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谷趨勢 王戰新
“漲價”似乎成了2022年車市的主題詞,今年以來已有30多家車企共計80多款車型宣布漲價。特斯拉Model Y最“任性”,一周之內三度提價。
當消費者把矛頭指向汽車廠商,但汽車大佬們卻覺得自己很委屈,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調侃:“目前動力電池成本占汽車總成本的60%,我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也在會場上,他“回懟”道:“平常也遇到一些客戶對我們的抱怨,說整車廠基本上不是很賺錢,是不是你們電池廠(商)把利潤都拿走了?事實上,寧德時代今年雖然還沒虧本,但是在盈利的邊緣上掙扎,非常痛苦。利潤往哪兒走,大家也可以想象。”
01
賺錢不賺錢,數據說了算。
先來看看在美港股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根據一季度財報,蔚來汽車的銷售毛利率為 14.6%,營業收入99.106 億元,毛利為人民幣 14.468億,凈虧損17.8億元。
理想汽車一季度的銷售毛利率為22.6%,營收總額為95.6億元,毛利21.6億元,凈虧損1090萬元。
小鵬汽車一季度的銷售毛利率為10.4%,營收為人民幣29.51億元,凈虧損17億元。
再來看看在國內上市的傳統車企。
除了海馬汽車外,其他車企的銷售毛利率都沒有超過20%,北汽藍谷最慘,直接變成了負數。如果扣掉各種各樣的稅費,就會發現車企簡直是在“用愛發電”。
顯然,中國車企的毛利率都不高,凈利率更是不忍直視。那是不是如曾慶洪所言,錢都被寧德時代等電池廠賺走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插個知識點,中國市占率前八的動力電池品牌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LG新能源、蜂巢能源、欣旺達、億緯鋰能。
比亞迪的首要業務不是電池,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沒有上市,LG新能源是韓企,它們的經營數據不好掰扯。所以我們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其他四家企業上。
今年一季度,寧德時代的銷售毛利率為14.48%,營業收入486.78億元,凈利潤14.93億元。
國軒高科的銷售毛利率為14.49%,營收實現39.16億元,凈利潤約3220萬元。
億緯鋰能的毛利率為13.7%,營收為67億元,凈利潤5.2億元。
欣旺達的銷售毛利率13.45%,營業收入106.21億元,歸母凈利潤9492.32萬元。
由此可見,電池廠商的銷售毛利率大致為14%,看起來也不低。但你別忘了,這些公司前幾年的毛利率都超過了20%。
那推動漲價的“真兇”到底是誰呢?
“都說我們是在給上游原材料企業打工,確實如此。今年以來漲得最瘋的非鋰鹽莫屬。”多家電池廠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隨行漲價。
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還得翻一翻那些“家有有礦”的上市公司的賬本。
今年一季度,天齊鋰業的銷售毛利率為85.28%,主營收入52.57億元,歸母凈利潤33.28億元。
贛鋒鋰業的銷售毛利率為66.65%,營業收入53.65億元,凈利潤35.25億元。
融捷股份的主營收入4.78億元,同比上升339.46%,歸母凈利潤2.54億元,同比上升13996.26%。
盛新鋰能的營業收入16.87億元,同比增長212.59%,歸母凈利潤10.70億元,同比增長900.96%。
由此可見,鋰礦企業的今年毛利率確實很高,與去年相比有大幅提升。
對了,我們別忘了鋰電產業鏈上的另一勢力,鋰電池正極材料(分為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三元材料等類型)供應商。
今年一季度,貝特瑞實現營業收入為40.79億元,同比增長120.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51億元,同比增長72.22%;容百科技實現營業收入51.68億元,同比增長270.75%,凈利潤2.93億元,同比增長144.66%。由此可見,正極材料商的凈利率并不高,且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
從財務數據來看,相比于整車廠、電池廠、正極材料商來說,鋰礦企業的毛利率和凈利率要高到令人窒息。當前形勢下,整個新能源產業鏈,都在為鋰礦企業打工。
02
光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
某鋰礦企業的董秘劉能(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享受這一段時間的高紅利,是因為我們挨了很多年的打。鋰這個行業總是有高峰,也有低谷。你吃了那么多年的虧,現在賺個一兩年的錢不是很正常嗎?”
劉能所言非虛,鋰企普遍經歷過漫長的黑夜期,鋰價低迷時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
2018年,鋰礦行業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賬面資金只有55.24億元的“天齊鋰業”居然要出價280億元收購全球鋰資源巨頭智利化工礦業公司(下簡稱SQM)23.77%。
為了完成這場“蛇吞象”式收購,天齊鋰業不僅向境外金融機構借了10億美元,還與銀行簽訂了《貸款承諾函》,籌資25億美元。
當年年底,天齊鋰業的長期借款由之前的14.33億元上升至253.26億元。
要知道,當時天齊鋰業的在職員工總共才1612人。攤算下來,人均負債1571萬元。
更令人憂心的是,收購剛一完成,天齊鋰業就遇見了鋰周期性下行,碳酸鋰的價格不斷往下跌,跌到媽都不認識了。
到了2020年底,“天齊鋰業”迎來了至暗時刻,賬面資金僅9.94億元,短期借款高達27.37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達209.58億元。
當時,資本市場普遍看衰天齊鋰業,其股價持續低迷。甚至有財經作家喊出,天齊鋰業活不過2021年。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的大爆發,鋰行業終于在2021年迎來了轉機,碳酸鋰價格突然一飛沖天,飆到了26萬元/頓。天齊鋰業的業績也隨之暴漲,2021年營業收入為76.63 億元,同比增長 137%。
今年上半年,碳酸鋰價格又翻了一倍,歷史性地突破了50萬元大關。而天齊鋰業迎來了“齊天時刻”,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96億元至116億元,同比增長11089.14% ~13420.21%。
發現了嗎?
天齊鋰業等公司的業績與碳酸鋰的價格周期密切相關,鋰價處于上升周期時大家都喝酒吃肉,鋰價處于下行周期時大家都只能忍饑挨餓。
如果說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企業是為“豬周期”打工,那么天齊鋰業等鋰企就是在為“鋰周期”打工。
03
7月14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推特上發文稱,鋰電池就是新的石油。
馬斯克所言非虛,石油是能夠改變國際關系的戰略性物資,鋰資源也一樣。
7月22日,阿根廷和智利的外交部長就如何發展鋰價值鏈達成戰略性共識,重點關注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構成的鋰三角地區。
三國交界處,富集了全球近65%的鋰礦資源,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也在這里砸了重金。如果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真的能搞出類似OPEC的鋰資源輸出國聯盟,那么全球能源格局將被徹底改寫。
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增加了南美三國的國際影響力,也改變了中國許多城市的命運。
30多年前,曾毓群發奮走出了寧德的山村,在干出一番事業后,又堅持把公司開回了寧德。
如今,寧德時代的員工平均年薪是11.7萬元,這筆錢對一線城市的互聯網大廠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在人均年收入3.7萬元的寧德,如果能成為寧德時代的員工,就直接吃到了高端制造業的紅利。
更難得的是,寧德時代帶動了70多家配套企業的入駐,引進了上下游的新能源和車企的進入,徹底盤活了一個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寧德經濟增速高達9.6%,超過了很多同位城市。
這才是真正的彎道超車啊。
勤修內功、押注技術的能量,直接讓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發展出新能源和電池產業集群,一躍成為在全球都有一席之地的新制造業之都。
不過真要比動力電池產量的話,有一座城市比寧德市更牛逼,那就是江蘇常州。
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蜂巢能源)中,常州擁有四家,其中兩家(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為中國總部。
常州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達到3440家,居全國首位。目前,常州動力電池年產值占全國份額的三分之一。此外,常州還吸引了隔膜龍頭恩捷股份、正極材料龍頭貝特瑞和當升科技等上游廠商。
在動力電池下游,理想、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牛創新能源等整車企業,紛紛在常州布局生產基地。今年以來,常州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銷量突破11.8萬輛,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的比重達55%。
還有,常州本地的充電樁運營企業星星充電,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充電樁運營企業之一。
在光伏新能源領域,常州擁有全球領先的光伏企業天合光能,集聚了東方日升、億晶光電、正信光電、斯威克、中信博、永臻科技等一批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光伏企業,帶動效應不斷顯現。
今年上半年,常州市規模以上新能源整車制造業、動力電池產業和光伏行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98.1%、91.8%和35.2%。
這三大產業,撐起了常州制造業的半壁江山。
04
“新能源”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風口。
但凡是新能源產業搞得好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都很快。除了前文所說的寧德和常州外,還有比亞迪的三大生產基地(深圳、西安、長沙),以及擁有“新能源汽車之都”之稱的上海、廣州、合肥、柳州。
但凡是和新能源沾邊的上市公司,都是深受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門股票。
據不完全統計,新能源板塊已經成了A股第一大幫,其市值總和已經超過了10萬億元。年利潤只有30億的比亞迪,市值卻飆到了一萬億元,真是“心有多大,泡沫就有多大”。
但凡是做新能源生意的老板,身價都高到令人窒息。
鋰礦業務造就了江西首富李良彬,鋰電正極材料造就了云南首富李曉明,光伏逆變器造就了安徽首富曹仁賢,光伏組件造就了陜西首富李振國,新能源汽車造就了河北首富魏建軍……
從這個角度上看,新能源產業鏈的各路玩家都是“贏家”。
參考資料:
1、《中國資本市場迎來大地震,央企和茅臺慌了》,智谷趨勢,2021.06.02
2、《新能源整車制造,常州實力“出圈”》,常州日報,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