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民民
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飛信“帝國”的崛起與落幕》。
中國移動官宣和飛信將停止提供服務,一代即時通訊服務巨擘終歸落幕。
在飛信崛起與落幕的整個過程中,同為運營商的聯通、電信并沒有對中國移動造成威脅,到頭來倒是被非服務商的互聯網公司騰訊替代性的顛覆,令人唏噓不已。
在感嘆這場跨界式的行業顛覆時也不禁思考: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手機“價格屠夫”踏足汽車行業
2021年3月,雷軍宣布小米集團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發布會上,雷軍哽咽著說出這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創業,要知道11年前,小米才剛成立,雷軍做著一個偉大的夢想——“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機、但只賣一半的價錢。”
雷軍的最后一次創業引發廣泛討論,褒貶不一。
“價格屠夫”蟄伏數載終將“屠刀”揮向汽車行業,期待年輕人的第一輛小米汽車;屠龍者或終成惡龍,雷軍自我價值實現之外,他本質上依然是個商人。
新車企“反向“進軍手機業
全球化的智能電動汽車發展浪潮奔涌而來,國內外誕生了一大批新的智能汽車品牌。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部分新興車企跑出了發展新速度。
蔚來是其中代表國產高端電動汽車參與全球競爭的強有力競爭者之一,悉心布局、經營之下發展向好。截至2022年7月,蔚來實現了227,949臺的累計交付量。
高速發展的道路上,蔚來欲跑出一條新的業務線——蔚來手機。
從多個信息源獲悉,蔚來汽車CEO李斌在不久前的一場車主見面會上透露,蔚來有意打造一款和蔚來汽車最匹配的手機,這款手機有望在明年上市。
在接受采訪時李斌表示,“蔚來手機的事正在推進,現在造出手機不難,造出好用的手機還是有挑戰的。”
“蔚來就想為用戶造出一部好用的手機,每年開發一款手機,像蘋果公司一樣”。
而從此前網上傳出李斌談及造手機的聊天記錄來看,李斌擔心蘋果公司相關接口的開放限制會令車企掣肘其中,而從蔚來用戶利益出發,要做一款手機出來。
筆者就現有信息源整理分析認為,小米造車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跨界侵入——依托手機廠商身份起家,高調跨界一手操持起智能電動汽車生意;蔚來手機的出發點更多的在于車主良好服務的有效補充以及潛在可能性威脅的有效規避。
小米造車、蔚來做手機是手機圈和汽車圈動作信號十分明顯的產業、產品跨界切入。在這一場跨界切入中,手機廠商和車企開始攻入彼此陣地。
手機圈、汽車圈的業務拓展融合
手機廠商與車企攻入彼此陣地之外,實際上這兩個圈子業務拓展融合的部分同樣普遍存在。
作為全球5G時代引領者的華為在面對芯片掣肘困境之下,手機業務線全面收縮。在此影響下,華為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該部門作為智能汽車領域的端到端業務責任主體,提供智能汽車的ICT部件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造好車。不同于小米跨界切入式造車直接與已有車位“為敵“,華為踏足汽車圈為車企提供汽車數字化解決方案是自身業務拓展層面上的融合。
上個月初,吉利汽車集團旗下公司星紀時代正式收購魅族科技。按照魅族保留獨立品牌和團隊的說法,這場收購之后,依賴于魅族在手機市場的深厚積累,星紀時代的智能手機等產品成熟上線得到保障。而雙方也將攜手定義新的融合賽道,與出行科技生態深度融合,加快技術、文化融合。星紀時代副董事長、魅族科技董事長沈子瑜透露稱,在未來,星紀時代和魅族兩個品牌的產品都會圍繞Flyme操作系統,并學習蘋果的Carplay操作系統,將手機上的體驗賦能到智能車機上,包括賦能到其他終端上,實現多終端、全場景的融合體驗目標。
同為車企“反向“進軍手機行業,吉利集團對于手機行業“現掛“的融合,來的要比蔚來容易得多,也會快得多。二者方式策略上存在差異化,但本質上或許是一致的——智能車機、車主體驗、潛在風險規避。
行業注入新鮮血液,鯰魚效應激發行業潛能
30年前,PC個人電腦與電話并沒有太多交集,30年后的今天,以華為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協同流轉辦公系統服務下,PC和手機開始趨向于融合化的發展。
10年前,操作系統巨頭微軟分別開發了PC端操作系統Windows 7和獨立的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兩者也是獨立的存在;10年后的今天,微軟的PC操作系統Windows欲嘗試兼容智能手機Android操作系統。
新鮮血液的注入為行業增添了新的發展活力,同時,行業市場份額重組,發生微妙變化。
回到當下手機廠商與車企攻入彼此陣地的現象,筆者是很看好的,鯰魚效應能激發行業潛能,同時也是優勝劣汰。完成技術壁壘的突破、用戶體驗的升級、產品的迭代優化的全過程,消費市場是最終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