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上半年廣東各地GDP陸續公布,中山的表現并不算好。
今年上半年,中山地區生產總值為1697.99億元,同比增長1%。無論是體量還是增速,在珠三角九市均處于墊底,甚至被粵西城市湛江反超。
近十年來,中山GDP排名在全省掉隊。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山經濟總量多年位列廣東第五,僅次于廣深佛莞。但好景不長,2013年中山首次被惠州超過,失守第五名地位;隨后又退到珠海、江門之后,在珠三角九市的排名下滑至第8位。
上半年,中山甚至被湛江超越,GDP排名下滑至第10位。
“這樣的表現讓人出乎意料,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產業基礎,中山相比湛江理應大有優勢,加上是大灣區城市,被湛江超過更說不過去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
上世紀80年代,中山與東莞、南海、順德并稱為“廣東四小虎”。如今,另外三只虎仍在高歌猛進,中山卻在下坡路上剎不住車。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主要問題出在主導產業上:一方面,中山的產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如燈飾、家具等,制約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區域內缺少新興產業,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相對薄弱。
專業鎮經濟:從花團錦簇到難以為繼
作為國內早期改革開放的重地,中山的“高光時刻”需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改革開放后,中山開啟第一輪工業化進程,一批國企陸續改革轉制,加上外資和臺港澳資本的涌入,當地民營經濟在國內率先活躍。
1998至2000年,中山先后提出工業立市和“工業先行”方針。憑借不設市轄區的特色,中山形成“一鎮一品”的產業模式,即一個鎮區圍繞著一個特色產業發展,發展出古鎮燈飾、小欖五金、東鳳家電、大涌紅木等等20個產業鏈、18個專業鎮。
彼時,中山產品一度在國內占過半份額,威力、小霸王、晨星等也成為國內明星品牌,加上其大舉向海外市場進軍,一度被稱為“中山艦隊”。
花團錦簇的專業鎮經濟讓中山成為國內經濟的領頭羊。早在1989年,中山就成為全國首批36個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進入千禧年后,中山依舊保持兩位數的GDP增長。2004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三,達到18.7%,創下1995年以來新高。
可惜,18.7%成了中山經濟的“絕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處于市場前沿的“四小虎”率先被波及,隱藏在經濟高速增長光環下的問題也暴露出來。
長期受“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影響,中山制造業產業層次偏低、創新能力不足。此外,由于資源和區位的局限,區域內制造業發展進一步受到掣肘。
由于缺乏外來龍頭企業和大規模項目的落戶,中山仍然固守專業鎮發展模式,鎮區之間各自為戰、發展不平衡、中心城區發展滯后等問題越發明顯。隨著城市競爭進入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的時代,這一模式顯然已無法適應珠三角的發展,“率先起跑”的短暫優勢未能延續下來。
事實上,區域內企業創新觀念也不強。十幾年前,當義烏商品城還未興起的時候,中山的燈飾、服裝、家具等專業鎮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的江湖地位,也導致企業并未產生轉型的危機感。
當光源技術已從LED轉變為OLED,市場需求也從豪華風格轉向簡約創新,古鎮燈飾仍然以傳統光源為主。無論在技術上還是需求上,古鎮燈飾逐漸被市場落下。
“我曾經跟古鎮的企業聊過,他們的想法是,現在手頭有訂單、仍然有生意做,為什么要創新?”林江認為,缺乏創新力度和觀念是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缺乏強大核心企業的領頭也是短板之一。對比順德區域內有美的,珠海區域內有格力,中山缺乏龍頭企業,中心城區的發展進一步滯后。
另外,休閑服裝、紅木家具等傳統類產品更易受貿易摩擦的影響。2018年前三季度,中山外貿進出口增速下降13.2%,其中出口下降17.1%,是珠三角出口下滑最明顯的城市。
當轉型跟不上節奏,專業鎮模式就成了經濟發展的掣肘。2016年底召開的中山市黨代會指出中山四個“難以為繼”,其中兩個直擊專業鎮:以傳統專業鎮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鎮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來落實創新驅動發展難以為繼。
“主導產業比較傳統,缺乏明顯的優勢。另外,企業分布比較散、規模較小,導致發展滯后。”胡剛提到,雖然中山有意向高新產業轉型,但區域內的信息化產業仍處在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的階段。
唯一掉隊的“四小虎”
金融海嘯爆發同年,廣東提出“騰籠換鳥”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戰略。東莞、中山等城市向省外和粵東西北轉移了大量低端產業。隨后東莞承接深圳制造業,通過引進華科大、清華大學等高校展開松山湖科技成果孵化,成功轉型。
相比之下,中山沒有臨深的區位優勢,距離廣州中心城區較遠,加上交通基建滯后,未能受到廣深輻射帶動,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區位、交通等因素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山承接產業,但在林江看來,真正問題出在當地的轉型動力和營商環境上。
一方面,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度不夠。
90年代,正在風頭上,中山迎來火炬開發區。在當時,一個普通地級市能擁有國家級開發區,可以說是極少數。但是事實證明中山沒有利用好開發區和國家賦予的政策,浪費了該資源。
隨著全國各地開始建設國家新區、自貿區等發展片區,火炬開發區已經跟不上步伐。2013年,中山成立翠亨新區,但時點已晚。翠亨新區重心不在技術創新上,而是主打對接澳門,但又遠不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定位有點尷尬。
近些年來,中山陸續提出岐江新城、南部新城的規劃,但多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此前,林江曾前往坦洲鎮參與南部新城規劃,“規劃是做了,南部新城也講了好幾年,都仍未執行,這樣怎么吸引投資者?”
“承接不到產業只是表象,企業不來是因為營商環境。政策、目標不明確才是根本癥結。中山很大程度不是產業的問題,更是制度創新的問題。”林江指出。
2016年,珠三角迎來兩個機遇。當年3月,國務院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年底,深中通道啟動建設。
但是,對推動中山的產業升級力度并不大。以深圳為例,雖然其在5G、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持續發力,但與中山產業合作規模仍比較零散,以照明燈具、電子零部件等行業為主。
再看深中通道,雖未建成,已經掀起一番波瀾,主要表現為房地產行業“興奮不已”。2016年上半年,中山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猛增至49.3%,到2018年一度高達62.5%,遠高于廣東全省20個百分點。
四面八方涌入的炒房客,把中山的房價從5000-6000元/平米,炒至1.3萬/平米以上,部分地區更暴漲至3萬/平米。大量資金轉向樓市,進而加劇中山實體產業轉型危機。
但樓市對整體經濟的作用曇花一現。隨著房地產調控升級,2018年后樓市成交迅速萎縮。2018年,中山以5.9%的增速,居珠三角最后一名。
2019年上半年中山GDP增速僅為0.9%,第二產業增速一度為負,為-1.5%。全市虧損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790家,企業虧損面23.01%。全年中山GDP為 3101.10億元,經濟增速僅增長1.2%,創下歷史新低。
2019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下降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0%。分行業看,高技術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下降11.1%至19.6%不等。傳統優勢工業增加值增長0.3%。
可以說,中山陷入新興產業未成氣候、傳統制造業增長乏力的“進退兩難”狀況。
在這個時候,當年曾經處于同一起跑線的東莞已經沖刺萬億級GDP。歷經十年產業轉型,區域內先進制造業占比已超過50%。順德、南海已開始向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新領域進軍時。此時的中山,與當年其他三名“四小虎”相比,已經是一座平庸的城市。
這一“后遺癥”至今未痊愈。疊加疫情等因素,今年上半年,中山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下滑9.5%。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下降19.1%、29.6%。今年1-5月,中山工業虧損企業達1466個,同比增長18.3%,虧損面達30.62%。
“前幾年深中通道刺激了很大的需求,提前把很多購房需求釋放掉了,現在中山樓市處于一個低潮期。加上中山地產大部分承接的是深圳人口,購買力來自深圳,現在深圳地產表現也較差,中山需求自然而然難以回升。”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道。
潛力猶在
雖然連連掉隊,但這個曾經的“四小虎”潛力猶在。按照廣東“十三五”規劃,中山被定位為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林江認為,過去中山具有特色的專業鎮也逐漸趨同化,特色沒那么明顯,應該考慮往組團方向發展:“現在共有18個鎮,鎮與鎮之間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團式規劃組團發展,而不是各玩各的。”
例如五鳳鎮、小欖鎮,兩個區域相鄰,且都是主打電子產業,是“成團”的備選成員。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借助原有基礎,聯合發展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
這并不意味傳統產業不重要。林江強調,像古鎮燈飾、大涌家具等,可以借助數字化進行轉型,譬如將數字化手段運用在營銷、物流上。
今年6月,中山成為廣東省第六個實驗區,也是全省首個聚焦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實驗區。同樣在6月,深中通道中山大橋正式合龍。
計劃于2024年建成通車的深中通道,路線起自廣深沿江高速機場互通立交,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通車后,中山到深圳的時間將從現在的2個多小時縮減至20分鐘。
8月2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35年)》,從廣州起點的高速地鐵18號線連接中山、珠海、清遠。這些或能改變中山“單打獨斗”的處境。
今年以來,中山全面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投入50億元支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參與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另外,中山計劃五年投入2300億元,加快建設廣中珠澳高鐵、南珠(中)城際、深中城際等軌道交通項目。
胡剛認為,加快產業技術轉型是中山發展的主要方向。借助深中通道這一機會,能夠接受深圳高科技產業輻射,承接更多外溢的高新產業。
通過深中通道,中山可謂左右逢源,一頭對接珠海,一頭對接深圳、香港。向東,可以承接深圳外溢的創新資源;向東,連接珠海,而珠海作為粵西與珠三角的重要緩沖地帶,使中山進一步能夠對接粵西,甚至廣西、海南。
“坦洲、三鄉甚至可以將珠海、澳門衛星城作為方向之一。”坦洲鎮、三鄉鎮位于中山南部,其中坦洲與珠海北部相連。林江提到,坦洲與珠海無縫對接,不少上班族在珠海、澳門辦公,在坦洲居住。不過,坦洲應不局限于作為“睡城”,可以進一步拓展教育、醫療等服務,通過區域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打通與珠海、澳門的關系。
“另外,中山要利用好馬鞍島這個平臺。馬鞍島建設開發的速度非常快。翠亨新區能否成為前海、橫琴、南沙后大灣區第四個重要合作平臺,也是努力的方向之一。”胡剛提到。
今年上半年,翠亨新區分別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232.18億元、53.6億元,同比增長15.9%、7.5%,領跑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