催生的熱潮。因為整個行業,都還在為探索盈利模式而努力。換句話說,誰能成功并無準確答案。
盛極而衰是規律。在整個生物科技泡沫破滅的當下,AI制藥熱潮也逐漸散去,挑戰不斷來襲。
7月份,第一款由AI設計進入臨床的分子DSP-1181,因未達預期而被藥企“拋棄”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8月9日,敲鐘僅僅一年的AbSci公司,宣布出于生計考慮將開始裁員。根據媒體報道,裁員比例約為20%。
如今,AI制藥公司在談詩和遠方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熬過寒冬。
資本催生的全球熱潮
在去年年中,AbSci公司大概不會料到,在一年之后會陷入裁員的地步。
彼時,公司風頭正盛,在2021年7月22日完成IPO壯舉。雖然2020年公司收入不到500萬美金,卻并不妨礙其成為一家市值超過20億美金的獨角獸。
20億美金,僅僅只是開始。上市之后,AbSci公司股價一路往上,并且2021年8月4日距離突破30億美金(最高29.27億美金)僅一步之遙。
這并不讓人意外。正如上文提及,在2020年Schrodinger引爆市場后,AI制藥迎來黃金時代。
原因在于,人們似乎認識到,AI制藥可能是緩解創新焦慮的重要手段。根據目前全球各AI制藥公司的業務來看,基本上覆蓋了新藥研發的各個環節:
大致可分為靶點發現、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篩選、晶型預測、患者招募、優化臨床試驗設計和藥物重定向7大場景。
毫不夸張的說。新藥研發,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AI制藥。想象空間無限,資本自然不會放過。而在美股的帶動下,整個國內AI制藥賽道,也從不溫不火走向大爆發。
2020年,國內AI制藥行業融資額超過27.23億元,融資次數達到12起。而在2019年,融資額數據還僅有2.42億元,再往前的2018年也只有5.41億元。
不過,資本催生的熱潮來的快,去的也快。
開始裁員的AI制藥公司
事后來看,AbSci公司極為幸運,抓住了AI制藥黃金時代的尾聲。去年2月份開始,生物科技公司股價跌跌不休,AI制藥公司也沒能幸免于難。
老大哥Schrodinger首當其沖,股價一度從高點的117美元跌至20.71美元,最高跌幅達82.29%;Relay Therapeutics未能幸免于難,最高跌幅超過80%。
AbSci公司則更加悲壯。從去年上市后高點到今年7月份,其股價最高跌幅達91%;雖然近期股價有所反彈,但跌幅依然達85%。
對于生物科技公司來說,股價越低意味著越危險。畢竟,這意味著融資窗口將會被關閉,裁員是唯一選擇。
根據Fierce Biotech裁員追蹤器,今年6月和7月,美國有16家生物技術公司裁員。在股價不斷下跌之后,AbSci公司顯然也到了這一尷尬的地步。
根據2022年半年報,AbSci公司賬上現金現金為2.06億美金。上半年,其經營性現金流為凈流出4372萬美元。這也意味著,按照上半年節衣縮食的狀態,公司也只能支撐2年。
經過對業務的深思熟慮之后,AbSci公司最終選擇了裁員。
2022年8月9日,公司CEO Sean McClain在官網發布了裁員公告表示,過去幾個月的宏觀經濟狀況,促使公司砍掉不必要的業務,把重點放在未來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業務上。
雖然公司并未披露具體裁員人數,但《俄勒岡人報》報道稱,裁員總數約為40人,大約占公司總員工數量的20%。
尚未找到盈利模式之困
實際上,股價下跌只是造成AbSci公司裁員的表面誘因,難以創收才是核心原因。
成立至今,AbSci公司年收入從未超過500萬美金。今年上半年,其收入端依然未見起色,僅182萬美金。這樣的背景下,裁員過冬必然成了唯一選擇。
說白了,AbSci公司也在面臨所有AI制藥公司面臨的難題:盈利模式沒有跑通。
去年上市當天,CEO Sean McClain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公司可能會轉型成一家生物技術公司,搭建從靶點篩選到臨床藥物的完整研發管線。
也就是說,作為一名AI制藥玩家,AbSci公司的愿望是成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但截至目前,AbSci公司尚未有進入臨床階段的管線,創新藥收入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而公司雖然與默克、 Xyphos Biotechnology和 EQRx等公司有合作開發協議,但也并沒有帶來多少收入。
這也不讓人意外,因為AI制藥服務雖然火熱,但并不值錢。本質上,AI制藥帶來的只是一種提高成功概率的可能性。至于是否真實可行,還需要后續的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一系列研究去驗證。
從臨床到上市過程中,藥物研發失敗的概率不亞于藥物的發現過程。根據AI制藥公司AbCellera招股書,只有10%的藥物,能從臨床走到上市階段。而AI制藥能否避免創新藥研發九死一生的窘境至今還沒有答案。
正如上文所說,第一款由AI設計進入臨床的分子DSP-1181臨床折戟,更是增加了市場的悲觀情緒。這種情況下,想讓藥企為虛無縹緲的服務付出高價自然很難。
蛻變為生物科技公司為時尚早,服務又不值錢,AbSci等AI制藥公司很難在短期達到“開源”效果,節流是唯一選擇。
若資本市場依然難以回暖,還會有更多的AI制藥公司,需要考慮生存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