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凌Reborn
01
這幾年,在產品經理圈有個話題,大學生人群到底是否需要一個專屬社區產品?
這個話題的最大爭議點,在我看來,那就是面對3000萬的垂類人群,毫無疑問需要一個專屬的社區產品,但實際上在近十年,人人網后的時代里,出現過前赴后繼的這類產品,無論是獲得不錯融資的,還是互聯網大廠主導的,均折戟沉沙,那么真的還需要嘛?
在1995年之前,國內的校園網以工具性為主,如發布通知、查詢成績及選課等等。
在1995年的8月,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成立,隨后北大的一塌糊涂、復旦的日月年華,相繼出現,校園BBS成為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功能上涵蓋了灌水、交友、實習招聘等等,尤其是社交屬性上,迎來突破。
在此十年之后,不少高校的bbs相繼出圈,而在2005年,教育部對校園網進行規范管理,絕大部分高校的官方bbs都變為內網訪問,跨校交友由此阻斷。同年12月,校內網誕生,承接大學生在原有BBS論壇上的需求,抓住一波增長機會點。
2009年,校內網更名為人人網,并于2011年5月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上市當天市值達到74.82億美金,超越搜狐、網易、攜程、新浪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僅次于百度,并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市值第三的公司(僅次于騰訊和百度)。
人人網在上市后,業務多元化發展,一度迎來爆發,成為年輕人的網絡社區,但在脫離專屬大學生群體后,隨著微博、微信的崛起,人人網發展空間大幅壓縮。2015年人人網退市,2018年以6000萬美金的價格把全部資產出售予北京多牛互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一個時代迎來終結。
其實在人人網徹底結束之前,14、15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就出現了一大批校園類app,其中以超級課程表最為代表,這批產品享受著人人網上市的紅利,結合雙創政策的出臺,獲得較大規模的融資。
后續在19、20年,字節跳動曾一度大張旗鼓的推出多閃、飛聊等產品切入大學生人群,但后續均項目告吹。同期京東數科,推出的梨渦app,更耗資數億投入,在2021年初徹底解散,其中盛極一時的少東家團隊令人惋惜。
02
大學生人群,如今以00后為主要群體,但需求其實相比20多年前,基本一致,可歸納為:社交需求、學習需求、就業需求、娛樂需求、購物需求、旅游需求等,而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務均是剛需。
縱觀近十年出現的校園類社區(社交)產品,基本為三類:
1.以工具進行切入。
如筆者參與運營的超級課程表,雖一度獲得300萬的月活用戶,如今也是一家不錯的校園整合營銷公司,但難以解決用戶的粘性問題,使用頻次高,但停留時間短,這最終難以形成理想狀態下的活躍社區。
還有不少,通過toB合作做智慧校園的公司,推出的app也均會面臨此類問題,擁有剛需的工具,保證了一定的活躍,但最終變現難度較大,由于用戶心智的固化,很難實現社交化。
2.以資訊進行切入。
如通過疫情防控、校園招聘等,通過信息聚集用戶,這類產品同樣有穩定的活躍,但實際往其他業務的轉化效果較差。而如果是以豐富的校園資訊切入,相反由于內容混亂,學生的感官不強,除非能夠做到一校一策的精細化運營。
并且不可否認的為,在半封閉的場景里,學生確實有接受信息的需求點。
3.純社交類產品。
通過更偏向于00后的體驗,以及互動創意,專屬大學生的社交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站住腳,但由于微信、QQ的關系鏈沉淀,這類純社交產品,在交友完成后,遭遇巨大挑戰,一旦成為熟人社交后,大多用戶會脫離原有產品。
而一款社區產品,想要滲透到足夠量級的大學生用戶,遭遇的難度顯然還不止以上這些。
03
在筆者看來,近十年未出現規?;拇髮W生社區產品,最核心的原因,還是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大學生人群看似規模龐大,但迭代速度非???,如我長期使用的校園大使體系,基本每半年就有一波大的人員更新,不斷的拉新、維護,運營投入較大,對運營人員也是不小的考驗。
并且國內的高校,本身就具備半封閉的屬性,看似非常好的校企合作路徑,其實BD成本特別高,而企業和高校之間所謂的協議,也并未有太大的約束效果,隨著校領導班子的變動,許多投入將推翻重來。
此外,我從2020年,在貝殼找房學習鏈家的樓盤管理體系,提出的一校一策精耕,看似美好且正確,但實際的落地難度非常大,如果真的落實,運營成本再次拉升。
尤其是社區屬性的產品,需要在單個學校內有足夠的密度才能產生網絡效應,流量和內容兩者缺一不可,一個創業團隊,可以在一個學校、十個學校跑出不錯的模型,但極難在全國大規模進行復制。
在運營成本之外,對應的則是社區產品的商業化,廣告普遍為核心營收,但這又需要有足夠的流量進行支撐,流量無法匯聚規模,廣告收入難以進入,最終運營投入出現入不敷出的惡性循環。
并且社區產品,在大學生言論風險上,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尺度難以把握,而一款帶有社交屬性的產品,單純依托微信體系,無疑也難以做大。
04
最后我還是正面回答下,本文一開始的問題,大學生人群是否需要專屬的社區產品?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3000萬規模的群體,對應的專屬社區,毫無疑問的應當存在。
而在商業化方面,僅僅筆者工作過的美團、智聯招聘、貝殼找房、京東等公司,在我工作期間,均未找到有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標準化、垂直化的投放渠道。
在2022年,校園營銷的有效途徑,還是傳單、海報等線下媒介,這與20多年前俞老師在北大貼英語培訓的廣告又有何區別?不過是延伸出了桌貼、框架、燈箱等種種形式。
而這幾年線上所謂的“高校表白墻”在極度非標的情況下,仍拿到不少投放,只能說明對于品牌主而言,真的無處可投放了。
相比之下,校園公眾號、社群、KOL在批量刷數據后,還不如“高校表白墻”的效用更為真實,但讓人無奈的是,這類的校園墻號也在遭遇成批量的建立,流量效果下跌明顯。
因此,當下用戶需求和商業化價值,其實均不缺少,只是缺少破局產品,非常期待在人人網的十年之后,再次出現一款大學生專屬的社區產品。
這款產品,筆者構想應該極度的簡潔與克制,如此才可能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