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對論 陳選濱
歷經半年的沉寂,AI領域終于迎來了一個新高潮——又一家AI企業走向IPO,這次的主角是來自蘇州的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型企業思必馳。
日前,思必馳于上交所科創板提交的IPO申請獲受理,正式進入上市進程。作為一家成立了15年的企業,思必馳是中國較早一批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服務商。
但是,即便如此,思必馳依舊未能擺脫AI企業持續虧損的問題,在過去三年內,其分別虧損了2.51億元、1.80億元、2.98億元,總計超過7億元,且整體毛利率還面臨著逐年下滑的趨勢,分別為72.17%、69.74%、58.15%,賺錢這件事情始終困擾著這位AI老將。
在思必馳的故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理想化標簽,歸國創業、技術驅動、全棧布局、云+芯等等。由此來說,這是一家非常典型的AI企業,而從他的身上所能看到的,或許也是更多中國AI企業正在面臨的問題。
浪漫的開始:始于劍橋,成于蘇州
思必馳的故事有一個浪漫的開始。
2006年,思必馳的兩位創始人高始興和俞凱正在劍橋大學求學,兩人恰好都住在休斯頓學院,時常一起燒烤、打乒乓球,成為彼此在異國他鄉難得的好友。
那個時候,劍橋大學的創業氣氛非常濃郁,很多科技企業從這里走出實驗室,走向世界。高始興和俞凱見此心中澎湃,隨即一合計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兩人在2017年成立了AI Speech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思必馳。
公司早期的創業方向非常明確,主要是通過語音技術用人機對話的形式教外國人學漢語。在當時,語音市場還是一個相對空白的商業領域,在國內也就科大訊飛一家企業做得較為出色。
高始興創過業,做過團委工作,也在東軟軟件待過,主要負責市場運營,而俞凱當時在劍橋大學攻讀語音識別方向的博士,是這一領域的大牛,主要負責技術研發。兩人分工明確,再加上同為劍橋校友,曾在英國國家標準局任職的林遠東等人,組成了思必馳早期的創始團隊。人員雖然少了些,但是每個人的能力都不錯,小小的團隊把公司撐了起來。
公司剛起步不久,一個重大的轉折機遇隨即到來。彼時,蘇州工業園招商團隊來到劍橋大學招才引智,高始興作為資深創業者,很快就嗅到了不一般的機會。
通過雙方洽談,高始興對蘇州的營商環境以及市場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加上公司幾人本來就有著科技報國的想法,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公司發展走向的重大決定——帶隊歸國創業。
2008年,思必馳落戶蘇州工業區。面對全新的市場,又是自己的祖國,高始興滿腔熱血投入到創業中。初期,公司沒有錢買語音數據,他就跑到中小學、咖啡廳、圖書館等等外國人比較多的地方,一個個求人幫忙錄音采集數據。
作為國內早期的一批人工智能創業者,高始興用著最笨的方法編織著前沿科技的搖籃。在隨后的日子里,思必馳的業務越做越大,開始從對外漢語轉向了更大應用市場的英語教育領域。
緊接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大潮來臨,語音技術成為應用市場的“香餑餑”。高始興再度嗅到了市場的機遇,又一次帶臨公司進入全新的轉型,瞄準智能終端開拓物聯網業務。
彼時,國內的資本市場正開始關注物聯網領域,思必馳的轉型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投融資機構的注意。2012年初,思必馳拿到上千萬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聯想之星、荷塘創投。隨后,思必馳更是成為了資本追逐的寵兒,阿里巴巴、富士康、聯發科、美的集團、深創投等知名企業和資本都相繼押注在這一家AI企業身上。
資本熱捧、風口盛行、團隊驚艷、技術扎實......在思必馳的身上,無不洋溢著AI行業蓬勃發展的活力。但,即便有著這樣的優渥條件,國內的AI企業依舊還是深陷在持續性虧損的泥潭里,很難在商業化進程上邁得開腳。
深陷理想主義的泥潭
科技報國,是高始興等人的一份強烈羈絆。這樣的羈絆最終促使他們把思必馳帶回了國內,落戶在蘇州,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思必馳的發展。
在思必馳的身上,有著一股非常執拗的理想主義。
一、不惜代價的高研發投入。
思必馳在研發投入上是業內數一數二特別“舍得”的企業。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期間,思必馳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99億元、2.04億元、2.87億元,占當期營收比例分別為173.35%、86.26%、93.25%,累計研發投入占比為104.69%。
目前,在研發費用率上,業內的平均水平為67.12%,而思必馳則達到83.85%。可以說,作為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思必馳把營收的絕大部分錢都投入到了技術研發中,很是豁得出去。
這樣的高研發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優質人才的加入。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思必馳團隊981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達到73.40%,大多來自國內外知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尖端人才,碩博人員占比超過25%。
二、理想且任性的業務布局。
思必馳最早是做口語教育的,這也是其做的最成熟的一個業務。但是,在2014年,高始興為了專注于物聯網領域,直接把口語教育事業部給剝離了,另外成立了馳聲信息科技(后來賣給了網龍網絡),一頭扎在全新的物聯網業務。
在物聯網領域,思必馳又接二連三挑著最硬的骨頭來啃。早前,思必馳因為擔心數據安全和技術機密泄露等問題,始終無法和芯片企業建立起緊密的合作,所以就在2018年成立了深聰半導體,直接自己下場做芯片,燒錢無休止。
根據招股書披露,為了提升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能力,思必馳還在2017年收購了樂駕科技和蘇州蘿卜,并在隨后一年內整合了兩家公司。
由此來說,思必馳的戰略布局理想而又任性——為了專注于物聯網領域,把賺錢的業務砍掉,又不斷去開拓燒錢的業務,思必馳踩著風口,但又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一個又一個產業難題。
在某種理想主義的導向下,思必馳一直未能平衡好賺錢與花錢這兩件事,不是大把地撒錢投研發,就是在邊界開拓上燒錢不止。作為一家企業,這樣的行為讓投資機構很是不爽,目前阿里巴巴、聯想之星等都在轉讓思必馳的部分股份,似乎對于這家遲遲不賺錢的企業少了些耐心。
而這樣的情況也使得思必馳不得不盡快完成上市,向二級市場尋求融資來繼續支撐企業的未來發展。
思必馳的現實困境
擺在高始興和思必馳面前的是一個現實的市場。
一、賺著辛苦錢。
自2019年以來,思必馳的主營業務毛利率連年下滑,分別為72.17%、69.74%、58.15%,對比行業58.10%的平均值來說,只是微微高了一點點。
具體來看業務情況,就知道思必馳賺的每一分錢都不太容易。目前,思必馳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模塊。賺錢最多的是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2021年營收1.01億元,占比33.0%;其次為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的技術授權服務,2021年營收0.74億元,占比23.98%,再次為該模塊的定制開發服務,2021年營收0.68億元,占比21.96%;最后為智能人機交互軟件產品,2021年營收0.65億元,占比21.06%。
再對比毛利率來看,其中作為主要賺錢來源的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的毛利率僅為19.12%,且仍處于下滑趨勢,很是無奈——營收主引擎提不起速,思必馳的商業化進程遲遲與同行拉不開差距。
二、硬件生產外包的風險。
思必馳想要開發智能終端的硬件產品,有相應的技術,卻沒有自己的生產線。根據招股書披露,針對此類業務,思必馳主要采用ODM/OEM模式進行生產,也就是大眾所熟知的貼牌生產模式。
這樣的模式在有效降低公司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帶有品控管理難、不利于開拓C端市場的弊端。長期以往,思必馳的硬件產品或許很難在進一步打開市場局面,只能淪為第二、三梯隊的替代產品,無法建立起與尖端技術相匹配的市場優勢和知名度。
三、紛雜且多變的業內競爭。
物聯網是一個廣泛的領域,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思必馳四面開拓,同時也面臨著四面競爭的態勢。就同行對比來說,科大訊飛2019-2021年營收分別為100.79億元、130.25億元和 183.14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19億元、13.64億元和 15.56億元,實力強勁,雄踞語音市場。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芯片等前沿領域,更是站著谷歌、百度、英偉達、阿里云等巨頭玩家,憑借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不斷擠壓垂直玩家的市場份額和商業空間,能留給思必馳的增長空間大多只能從技術創新方向突破,在商業模式的競爭上舉步維艱。
結語
思必馳演繹了AI企業特有的前半生,浪漫而又現實——創立于國外,而后歸國再創業,業務蒸蒸日上之時孤注一擲,踩著風口走上物聯網的舞臺,受到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緊接著四面開拓,卻遲遲沒有得到該有的反饋,在持續虧損的困境里繼續求生。
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這都是當下AI企業創業的一個經典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