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發行難,持營更難!對于中銀基金來說,近一個月來,公司先后在主動權益、ETF兩個賽道失意。
7月25日,中銀睿豐回報發布清算報告,清算原因是規模過小,清算報告顯示,截至6月17日,該基金A/C份額合計資產僅有112萬元。
Wind數據顯示,該基金成立于2021年7月8日,至6月17日回報率為-3.61%。基金首發時A份額規模為1.72億元,C份額為0.5億元。截至2021年底,A份額機構持有比例為99.32%,C份額機構持有比例則為99.8%。
基金成立不足一年便清盤,這和機構的大規模贖回有關。今年一季度末,A份額被贖回了1.46億份。
除了權益類產品受挫,ETF領域也遭遇困難。7月22日,中銀中證800ETF宣布終止合同并進行財產清算。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規模為0.37億元。
受此影響,8月5日,中銀中證800ETF的場外聯接基金宣布暫停申購、贖回、轉換等業務,并暫停估值。
公開資料顯示,中銀中證800ETF成立于2020年7月16日,首發規模為3.78億元。截至7月22日清算時成立剛滿一年,期間回報率為-11.02%。不同于中銀睿豐,這只ETF是被個人持有者拋棄了。季報數據顯示,隨著基金份額從3.78億份大縮水至0.45億份,個人持有者占比從91.3%減少至24.81%。
成立一年時間,先后失掉兩子,中銀基金為何會陷入如此境地?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中銀基金成立于2004年8月,中國銀行和英國貝萊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其股東,分別持股83.5%和16.5%。
雖背靠大行,但近三年行業突飛猛進之時,中銀基金發展卻裹足不前。Wind數據顯示,2018年,中銀基金公募規模首破4000億元大關,同業排名11/131。高點過后,公司卻逆勢后退,2019年和2020年,公司基金資產規模不斷縮水至3818.47億元和3571.95億元,行業排名也倒退至12/141和21/144。
截至最新,中銀基金在管規模為4039.6億元,其中非貨幣型基金2702.99億元。具體來看,股票型基金規模50.01億元,混合型基金372.92億元,債券型基金2270.89億元。
截止二季度末,中銀基金旗下共有237只公募產品(A/C份額分開計算),其中62只基金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規模最大的一只權益類基金——中銀主題策略A,截止二季度末規模僅為9.18億元。
這和中銀基金一直以來重固收、輕權益的投資風格有關。
從人才流動來看,隨著2019年公募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代,中銀基金的基金經理隊伍也在加速流動。Wind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公司每年離職的基金經理分別為1、3、4、2位,同期每年新任職的基金經理則為6、4、7、4位。
2020年2月,原中銀基金投研核心人物陳軍離任,同年6月1日,陳軍出任東吳基金常務副總經理。公開資料顯示,陳軍2004年就加入了中銀基金,離任前為中銀基金副總裁。此前,另一位基金經理鄔煒在2019年9月就跳槽至東吳基金。
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中銀基金每年的凈利潤分別為8.7億元、10.54億元、10.26億元。
2021年11月6日,中銀基金發布關于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公告稱,李道濱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一職。這距離其2012年8月6日正式出任該職務的時間已超過九年之久。
作為當時中銀基金通過市場化招聘的高管,李道濱的到任曾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李道濱曾被稱為 “最會賣基金的人”。李道斌的離任后,總經理一職暫由董事長章硯接任。2021年12月31日起,原副執行總裁張家文出任執行總裁。
就目前整體情況看,中銀基金跟同期成立的銀行系基金公司相比,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已處于落后狀態。在鼓勵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的當下,中銀基金如何迎頭趕上,將是李道濱的繼任者面臨的首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