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獨行月球》不負眾望地“救市”了。
盡管并未達到很多行業人士上映前的預期,但依靠寬松的檔期環境和開心麻花的堅實基本盤,《獨行月球》仍有望拿到接近《西虹市首富》級別的票房成績。這部影片的到來,終究還是為鬧了幾個月片荒的電影市場灑下甘霖,解決了下游影院的燃眉之急。
但在積極的一面之外,我們仍要冷靜看待這種短暫繁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電影市場目前的難點,是疫情三年來不斷疊加而導致的結果,這絕非一部《獨行月球》便能解決的。
種種隱憂,依舊高懸在電影市場上方。矛盾一樣不落
長期矛盾一樣不落
總結來看,影響今年電影市場的主要有三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第一,新片少。
除了春節檔之外,市場新片供給不足幾乎貫穿了今年的整個上半年。即便很多人以為暑期檔將會迎來全面復蘇,但現實告訴我們事情并不是這樣簡單。
今年暑期檔的主旋律依舊是新片不足。不難發現,自六月以來上映的重點影片數量依舊有限,其中能夠達到票房破億級別的更是鳳毛麟角。
根據燈塔專業版,截至8月4日,定檔今年暑期檔的影片總數僅有85部,這是除了2020年以外近8年間暑期檔上映新片數量最少的一年。
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這種缺片、少片狀態還會繼續延續到整個今年下半年。根據公開數據,定檔暑期檔之后的重點影片數量還不足10部。其中中秋檔占了4部,賀歲檔又占去3個名額,而往年被新片擠破頭的國慶檔中還沒有一部影片鎖定位置。
要知道,對于國慶檔、賀歲檔這類競爭激烈的重要檔期,過往很多影片都會提前幾個月鎖定上映日期,提前開啟宣傳攻勢,爭搶宣傳制高點。今年這些項目如此低調,顯然是有悖于常規的。
這也就引出了今年影市的第二個問題,定檔難。
我們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這個難點。
一方面,新片定檔節奏難以把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本土疫情的波及。由于上半年本土疫情的多地大規模反彈,很多片方都出于對市場、投資人負責任的態度選擇暫時撤離。可以看到,原定于今年清明、五一、端午三個檔期上映的大部分影片都對檔期做出了調整。
像清明檔的《一周的朋友》《人生大事》《你是我的春天》《神探大戰》均選擇將檔期平移至暑期檔,而原計劃在端午檔公映的《斷·橋》也于近日宣布重新定檔8月13日,原五一檔新片《保你平安》也順利拿到了公映許可證,有望近期定檔。
這樣一來,許多原計劃在暑期檔上映的影片必然要進行日期調整或暫緩上映,因此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影片的片方仍處于觀望狀態。
另一方面,客觀上的不可抗力也為新片定檔帶來了困難。
今年電影市場的不確定性劇增,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新片過審晚,宣發期十分緊張。以最近幾部定檔的新片為例,《獨行月球》《斷·橋》定檔時距離上映都只剩下了10天,早一些上映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戰》從定檔到公映也只有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相比之下,早在去年底就鎖定今年暑期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宣傳節奏相對從容,但即使如此也經歷過一段“不敢帶上檔期宣傳”的特殊階段。
因此對于新片來說,即便提前幾個月甚至提前一年宣布定檔,真正塵埃落定可能還是在最后一個月。從拿到公映許可證到定檔到宣傳,基本都是馬不停蹄,壓縮在一個極為有限的時間里。
在此之中,還有些運氣不夠好的項目可能直接錯過了心儀檔期。就算遭遇變數,也只能按兵不動,等待項目通行再做打算。
曾經不算個問題的定檔,成了今年片方的大難題。
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第三個問題,就是今年電影市場對大片的依賴性異常之強。
在官宣定檔塵埃落定之前,今年暑期檔過了多久,行業人就等了《獨行月球》多久。倒也不是這部影片有多么史無前例,理由無他,實在是市場上太缺大片了。
自春節檔結束到暑期檔開始之前的這幾個月時間里,國內影市連一部5億+量級的新片都找不出來,種種不可抗力相加,讓電影市場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暑期檔亦不例外。往年暑期檔都是神仙打架的檔期,10億+量級項目并非太罕見之物,僅憑這些種子選手,便足夠盤活整個檔期。然而到了今年,除了逆勢上揚的小黑馬《人生大事》和緩慢磨過10億大關的《侏羅紀世界3》之外,只剩下一部可依靠的頭部項目《獨行月球》不說,就連定檔速度也讓人揪心不已。
定檔越困難,新片數量越少,市場對大片的依賴性也就越強。對于今年暑期檔來說,本來可能不是暑期檔頭部大片獨苗的《獨行月球》成了整個電影市場的“救命稻草”。幸運的是,它終究是受住考驗扛起了大盤,但在《獨行月球》之后呢?誰又能救救下半年的電影市場?
我們想不出這個答案。
漫長的“疫情后遺癥”
比起這三個難點,更令我們擔憂的是,目前的電影市場似乎還沒有絲毫扭轉現狀的跡象。
我們深知目前定檔的影片只是下半年新片中的極少數,接下來還會有很多優質項目陸續入局。但難以散去的不確定性卻需要所有片方都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丢毿性虑颉穭倓偨洑v過的10天極限宣發周期情形,可能會延續到未來的更多重點檔期影片身上。
定然不是所有片方都能夠像《獨行月球》團隊一般,付出龐大的成本投入、用高執行力和精準的宣發手段完成宣發期的一切。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許多新片將會在宣發工作并不完善的情況下,展開靠影片品質決勝負的“硬碰硬”對決。
而長遠來看,三年疫情對電影產業的影響也確實是處在持續放大狀態中的。
自影視寒冬以來電影行業本就面臨著大規模的資本撤離,此時又遭遇了疫情的數輪襲擊,全行業產能不足、特別是頭部項目的供給下滑本身是不可逆的。在這樣的局勢下,不確定性又讓很多項目陷入難以自保的險境當中。
立項難、投拍難、定檔難、上映難。這樣的行業狀況,說一句如履薄冰不為過。
現在,《獨行月球》的票房如期突破了16億大關,正在開足馬力向著下一個票房紀錄進發。但影院外的我們,依然會對下半年內地電影市場繼續保持謹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