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旅 十葉
2021年,整個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里,融資就超過200億元,如此熱潮的原因也很簡單,疫情之下,“無接觸配送”等服務似乎站上了風口,服務機器人也從“玩具”,變成了擁有商業價值的賽道。
然而,外部環境瞬息萬變,服務機器人的商業模式目前還在探索階段,近期突發的裁員新聞也把服務機器人推到了舞臺的聚光燈下。
7月5日,普渡科技CEO張濤發給全體員工的郵件曝光:“為了公司活下去,要對公司業務和團隊做一次瘦身”,和大廠畢業一樣,瘦身也就是裁員。普渡科技2016年才成立,很快就被視為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明星”,去年9月還完成了C+輪融資。
后續據一位已離職的員工爆料,普渡科技從今年初開始裁員,員工預計會從3000收縮至500人左右。
01 服務機器人的興起
服務機器人自上個世紀就有了,而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成了當下的一個新興市場,也是資本追逐的新賽道。
國外資歷稍老的服務機器人廠商,如iRobot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不過國內服務機器人廠商的興起也就是近十幾年的事。
目前,資本關注度最高的兩個細分場景為餐飲、酒店。2021年中國餐飲機器人市場規模就有5.4億元,這里面排名前三的玩家則是擎朗、普渡、穿山甲。資本的不斷加碼,使得整個市場迅速擴展。
普渡科技融資信息
餐飲機器人領域里,排第一的擎朗成立于2010年,但直到2020年才開始大規模融資,先后完成了B輪(2億元)、C輪(數億元)、D輪(2億美元)及阿里餓了么的獨家戰投。
近兩年來,擎朗在全國部署了超過2萬臺機器人,而在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擎朗部署的機器人僅為4000多臺。
在餐飲機器人崛起的同時,酒店機器人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這兩個細分賽道乃至整個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火熱,都要歸功于疫情帶來的“無接觸”影響。
景吾智能融資信息
不得不說,反復不斷的疫情對整個社會和產業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疫情之前,酒店機器人的一大亮點還是替代人效比,但對于人口紅利依然在的中國而言,酒店行業拿機器人做生產力的調優,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疫情的爆發,出生人口的驟降,導致了全人類的流動都變的困難,于是無接觸服務走進大眾視線,比起一言不合就隔離,啟用機器人能大大降低酒店運營的成本和風險。
目前,國內酒店機器人市占率第一的企業是成立于2014年的云跡,而云跡的大幅增長也是從2020年開始的。
據云跡官方數據顯示,其2018年的客戶只有600+家,如今的客戶群超過15000+家。在此期間,云跡也陸續拿到了騰訊、聯想、科大訊飛等資本的多輪融資,甚至有傳言稱云跡已經在籌備科創板上市。
設身處地的想想,餐飲、酒店的確是最適合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場景,機器人的移動能力也能夠較好的提供場景化服務。
云跡融資信息
02 擠出“泡沫”,機器人紅利仍在
然而,在經歷了野蠻生長之后,整個行業也進入到了瓶頸期。
會移動的機器人大家都會做,于是企業開始開發導航技術、SLAM算法等技術,但這些技術的護城河不高,很難看出差異,且行業在短時間內難有重大突破,國內服務機器人目前只能在語音等能力上“錦上添花”。
所以年初以來,普渡、云跡等頭部公司都在收縮業務,美其名曰“瘦身”。但另一方面還是有新玩家在源源不斷的加入,比如中興就在上個月推出首款智能清潔機器人,像國外的科技巨頭谷歌、亞馬遜等也早就涉足了機器人領域,似乎任何公司在有一定的前沿技術積累后,都能開發機器人。
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僅有6342家,到2021年已經突破了10萬家。
7月6日,獵戶星空公開發聲:“服務機器人正處在高速增長期,媒體曝出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個別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而不是行業問題。”
產業不夠,大大小小的玩家卻在不斷涌入,自然會進一步加劇產業競爭。在沒有技術爆炸的前提下,各大公司比拼的只能是供應鏈、產業鏈、營銷等能力。
高仙機器人融資信息
發展的問題只能交由發展來解決,但無論如何作為一項新興事物,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還是可觀的。
類似配送、清潔機器人擁有著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它們在合適的應用場景里比人工的工作效率更高。誰抓住了不同場景下不同客戶的痛點,誰就能在目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要做到這些需要技術的不斷迭代,以配合使用場景的細節優化,而產品量產后成本也能夠不斷下降。
像優地科技的產品,在經歷了多年的使用反饋后,不斷刪減無效功能,優化結構,不僅降低了成本,還逐步完善了供應鏈體系,保證了質量的穩定,自研的許多核心技術也能避免外部采購被“卡脖子”,大量的實際場景應用,使得機器人的軟件方面也在不斷優化。
有了高性價比的技術,還要有貼心的售后服務。優地的運維團隊通過7天16小時的在線監控,可以實時發現問題,并和當地銷售與技術支持工程師隨時解決產品上線后的故障問題。如此一來自然就不愁市場,優地科技目前合作的酒店數量已經超過了6000家。
優地科技融資信息
03 機器人在酒店領域的應用現狀
在應用最多的酒店方面,服務機器人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酒店服務機器人目前似乎只有迎賓、送物品等若干簡單服務,在一些相對復雜的服務上,比如顧客的臨時需求等方面很難讓人滿意。
雖說新興技術還不成熟,但不一定所有的顧客都能百分百接受機器人的服務,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就不太喜歡。除了現在的無接觸配送,還有哪些服務必須要由機器人完成呢?機器人在酒店的服務場景和顧客本身的深入分析應該是日后的重點。
此外,也不是所有酒店都在用機器人。使用機器人的酒店基本都是大型連鎖酒店,很明顯一些中小酒店、民宿等類型的酒店還是廣闊的下沉市場。
一些偶然事件也不容忽視,據說英國某家酒店機器人不小心撞壞了旁邊一輛豪車,結果事后的責任認定一直沒處理好。
還有機器人多少會涉及到顧客的隱私,如何確保這些信息的規范使用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后,酒店機器人終歸是人設計的,但在機器人出現服務問題時,酒店方無法調整,程序員也沒辦法立刻過來維護。而且開發機器人的人并不是酒店從業人員,他們對酒店行業的本質了解也不多,很難設身處地的針對痛點研發功能。
不過總體來說,酒店機器人還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能夠提高用戶滿意度和酒店的OTA好評。有時候客人可能會因為該酒店有個機器人而訂房,數據顯示,多家酒店在引入機器人后,網評及好評數都有所增長。
即便機器人成本暫時降不下來,但研發廠商也可以和各大酒店合作,探索共享經濟方面的模式創新,讓更多的酒店能夠用上服務機器人,廠商也能有更多的反饋。
對于基礎但常見的服務,比如送餐、引導,機器人的效率總是要高一些,常年累月下來,人和機器人協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少人工成本。
所以短期內,酒店機器人可能不會讓酒店收益飆升,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吸引顧客,還能有所溢價,長期經濟效益明顯,且機器人軟硬件技術日新月異,日后肯定會有劃時代的服務機器人出現。
而且機器人至少會按部就班的工作,不會像人一樣疲勞,或者因為工資、勞動強度等原因心生不滿,從而報復顧客,比如拿毛巾擦馬桶之類的。
現階段機器人還處于輔助地位,但也為酒店增加了不少亮點,客人看到后也會有新鮮感,小孩子看到了也會忍不住玩一玩,這都是酒店軟實力的體現。
04 未來已來,踩上風口也要腳踏實地
剛剛過去的北京冬奧會無疑是一場盛大的體育賽事,除了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最令人矚目的當屬“機器人”的總動員了。
從冬奧村到各比賽場館,無論是巡檢防疫機器人,還是送餐機器人、消殺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都讓國內外民眾眼前一亮,如此豐富的機器人種類,說明服務機器人代表了某種趨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活就會處處充滿著這些機器人。
除了前文提到的酒店機器人、餐飲配送機器人外,很多時候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創造, 例如老年護理機器人、咖啡機器人和割草機器人等等,這些機器人也許乍一聽沒什么大不了的,但真用上了說不定就離不開了。
而且疫情短期內似乎無法消失,工業社會的發展也到了一個臨界點,科幻般的場景也許有生之年就能到來。人類社會需要機器人的加持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再加上老齡化的加劇,通過服務機器人代替部分勞動力,自然就成了提升城市服務、降低民眾生活成本的有效手段。
此外,5G、物聯網、云計算、 AI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讓服務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整個市場也將進一步拓寬。
科技的進步推動各類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機器人的進步也能加速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當生產成本逐步攤薄、算法漸漸優化時,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仍舊十分廣闊,甚至說,未來的星辰大海肯定少不了智能機器人的幫助。
但著眼于當下,普渡的裁員也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企業不能盲目擴展,要做到技術與市場需求匹配才行,努力進行產品研發才是重中之重,過于迷信風口甚至準備撈一筆就走,是對不起這個偉大的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