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BT財經 無忌
有“中國德魯克”之稱的管理大師陳春花翻車之后,被譽為“中國巴菲特”的張磊日子也不好過。
過去一個月里,高瓴和張磊一直處在風暴之中,作為曾經滋養過京東、騰訊、字節跳動、藍月亮等企業的投資大神高瓴最近似乎頻頻失手,還陷入無差別裁員的謠言中。
外界曾給高瓴算過一筆賬,如果按照目前高瓴的持股市值計算(加上分紅等),高瓴光在格力電器上的虧損就超過了60億元。
據《中國企業家》報道,高瓴多方出擊詢價意在轉手交易,但因高瓴涉及的管理資產過于龐大,目前尚無接盤俠浮出水面。
張磊作為掌舵人,在高瓴遭遇危機之時,卻選擇了隱匿,于是有傳言稱張磊已經遠遁海外,這些傳聞都被高瓴以“辟謠”的方式否認了,高瓴目前的真實狀況給外界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
外界開始對高瓴作出種種質疑,有媒體觀點質疑張磊那句“做時間的朋友”的名言,翻看高瓴的投資時間軸,大部分都是在創業公司“桃子快要成熟”的時候入資“摘果子”,而并不是張磊所宣稱的“做時間的朋友”,畢竟資本天生逐利,哪兒來的朋友?
事實真是如此嗎?
獨角獸的締造者
在中國投資圈有兩個人具有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一個是張磊,一個是沈南鵬。
論名氣沈南鵬的名氣更大,但論實力兩者卻不分伯仲。沈南鵬掌控半個互聯網企業,而張磊的投資遍布五大所,成為投資界的“陳近南”,金庸小說里寫道,為人不識陳近南人稱英雄也枉然,而在投資界不識張磊,也同樣難稱“梟雄”。
張磊自2005年海歸回國創立高瓴集團以來,手里掌握5000億元左右的等值基金規模,加上他隨時可以實現的配資和杠桿,張磊的資本調度能力應該遠遠大于這個金額,有投資人士稱張磊可以調度萬億左右的規模,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翻看高瓴的投資版圖,幾乎遍布全球,并在每一塊大陸上都成為產業賽道引領者,只要高瓴投資的企業往往都能成為行業的巨無霸和獨角獸,以至于高瓴甚至被國外分析師拿去與華爾街頂尖投資基金相提并論,高瓴的投資案例也成為眾多商學院的教學案例。
高瓴最初的投資帶有“賭”的性質,在2005年,張磊帶著耶魯大學的全部發展基金2000萬美元直接All In騰訊,或許是張磊眼光不錯,也或許是運氣不錯,這次投資一炮打響,騰訊目前已經是全球互聯網巨頭之一。
隨后眾多行業的獨角獸企業都和高瓴有關。比如2010年天使輪投藍月亮,六年后獲利高達10倍,最終獲益高達20多倍。而張磊投資羅秋平(藍月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的故事也被投資圈津津樂道。
當時張磊敲開羅秋平辦公室的大門,直接說“我可以投資3000萬美元(當時約合2.9億元),但藍月亮必須3年不盈利。”羅秋平被這個年輕人的驚人舉動所吸引,投資人一般要求公司盈利,而張磊卻要求公司虧損,羅秋平小心翼翼的問:您確定是要虧損,而不是盈利?張磊表示自己很確定。
張磊的邏輯是,他發現中產階級更需要中高端的洗衣液,當時日化產品幾乎被保潔和聯合利華所壟斷,而這兩大巨頭都沒有高端洗衣液。針對巨大的中高端洗衣液市場,藍月亮一開始需要更多投入,自然也會面臨虧損。就這樣藍月亮成為張磊投資的得意之作。
2011年,那時是京東的成長初期,張磊又力排眾議砸進去3億美元,最終獲利高達300億美元,投資和收益比例令人咂舌。接著是去哪兒網、美團、滴滴……而事實證明這些企業都已成長為行業的獨角獸,市值動輒數千億元。
自張磊2005年海歸回國成立高瓴之后,經過17年的發展,張磊管理的資產規模由最初的2000萬美元拓展到超過5000億元,增加了1200倍,高瓴也成為全亞洲最大的私募投資基金之一,在全球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17年來,高瓴的年收益率達到驚人的40%以上,“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也不過每年20%左右,張磊的投資收益率高出巴菲特近一倍,也讓他獲得了“中國巴菲特”的稱號。
高瓴和張磊投資的秘訣究竟是什么?不可否認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讓張磊創造了“投資神話”,仔細拆解高瓴的投資案例會發現,高瓴并不像張磊所言的那樣在“做時間的朋友”,投資的這些企業大多是快到“果實成熟期”。
做時間的朋友是偽命題?
在2017年人大畢業典禮上,張磊那句“做時間的朋友”一度還成為投資界的經典名言,被很多投資人奉為圭臬。
投資人劉波分析指出,張磊這句“做時間的朋友”,其實就是投資行業所稱的“長期主義”。走價值投資的路線一般需要較長的投資周期,投資如果要堅持“長期主義”,就需要在熱門賽道精準找到有潛力的初創企業,一旦企業最終上市,投資機構會獲得巨大回報,但是“長期主義”見效很慢,甚至有很大風險,一旦押錯寶,經過漫長等待后可能是顆粒無收。
2015年以前的張磊,確實是有在天使輪或B輪發力。隨后張磊的投資戰略開始出現轉移,投資天使輪或者B輪的企業數量日益減少,開始重倉一些已經成熟的企業,比如寧德時代就是最好的案例。
投資人劉波指出,高瓴的投資風格并不是如張磊所言的那樣堅持“長期主義”,而是更像吸收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并結合中國市場的混合體,這其中有“梭哈”了身家的“賭博式”投資,也有短期逐利的短線投資。比如如果真要做時間的朋友,為何高瓴一出手就賭博式的全部押出全部身家給騰訊,投資界不是最忌諱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嗎?藍月亮和京東,都是在幾年內短期獲得巨大收益。
“做時間的朋友”這種長期投資,并不是張磊獨創,在中國投資界張磊的前輩但斌,就是長期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但斌寫過的《時間的玫瑰》和張磊的《價值》一書中,都以長期主義為核心。
但但斌這種極力鼓吹長期主義、價值投資的教父級別人物,也沒有通過“長期主義”的檢驗。反而因為其重倉多個行業表現欠佳而不得不公開道歉,比如但斌重倉白酒板塊,白酒板塊在2021年表現非常拉胯,新發基金跌破預警線,這都說明長期主義的投資理念,有時候只適合出現在投資理論之中。
“堅持長期主義”的但斌想以身證道,結果2021年收益持續暴跌,不堪重負的但斌再次道歉,同時發文表示:除了美股正收益以外,A股、港股的投資目前都是負收益,做的不好只怪自己。這等于間接否定了自己信仰的長期主義投資理論。
再看后來者張磊,雖然張磊也標榜“堅持長期主義”,根據結果來看張磊也沒有言行一致,時間的朋友或只是投資的噱頭,“做利益的朋友”反而味道更濃。
入股京東是張磊的得意之作,2010年劉強東最初只想要7500萬美元,張磊直接給了他3億美元左右,高瓴占股高達20.37%。
電商行業研究員徐培亞指出,京東這樣的電商企業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值得長期投資。但是高瓴卻在京東2014年上市之后開始大量減持,尤其是劉強東的美國桃色事件后,高瓴幾乎清倉了京東的股票,最高時高瓴持有京東1.6億股,而如今只有2100萬股,高瓴從京東前五大股東變成了散戶。
徐培亞指出,雖然京東的股價現在有所波動,但高瓴的減持應該是違背了長期主義投資理念,當然同時也讓高瓴投資收益減少很多。
高瓴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阿里身上,2017年二季度,高瓴重倉阿里持有357萬股。但僅僅過了幾個月,高瓴就開始大幅減持。高瓴在短期內快進快出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此外還出現押寶同時押“敵我”兩邊的情況出現,這樣的遭遇就發生在拼多多身上,2018年高瓴剛建倉拼多多,但很快又增持阿里,誰都知道阿里和拼多多是死對頭。
號稱要“做時間的朋友”的高瓴,在蔚來身上也栽過跟頭,高瓴作為持股高達7.5%的蔚來第三大股東,在2019年蔚來股價低迷之時,張磊似乎忘記了自己說過扶持創業型公司的豪言壯語,毅然選擇清倉撤退,差點置蔚來于死地。
隨后蔚來在合肥政府的幫助下渡過難關股價迎來一路狂飆,出現了50倍的漲幅,如果高瓴能堅持到現在,將多獲得300億元左右的回報。高瓴這一套增持減持比散戶還速度還快,擺明是在炒短線,高位出手套現才是王道。
張磊投資教育股更是一則典型的“反面教材”,張磊原先一直重倉教育股,并公開表示教育事業值得長期投資,多次強調教育是永遠不需要退出的投資,要走長期主義路線,張磊宣稱“做教育股需要真正做時間的朋友”。
然而教培行業“團滅”之時,張磊跑的比誰都快。高瓴甚至提早嗅到危險的氣息,從2020年就開始減倉中概教育股,直到2021一季度基本清倉了所有中概教育股。后期教育股的表現雖然證實了張磊眼光獨到,但是卻給了“做時間的朋友”理論一記響亮的耳光。
因為張磊一直對外宣稱信奉“價值投資”,卻被投資者發現說一套做一套,有投資者在論壇戲稱:“做時間的朋友只是忽悠之辭,如果張磊賺錢的竅門都讓別的投資者學會了,他又去賺誰的錢呢?”
投資人許藝認為,相比長期主義的慢慢賺錢,沒有誰能拒絕短線賺快錢。“張磊肯定有長期投資的項目,但也未必如他宣稱的只做時間的朋友,他很多操作都是短線操作,畢竟高位收益裝進自己口袋才是真正收益,現在高瓴的很多項目已經直接從C輪開始了,這就是‘摘果子’的典型行為。比如近兩年清倉蔚來、清倉愛爾眼科,清倉良品鋪子、特斯拉等。”
許藝指出,張磊頻頻出現投資決策失誤,甚至動搖了投資理念,可能和高瓴承受的資金壓力過大有關。
大力出奇跡的重倉模式
其實“做時間的朋友”只是張磊提出的投資理念之一,張磊還信奉重倉模式。
張磊的另一個投資邏輯“重倉模式”,說白了就是看準了立即下重注,如果前期錯過了,后期千方百計尋找機會再上車。張磊稱這種方式為“補一槍”。
張磊甚至在公開場合表示: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這又和張磊標榜的“做時間朋友”的長期主義存在較大出入。
高瓴的重倉模式案例很多,BT財經梳理了高瓴近2年的重倉案例。
其中以寧德時代最為大手筆,2020年7月,寧德時代定增募集資金197億元,高瓴集團就認購了106億元。拆解開來,高瓴資本認購100億元,珠海高瓴穗成(高瓴旗下企業)認購6億元,認購份額超過50%。經過這一輪認購,高瓴持股寧德時代達到2.27%,躋身寧德時代十大股東,位列第九位。
同樣在2020年7月,小鵬完成C+輪融資獲得近5億美元,高瓴參投,具體投資多少并未公布,坊間認為高瓴參投金額在5億美元中比例不會小。在同月,理想赴美上市,募資總額為9.83億美元,高瓴認購了9500萬股中的3333萬股,超過1/3,認購金額超過3億美元。同年12月,高瓴認購隆基綠能6%的股票,以每股70元計算,6%的股票約為2.26億股,認購金額近160億元,一躍成為隆基綠能的第二大股東。
2021年2月,高瓴認購比亞迪最新一輪定增,認購金額高達2億美元。
投資人史保剛對張磊的重倉模式并不意外,“張磊之所以敢于高位重倉,是高瓴投資后能帶來“高瓴效應”,高瓴投資的企業大部分都能在短期內股價得到拉升。”以高瓴2020年9月以高位72元/股收購恩捷股份2083萬股為例,一個季度后,恩捷股份股價漲幅為130%,股價漲至165.45元/股,高瓴獲利近20億元。
但史保剛對張磊的重倉模式表達了擔憂:“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情況下,這種重倉模式容易賺到大錢,但一旦經濟下行,或者有些其他因素干擾的話,就會承受較大的風險。”
史保剛所說的其他因素包含外部貿易環境變化以及疫情等諸多因素,受其影響中概股股價集體暴跌,而中概股大部分企業都有高瓴參投,這直接導致高瓴在美股的投資收益快速下滑,甚至出現虧損。
有數據顯示,2022年至今高瓴在美股的投資虧損高達35%。由此看來,張磊的“重倉模式”理論也并非屢試不爽的靈丹妙藥。
中概股的半年報尚未發布,能參考的只有一季報,一季報數據顯示,高瓴在美股的前十大重倉股中除唯品會收益為正之外,其余九家全部虧損,更有四家股價幾近腰斬,虧損巨大。這也給高瓴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或許這才引發了高瓴裁員的傳聞出現。
資本逐利才是本性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這是公認的事實。
高瓴如果不逐利也做不到17年1200多倍的收益,這本無可厚非,包括清倉或者增持都是正常投資之道,張磊讓人詬病的是他的言行不一,標榜著“做時間的朋友”,背后卻經常短線操作,說著長期主義,卻經常奉行重倉及短期主義。
“張磊作為在國內投資界有影響力的行業大佬,他的言行會帶動很多人追捧,有些抄作業沒抄明白的投資者,就成了張磊收割的韭菜,這些‘韭菜’的數量也就決定著張磊收益的高低。”投資圈內人士劉波對張磊的言行不一表示質疑,他認為這種不負責任輸出,造成了很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所有的投資,首先得看好這個行業,再有鐘情的創始人,持續投入才能形成長期主義”這是張磊對長期主義的注解。
但是很多投資者可能并不知道,張磊還說過另外一句名言:“資本可以離開公司,但不能離開有價值的賽道。”
聽起來張磊這兩句有點矛盾,但如果從高瓴清倉蔚來,又重倉比亞迪,或許就能找到答案,畢竟張磊在蔚來身上栽跟頭栽的過大,想在比亞迪身上找回來,但有些投資機會轉瞬即逝,一旦錯過就不再,比亞迪雖然很優秀,但不可能創造出蔚來50倍的收益回報。蔚來或許才是張磊一生的痛,且永遠無法彌補。
“張磊沒有錯,投資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他不是時間的朋友。”一位投資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