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新聞
你或許在劇場里看過戲,或許在酒吧里看過戲,或許還在古鎮里看過戲,那么現在,你在海邊看過戲嗎?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戲劇”——這是阿那亞戲劇節打出的標語。除了戲劇節,阿那亞還有戲劇周末,有常駐演出。
“戲劇+小鎮”,這個模式大家并不陌生,雄心勃勃的阿那亞似乎是瞄準了烏鎮。以千年古鎮為舞臺,邀請全球戲劇愛好者共赴戲劇的烏托邦,正是戲劇節為烏鎮帶來了充滿生機的未來。但問題是,年輕的阿那亞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烏鎮嗎?如果要沿著小鎮戲劇節的路去走,阿那亞還需要做的是什么?
小鎮的戲劇狂歡
一說到戲劇節,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會是烏鎮戲劇節。烏鎮戲劇節創辦于2013年,由烏鎮景區與著名戲劇人孟京輝、賴聲川、黃磊共同主辦,今年已開辦第九屆。目前來看,烏鎮戲劇節是國內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民營戲劇節,烏鎮本身也成為了文化旅游的教科書式案例,當代戲劇與千年古鎮的碰撞交融正是古鎮的新文化主題。
對于深度戲劇愛好者而言,參加烏鎮戲劇節是每年必須的打卡環節。這些愛好者們已經成為了戲劇節的固定觀眾,每一屆都不會缺席。
他們為什么特別偏愛烏鎮?這種小鎮戲劇節,與國家大劇院演出季又有著什么樣的不同?這也許可以用部落主義的觀點來解答——一種屬于戲劇人的集體身份認同。
參加小鎮戲劇節競演的大多是行業內初出茅廬的青年,而觀眾里不乏從業專家或資深劇評人。因此,在戲劇節的各個小劇場里,演出結束后劇組往往會與觀眾們面對面建群聊天,觀眾能拿到第一手高清劇照,劇組也能第一時間看到劇評反饋。劇場周圍的咖啡館、酒吧里也坐滿了討論戲劇的年輕人,或許看完演出后吃頓飯都能偶遇自己喜歡的導演。
再加上許多能夠近距離接觸戲劇名家的工作坊、劇本朗讀等活動,戲劇節處處環繞著一種“平等、親切、隨和”的友好氛圍,這種氛圍能夠讓人產生“自己屬于這個圈子”的確認感和歸屬感。這就是小鎮戲劇節極力宣揚的“戲劇烏托邦”概念。
從這一概念出發,阿那亞戲劇節的環境劇本朗讀活動選取了14個形態各異的公共空間,其中甚至有酒吧、咖啡廳、健身房、海邊臺階、十字路口等等看似與“戲劇”無關的場景。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將代表“烏托邦”的戲劇與代表“現實”的生活連接起來,呼應“戲劇是連接的海水”這一主題。同時這種做法也效仿了烏鎮的“古鎮嘉年華”,將景區中的每一處地點都變為戲劇在發生的場所,為整個戲劇節的狂熱氣氛添磚加瓦。
海邊的戲劇奇觀
一場獨特的戲劇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戲劇”
去年6月,首屆阿那亞戲劇節與觀眾見面。在10天的時間里,共有71場演出、22場戲劇影像放映、5場海邊對話、3場海邊戲劇大巡游,以及35場在不同公共空間進行的環境戲劇朗讀。總之,在阿那亞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有戲劇在發生”。
阿那亞戲劇節選在海邊舉辦,正好與孟京輝導演的觀點相符——“戲劇不是海洋中的孤島,而是海水,是風,是友誼和愛情,可以獨自美麗,也可以連接他者。”從戲劇與海的結合這一主題出發,2021年的阿那亞戲劇節獨出心裁地設計了海邊劇場,2022年又加入了白色劇場和郵輪劇場。
“阿那亞”,是度假社區?是藝術劇場?
阿那亞黃金海岸位于秦皇島北戴河市郊,是一個旅游度假地產項目。阿那亞以北戴河的海岸風光為依托,建立了一個高檔度假社區,有泳池有沙灘,有海水環抱的酒店與別墅,有健身房、有超市,也有大片的生活廣場。
在基礎設施之外,阿那亞還建有孤獨圖書館、沙丘美術館、酒神劇場等公共藝術空間。阿那亞在不斷嘗試生活與藝術的連接,通過戲劇、音樂、影視等優質的精神文化內容,探索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目前阿那亞已籌辦了兩屆戲劇節(2022年的已經取消),暑期每個周末都有固定的戲劇演出。園區內的劇場有超過十個,包含了中型、小型、黑匣子、音樂廳、環境劇場等多種形式,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小劇場群落。
“海”,是奇觀戲劇?是宣傳噱頭?
首屆阿那亞戲劇節最受關注的劇目應當是《海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戲是著名演員陳明昊的導演作品,他同時也是這屆戲劇節的藝術總監。該劇時長一整晚,凌晨時開場,黎明時落幕,“你會熬夜看戲嗎”成為了宣傳熱點。演出地點在海邊劇場,無邊的海水充當舞臺布景,結束時正好能夠欣賞到絕美的海上日出。
然而,根據觀眾的反饋,該劇的內容無聊且冗長,讓人想打瞌睡。再加上海邊簡陋的設施條件,以及似乎并不充足的排練,現場演出事故頻發。而且露天演出易受天氣限制,六七月又正是多雨時,觀劇體驗很難說得上是好。
微博反饋
如果說《羅朱》的評價是褒貶不一,那么海邊劇場的另一部戲《美狄亞》簡直就是惡評如潮了。作為希臘神話中阿爾戈英雄的一員,美狄亞的命運是與航海緊密相連的,這部戲劇在海邊上演本身就有著特殊的意義;但導演似乎完全無視了這一點,呈現出來的還是一部明顯應該在室內的演出。再加上對于原著的戲謔改編,無厘頭插入的肢體表演,長達二十分鐘無法聽懂的方言獨白等等,這些極度風格化的元素也招致部分觀眾的惡感,有不少人選擇提前離席。
導演采訪
這些糟糕的劇評都指向了一處——“海邊”。這是阿那亞戲劇節的主題,也是其最重要的創意所在,但這是否只是一個宣傳的噱頭呢?實際上它的劇目并沒有駕馭這種獨特演出形式的能力,沒有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只是把一些新奇、多元而又破碎的元素直接搬到沙灘上塞給觀眾。在新鮮感過去之后,觀眾很快就會覺得厭煩。
阿那亞,北方的烏鎮?
一南一北,兩個戲劇小鎮
顯而易見,阿那亞戲劇節與烏鎮戲劇節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從舉辦形式來看,都是園區聯合戲劇名人的模式;從內容選擇來說,都傾向于現代戲劇,主打前衛、先鋒的戲劇風格。
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地域和時間。一個在年中舉行,依托于北京,輻射范圍集中在華北地區;一個在年末舉行,依托于上海,輻射范圍集中在東南地區。然而,由于時間地點錯開,其他情況又大致相符,兩家戲劇節的受眾群體其實存在相當大的重合——同一批戲劇愛好者們輾轉于兩地之間。
去年的首屆阿那亞戲劇節,套用了烏鎮“文化+旅游”“小鎮+戲劇”“名家+新銳”的成功經驗,加之“海邊”這一特色主題,吸引了相當多的觀眾。但中國的戲劇市場規模畢竟有限,有優秀創作能力的青年劇團數量并不多,有高消費能力的觀眾數量也不算龐大,長此以往必定出現烏鎮與阿那亞激烈競爭的局面。身為后來者的阿那亞,如果不能在同樣的內容上做得比烏鎮更好,或者實現內容差異化與烏鎮區別開來,那么在頭兩屆的“新鮮感”過去后很快就會面臨劇團與觀眾的大量流失。
相比烏鎮,阿那亞存在的不足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戲劇節的演出水平。既然是以先鋒實驗為主打,走在行業前列,面向資深發燒友的戲劇節,那么最不能糊弄的就是劇目質量。何況觀眾群體又與烏鎮重合,被拿來比較是不可避免的事。
僅看第一屆作品,阿那亞的劇目水平是明顯比不上烏鎮的,而且缺少國際劇團的參與。阿那亞的火爆在于“海水”“日出”這些新奇的創意,并不是劇目自身的優秀在吸引觀眾。沒有優秀的內容,所謂“一半海水一半戲劇”“沉浸入海”“凌晨戲劇”只能算是在形式創新下捧出的視覺奇觀。
然而,對于這些奇觀,消費者們花高價看過一次,就不會再看第二次。
高價,又是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阿那亞的重磅劇目,票價最低檔基本都在400以上,而其中被炒得最熱的正是《海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黃牛票票價一度突破了4000。一分錢一分貨,高價格也對應著消費者的高期望,如果拿不出真正上乘的作品,那么高價票注定只能曇花一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戲劇市場是偏年輕化的,以最為商業化的音樂劇為例,其觀眾主體是20-35歲的青年女性。這些年輕的觀眾們恐怕并沒有太多負擔高消費的能力,下一屆阿那亞戲劇節還能否像首屆那么火爆,這要打個問號。
阿那亞的受眾定位究竟是戲劇愛好者,還是為美麗風景而來的游客,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如果說是為戲劇人服務,那么目前的作品與宣傳風格還是太過同質化了,對這批觀眾來說“戲劇與生活”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烏鎮戲劇節、英國愛丁堡戲劇節、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等都曾用過類似的主題,“戲劇在發生”“戲劇是生活的連接”“環境戲劇”早已是老生常談,阿那亞只不過是步人后塵。
從游客方面來看,阿那亞與烏鎮由于地域上的差異較大,本來是擁有天然優勢的,但阿那亞也沒有將旅游這一點做好。阿那亞小鎮遠離市區,沒有可直達的公共交通;園區內只有少數高檔酒店及餐廳,給游客的選擇十分有限。再者,阿那亞最初的規劃是一個“社區”而非“景區”,內里還有住宅和常住居民,居民與游客之間也難免會有矛盾。
目前來看,阿那亞似乎正在一個高檔文化社區、一個以劇場為主的文化產業園區、一個主打戲劇的文旅景點之間搖擺不定。但是,就戲劇節而言,阿那亞戲劇節跟烏鎮戲劇節還離得很遠。好在阿那亞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