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鄰章
8月4日,阿里巴巴發布了2023財年Q1(對應自然年2022年4月1日至6月30日)財報。
數據顯示:Q1財季阿里巴巴實現營收2055.55億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2057.4億元略微下滑;歸屬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227.39億元;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302.5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34.41億元下滑30%。
整體而言,這份財報雖然超過了分析師預期,顯示了阿里巴巴在疫情反復、消費疲軟大環境下的相對韌性;但這份財報卻仍舊難言靚麗,特別是作為阿里三大核心戰略之一的阿里云,在本財季中表現出的失速趨勢。
數據顯示,本財季阿里云營收176.85億元,同比增長10%,但這一增速并不亮眼。
眾所周知,得益于當時阿里巴巴對云計算潛力的準確預判、積極投入與技術優勢,在國內云計算市場,阿里云市場份額一直處于領導地位。領先的市場地位,也讓業內將其視為是阿里面向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
據行業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21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份額。數據顯示,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市場份額為9.55%,連續6年實現份額增長;同時,阿里云排名亞太市場第一,市場份額為25.53%。
國內市場,阿里云市場份額也一直在35%以上,顯示出了較強的市場統治力,并且相對于友商的虧損狀態,阿里云已經開始為阿里貢獻利潤。
數據顯示本季度阿里云盈利2.47億元(經調整EBITA)這已經是阿里云連續七個季度實現盈利。
這讓阿里云在國內市場,的確領先了友商們一個身段。
但就云計算市場而言,當前市場對增速的看重或許要遠高于對盈利的看重,當然,二者能夠并駕齊驅,那是最好狀態。
而本財季阿里云暴露出的問題則是雖然已經實現了盈利,但在增速上卻呈現出大幅放緩趨勢,本財季僅為10%的同比增速,這不僅低于上一季度的13%,更是大幅低于2022財年第一財季阿里云29%的增速。
這雖然有體量因素,但卻并不能解釋全部,畢竟在營收規模上比阿里云大得多的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本季在增速上也比阿里云要高得多。
數據顯示:本季度亞馬遜云服務(AWS)的凈銷售額為197億美元,同比增長33%;微軟智能云部門的營收為209.09億美元,同比增幅為20%,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25%;其中Azure和其他云服務收入增長40%(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46%)。
并且更需要看到的是:阿里云本季10%的同比增速,并未受到TikTok更換云計算服務商的影響,TikTok更換云服務商的其影響已經結束。
在這樣的現實下,阿里云增速放緩帶來的憂慮就更為凸顯。
對于阿里云增速放緩原因,張勇表示一是作為當前上云主力的互聯網行業公司在發展上整體處于放緩趨勢,這抑制了云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當前整體經濟大環境相對的不景氣也進一步抑制了企業上云需求。
張勇在財報會議上談到:“未來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放緩的背景下,下一個增長點會是什么……整體云業務的增長,其實離不開整個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以后,作為經濟的微觀細胞,每個企業才會在數字化的進程當中更愿意投入,減少后顧之憂,所以跟大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有很高關聯度”。
但這是否是本財季阿里云增速進一步放緩的核心原因,這可能還需要等待國內其他云計算廠商在本季增速表現出來后,來進一步驗證、比對。
并且即使如此,想必市場也不會就此選擇躺平,市場依舊會要求阿里云想辦法激活增速后勁。
對此阿里云將激活增速的機會鎖定在“非互聯網公司”和一些“朝陽產業”。
雖然在互聯網行業公司完成上云后,非互聯網公司上云也將是大勢所趨,的確也是云計算廠商競爭的下半場重要賽點。
但誠如張勇所言:企業采納云計算的意愿與大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有很高關聯度。那么在此現實下,面對當前的經濟趨勢,非互聯網公司上云能否支撐起市場對阿里云增長速度的期待,乃至是重新激活阿里云的增速?
這在短期內,可能會比較困難。
寫在最后:
作為阿里三大核心戰略之一的阿里云,在某種層面上可以說是完美演繹了“前瞻性眼光的強大魅力”——在國內市場最早嗅到云計算機遇,開始大力投入,最后充分享受到云計算市場發展紅利成為國內市場第一、全球前三。
但當前擺在阿里云面前的難題則是,如何在保持市場規模之下,實現利潤增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難題,特別是在當前大環境下,這是新市場環境下,阿里云需要回答的問題。