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樂財經
最新消息,Billboard宣布正式進入中國運營。
Billboard是誰?為什么它宣布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能牽動行業和億萬樂迷的神經?
這一份誕生于1894年一家小酒館的廣告刊物,是如何一路成長到今天,成為全球最權威最具有持久影響力的音樂行業服務平臺?從刊物、榜單到線下品牌活動,Billboard在長達128年的發展歷史中,它也紀錄了全球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變遷。
現代音樂產業真正的起跑線大致是在1888年,愛迪生發明了歷史上第一臺錄音機。在那之前,音樂產業的規模很小,主要集中在線下演奏和爆款樂譜的出版銷售。
錄音唱片的優勢在于把母盤制作好以后可以不斷地拷貝,具有規模化商業應用效應。音樂第一次和可口可樂一樣,有了實體可規模化銷售的產品,音樂也才真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消費品的一部分。
1894年11月,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家小酒館里誕生了一份印刷小刊物,威廉.H.唐納德森(William H.Donaldson)和詹姆士.F.亨寧漢(James F. Henningham)酒后興起決定創辦一個刊物。《Billboard Advertising》應運而生,主要內容是報道該州內的大小事件、狂歡活動和娛樂演出。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一份刊登活動廣告的地方小周報,會如此緊密地與音樂產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并在歷經百年之后發展成為全球音樂產業的“風向標”。
音樂產業數次更新換代,在這篇文章里,我想從一個媒體觀察者的視角,去剖析究竟是什么機制在Billboard進化進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又是什么因果鏈讓這家誕生在小酒館的廣告刊物一路成長為今天的Billboard?
穩坐全球流行音樂產業第一權威內容服務平臺
我去查詢了當下最新版本的Billboard簡介,眾所周知,觀察一家上百年老牌企業,要去一家公司自己會如何定義的“里程碑事件”?
1897年,《Billboard Advertising》正式更名為《Billboard》;1940年,“Chart Line”誕生;1944年,“Music Box Machine”Charts for jukebox records發布;1948年,公司搬到了紐約;1958年,“Hot 100”歌曲榜單面世;1967年,“Billboard 200”專輯榜單面世;2020年,媒體公司PMC收購了Billboard。
迄今,Billboard已經從紙媒發展成為集合了“社交&數字化”、“印刷媒體”和“活動”的綜合性媒體公司。在內容形式方面,社交(全網賬號吸引4200萬粉絲)、視頻(月觀看量8100萬次)、官網(全球近2000萬月瀏覽量)、播客(2019年150萬聽眾)和新聞信(超40萬訂閱者)等都是當下Billboard輸出原創內容的載體。
而在線下品牌活動方面,Billboard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淀了一批IP,包括Billboard Music Awards、Billboard Live Music Summit和Billboard Women In Music等。光是2020年,Billboard就舉辦了13次品牌活動,貫穿全年。
(圖注:引用自Billboard紀念125周年專刊)
以音樂行業“年度女性”這一IP為例,2019年Billbaord年度女性獲獎者為Billie Eilish ,Billie也成為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此獎的歷屆獲獎者還包括Ariana Grande,Selena Gomez,Madonna,Lady Gaga和Taylor Swift。
再到Billboard Music Award(美國公告牌頒獎禮),這一IP創立于1989年,2007年至2010年曾短暫取消,2011年恢復舉辦。與格萊美不同,Billboard的獲獎依據并非取決于記者或音樂人,而是全部來自純數據。
例如,2015年,Taylor Swift大出風頭,不僅獲得了年度最佳藝人、最佳女歌手等大獎,在數據維度上,Swift還獲得了“Billboard 200最佳專輯”(《1989》),“Billboard專輯榜最佳藝人”,“Hot 100單曲榜最佳藝人”,“數字下載單曲最佳藝人”和“最佳網絡流量視頻單曲”等獎項。
顯然,從圖文、音頻、視頻、多媒體,Billboard適應社交媒體時代,扎根于流行音樂產業,全方位覆蓋產業板塊,釋放權威性與影響力。
數據榜單:B端+C端,流行風向標
1913年,Billboard開始盤點“上周最暢銷歌曲Top 10”,從這時起雜志才具備了排行榜功能的雛形。1940年,“Chart Line”誕生,但直到1946年,風靡一個時代的自動唱片點唱機才被制造出來。
1958 年 8 月 4 日,Billboard Hot 100(公告牌單曲排行榜)面世,1963 年 8 月 17 日,Billboard 200(公告牌專輯排行榜)面世。這是實體唱片的時代,統計數據包括了專輯、電臺和線下的點唱機等渠道數據。
(圖注:早期Billboard Hot 100榜單)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Billboard與尼爾森音樂(Nielsen Music)合作,采用電子追蹤的方法記錄數據,尤其是規范了電臺數據的統計,有效地規避了過去實體唱片銷售和電臺播放數據的暗箱操作問題。
2005年,iTunes的數字商店拯救了被困在免費Mp3盜版時代里的音樂產業,但很快到了2007年,流媒體平臺出現,2013年,Spotify誕生,音樂行業告別數字音樂商店,正式進入流媒體時代。
數字音樂在重塑音樂產業的同時,Billboard也順勢而為,逐漸將數字下載、歌單、單曲的流媒體播放數據換算并入專輯銷量。目前,Billboard全球擁有四大知名榜單IP,包括HOT100、Billboard 200、Global 200和Artist 100,所有的數據支持來自MRC Data,也就是前尼爾森音樂。
研究Billboard榜單的案例,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Billboard為了數據的客觀性和順應時代的發展,在非常多維度的細節上真正做到了精細化運營。
例如,為了遏制數據造假,Billboard發布新榜單數據規定。在捆綁銷售時,實體專輯銷量將不再算進數字銷量之內。另外在演唱會+周邊銷售中,如專輯屬于捆綁銷售,也不會算在榜單成績中,除非用戶主動選擇購買時加入專輯,成績才會算在銷量中。
從臺前到幕后,Billboard還在不斷推出新的榜單。2019年6月,Billboard宣布音樂產業的“幕后玩家”們也將浮出水面,參與榜單排名,熱門詞曲作者(Top Songwriters)和熱門制作人(Top Producers)的相關共10個榜單正式亮相,每周更新。
除了Billboard 200和Billboard Hot 100這兩大全球最權威和和最知名的音樂榜單,Billboard還有名目繁多的子榜單,涵蓋了不同曲風、區域、語種,主榜單和上百個子榜單組合在一起,各種各樣的排行榜提高了Billboard在全球音樂行業的滲透率。
可以看到,從最早的線下音樂商店銷售實體專輯,到線上銷售數字單曲,從臺前到幕后從業者,Billboard榜單一直在自我迭代,以求最大程度還原當下大眾消費音樂的熱度真相,以最客觀公正的維度去實時評估、紀錄反映甚至提前預測樂壇的變化。
此外,Billboard還提供面向B端行業的數據服務產品以及面向媒體和公眾定期發布數據報告,持續發揮影響力。(回顧:搖滾樂復興,MRC年度報告還透露了哪些消費數據?)
音樂產業的“圖書館”,穿越歷史周期
翻開Billboard紀念125周年專刊,排行榜團隊制作的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排名引起了我的關注。
Billboard使用一個公式,混合考量了 Billboard Hot 100(歌曲排行榜)和 Billboard 200(專輯排行榜)自出版第一期以來榜單上所有的音樂人名單,并根據某些時期的權重不同,以確保在所有時代中盡可能地具有相同的代表性,最終評選出一份Top125音樂人的榜單。
在125年歷史中,Top十大的音樂人排名分別為:披頭士第一、滾石第二、艾爾頓·約翰第三、瑪麗亞·凱莉第四、麥當娜第五、Barbra Streisand第六、邁克爾.杰克遜第七、泰勒.斯威夫特第八、Stevie Wonder第九、搖滾樂隊Chicaqo排名第十。
(圖注:Billboard紀念125周年專刊)
這是一個真正具有產業標志性歷史意義的榜單,而瀏覽排名前125位的音樂人所取得的成就,翻閱Billboard媒體內容庫里當年的海量文章,也證明 Billboard在漫長歲月中積累的優質內容資產,已經紀錄流行音樂本身發展的歷史。
2015年,投資銀行家Todd Boehly從其原持有者古根海姆手中買下了Billboard、《好萊塢報道(THR)》、《廣告周刊(Adweek)》、Mediabistro、克里奧廣告獎(the Clio Awards)以及金球獎的背后制作公司Dick Clark Productions等。
這一次收購完成后,Billboard和《好萊塢報道》合并成立了Billboard-好萊塢報道媒體集團,Valence Media成為Billboard的母公司。
2020年,尼爾森音樂公司被Valence Media收購,成為該公司新成立的MRC數據部門的支柱部門。這一次收購,也意味著分開十年后,尼爾森與杰出的Billboard榜單終于重新結合在了一起。MRC Data成立于2019年,是MRC在收購知名音樂數據分析機構尼爾森音樂公司之后更名所創辦。
Billboard-好萊塢報道媒體集團、MRC電影公司、MRC電視公司和MRC非虛構公司等共同組成了MRC。也是在同一年,擁有《滾石》《名利場》《羅博報告》等全球知名媒體的出版公司PMC出手合并了MRC,Billboard也就此被并入到PMC集團。
合并后,PMC在全球娛樂市場的話語權大大提升,雙方內容資源整合后的商業競爭力也大幅提升。
PMC成立于2004年,創始人是卡車租賃公司Penske Corp.汽車、卡車和賽車財富的繼承人杰伊·彭斯克(Jay Penske)。此后,PMC發展成為了一個專注于音樂、娛樂和電影行業的出版物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PMC還收購了因新冠疫情陷入財務困境的全球最大的音樂科技盛會SXSW(西南偏南)50%的股權。
無論如何,在幾經易主中,Billboard憑借長達128年的積累,無論是編輯部還是榜單團隊,其獨立、客觀、公正的精神理念得以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一代又一代內容人的努力傳承下去,成為全世界為數不多能夠穿越歷史周期、抵擋時代變遷的“優質內容標的”。
而令人稱道的是,與音樂產業一樣,即便在2000年后的頭十年紙媒遭遇數字化的生存挑戰,Billboard也從未困守舊日榮光,而是在堅守精英把關人行業標準的同時,也吐故納新,積極擁抱社交媒體,與自媒體展開競爭,順應時代的發展。
期待成為華語樂壇的“金耳朵”
如今,Billboard官方宣布進入中國市場,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雖然華語樂壇始終在往產業繁榮的方向發展,但新歌內容實在太多了,即便是從業者也根本聽不過來,尤其是大批量重復迎合市場的新歌出現在大眾的耳朵里,大家出現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與此同時,大量本應被大眾消費的優質歌曲卻在發行后就躺在了平臺龐大的曲庫里沉睡。
新聞資料顯示,Billboard宣布在中國成立了“音樂私藏家”,已邀請DC大叔、呆若木一、谷粟、侯志堅、倪涵文、湯佩弦、王擊凡、TIA袁婭維、張簡君偉、鄭楠、鄒小櫻(此處按姓氏字母排序)等11位資深音樂人、樂評人加入,組成樂壇的首批“金耳朵”,為華語樂迷帶來兼具專業品質與個人特色的私藏音樂推薦。
此外,Billboard 還會打造一系列重磅內容,包括圍繞頂級中國音樂人策劃的封面故事欄目,以及一系列擁有高端審美與藝術張力的線上線下音樂活動等。
總的來說,Billboard進入中國后,肯定會和眾多本土企業產生更深的連接。未來,Billboard如何真正地服務華語樂壇,參與到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浪潮中來?這一點我也比較好奇,可以期待一下接下來Billboard官方在中國市場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