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英才雜志 劉超然
雖然A股整體市場偏弱,但確定較強的新能源板塊卻依然在“天上飛”,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到各路光伏電池技術,再到智慧能源板塊。
6月剛有一家智慧能源企業通過與瑞思教育(REDU.US)簽署合并協議的并購方式(類似借殼)登錄納斯達克,能鏈智電(NAAS.O)被稱為“國內充電服務第一股”。但是二級市場似乎對能鏈的反映并不強烈,6月13日交易當天大跌超50%,后股價進入縮量橫盤,股價維持在6元/股附近。
什么是智慧能源?
除了能鏈智電上市,國內也有一家名叫特來電的企業正在摩拳擦掌的沖擊上市,其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特銳德(300001.SZ),但作為電動車產業鏈下游的充電樁龍頭,公司二級市場股價并沒有上游一樣理想,近期股價也是回調跌破20元/股,總市值不足200億,相對于巔峰時的430億市值已經腰斬。
特來電是由特銳德于2014年創辦,其創始人的藍圖是:“不做充電,更不是在建樁,而是以充電樁為連接點在織一張網。通過一個大系統賣電、大平臺賣車、大合作租車、大數據修車、大支付金融、大客戶電商,形成的是一個基于汽車充電的生態系統,一個互聯網的生態公司,目標是要成為引領把充電網、車聯網和互聯網形成一個叫做新能源汽車新的‘三網融合’的新能源互聯網。”
從戰略來看,特來電有向智慧能源發展的意思,但就目前來看,公司實際上主營業務就是電動汽車充電樁的研發、建設和運營業務,而“智慧”就是與手機移動端互聯。然而包括能鏈智電在內,兩家企業切入的電動車僅僅是智慧能源中下游子行業中的一個終端應用場景,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在下游終端能源的生產、儲運、管理等基本都掌握在國資手中。
資料顯示,智慧能源的架構主體包括數字化基礎設施層、平臺層、應用層,若以特來電的構想來解釋,其實分別就是充電樁、特來電目前在搭建的平臺公司、終端電動車。而總體架構是基于智能云、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平臺以及AI中臺、知識中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等,借助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最終賦能于下游能源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目前來看,智慧能源是伴隨智慧城市而生,作用是平衡能源供需調峰、緩解能源和資源短缺,并利用智能化技術,在低碳、零碳的同時可以使得能源利用率達到最大化。
智慧能源板塊二級市場盤點
由于智慧能源板塊與智能電網概念類似,而且特銳德的核心板塊屬于輸變電設備,因此筆者統計了智能電網概念的上市公司標的,其中剔除了虧損企業。
首先是申萬二級電網設備,其中包括輸變電設備、配電設備電網自動化設備等,這些屬于智慧能源的基礎設施。從下表來看,該行業作為智慧能源的底層基礎,整體的平均PE(TTM)為62倍,根據申萬二級行業124個行業的PE(TTM)對比,這一估值處于前10%的水平。行業中已經出現兩家千億級別的企業國電南瑞(600406.SH)和特變電工(600089.SH),緊隨其后的是正泰電器(601877.SH)。而從資產角度來看,行業還是偏向于輕資產,固定資產比例在30%以上的僅3家,且均不超過35%。
申萬二級行業:電網設備
其次就是其他設備,這里將智慧能源其他周邊設備都放在一起來看,整體的平均PE(TTM)為109倍,同樣根據申萬二級行業124個行業的PE(TTM)對比,這一估值處于前4%的水平,明顯可見拉動整體估值的原因在于光伏逆變器,固德威(688390.SH)和上能電氣(300827.SZ)的市盈率在200倍以上,還有就是最近被牛散舉牌的寶馨科技(002514.SH)市盈率達到恐怖的534倍,若剔除異常值后,平均市盈率在56倍左右,仍然排在前8%;而且目前半數以上的公司市值在百億以下;從資產角度來看,整體偏向于輕資產,固定資產比例在30%以上的僅有寶馨科技一家達到了39.83%,但也不是標準的重資產。
再者是智慧能源、智能電網的技術端,如智能芯片、數據中心、軟件開發、工業互聯網等;該領域的市盈率平均在84倍左右,即使剔除異常值,也在63倍左右,處于申萬二級124個行業中的前6%;市值方面,有半數的企業市值為超過百億,80%以上企業市值不超過200億;資產端,仍然以輕資產為主,僅有電科院(300215.SZ)的固定資產比例超過50%,屬于標準的重資產。
最后是發電端,即智慧能源的核心應用場景,該板塊的平均市盈率為42倍左右,處于申萬二級全行業的前24%,相比前幾個板塊估值明顯靠后,且固定資產比率全部超過40%,該板塊更偏向于重資產。
總結來看,無論是智能電網還是智慧能源,目前都處于相對估值的高位,主要也是由于新能源板塊的持續高景氣帶動所致,而且除了終端應用會偏向重資產,其他中上游企業都以輕資產為主。
其實資產模式對于該板塊的企業來講相當重要,特來電就吃過這樣的虧。
公司進入充電樁行業后,與其他充電樁企業一樣燒錢“跑馬圈地”。由于高速公路充電設施被國企壟斷,城市成為了戰略重點。特來電為了獲取先發優勢,對充電網絡進行全面布局,其因為自產自投、自建自營的重資產發展模式,在充電站的建設和軟硬件技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雖然市場份額達到了國內第一,但代價就是入不敷出、持續虧損,近三年虧損超5億。
本身電樁行業利潤就不高,毛利率僅20%左右,導致特來電現金流壓力大,為盤活資產,后面也是逐漸從重資產模式轉向輕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